快评|多地通报形式主义案例,“横竖一刀切”贻害无穷

快评|多地通报形式主义案例,“横竖一刀切”贻害无穷

00:00
05:41

“横竖一刀切”,看似坚决落实、执行有力,实则贻害无穷。切掉的可能是工作效果、工作热情和工作的主动性

近日,人民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平台刊发了《关于转发有关地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的通报》。据披露,某县综治中心对乡镇下达“随手调”App录入指标,有的乡镇一年需录入700多条矛盾纠纷信息,部分乡镇在压力下出现编造虚假纠纷信息的情况;某地计划生育协会等单位层层摊派保险购买任务,一些基层干部为完成指标任务只能自己多买;还有的地方交通运输部门为治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要求各街镇每日须对至少1500辆共享单车巡查扫码。

形式主义屡禁不止,各有各的奇葩。像录入矛盾纠纷信息这事,居然还能下达具体数量指标,一个乡镇一年700多条,这个额度是如何设定的、依据是什么?上级是希望基层纠纷多还是少?如此操作,不可理喻。而买一份计生保险,为人生添一根保险绳,这得出于人们自愿,岂能分解任务指标逼着大家去买?至于巡查扫码也定额,更是一种决策随意,投放量少甚至无投放街镇该怎么办?

这些事后看起来难以理解、不可接受的奇葩指令,当其自上而下安排任务的时候,又是排名,又是考核,看起来很认真,也有着不可忤逆的政策刚性。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基本没有推挡的可能,只能千方百计去完成。由此导致的弄虚作假、敷衍搪塞乃至保险卖不出去自己买等乱象,一定程度上也是逼出来的。前段时间就有媒体报道,某地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有村支书名下注册了23家市场主体。可见,层层压力之下,基层可能别无选择。

上级机构、部门如此下达任务,果真不知道基层已经不堪重负了吗?未必。以如今信息资讯之发达,社会上不同人群之间丰富的连接,了解一点基层实情并不困难。如果明知基层人少且事务繁冗,却还要“一刀切”层层下达任务,只能说此中有蹊跷。

一者,一些官员思维僵化、能力不足,习惯于“派发”业务,直接把事情分解下去,省力又省心。至于下边是不是完得成、任务指标是不是合理,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其所追求的是交差,并不在乎完成的成色、政策的效果乃至民生的福祉。

再者,层层下达指标,也与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诉求有关。为了完成考核,进而猎取与考核绑定的利益,部分地方官员不仅层层下压,也会层层加码,从而导致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出炉。可以说,这样的“主动性”,也是形式主义的温床。

以基层调解纠纷为例,如果一味追求调解数量,为了调解而调解,甚至把上传数作为完成任务本身,这样的基层治理显然已经变味,远离了基层,也远离了治理。只要编造好信息即可,真正的纠纷恐怕没人在意。

至于摊派计生保险购买任务,不仅是“一刀切”压力传导行为,更是恶劣的滥权行为。公权力的运行要有规可循,不可恣意妄为,随便侵入私域,也不可模糊公私边界,让基层负责公共事务的人员疲于奔命。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因为一些官员“三观”错位:权力观出现扭曲,政绩观有了偏差,事业观失去准绳,部分奇葩政令、做法才会大行其道。

也因此,整治执行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为基层减负,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约束,明确边界。比如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优化督查检查事项和方式,削减考核事项和指标,推动“指尖减负”等。另一方面,要从领导干部抓起,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改进工作作风,避免急功近利和政绩冲动,防止“拍脑袋决策”等行为。

说到底,“横竖一刀切”,看似坚决落实、执行有力,实则贻害无穷。切掉的可能是工作效果、工作热情和工作的主动性,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消耗了行政的活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