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合肥|“文脉”赓续不绝,合肥“文里文气”

豫·约合肥|“文脉”赓续不绝,合肥“文里文气”

00:00
10:51

合肥,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座澎湃着创新基因的现代都市。这里,千年文脉赓续不断,时代脉搏铿锵有力。一场场“科技+文化”融合烹制的精彩盛宴轮番上演,在“科里科气”与“文里文气”的交融之中,别样的“合肥气质”尽情展现。

在合肥,“科里科气”与“文里文气”两者相辅相成,在时空的经纬中,选择将其沉淀为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为全面展现合肥的科创与文化魅力,正观新闻特推出“豫·约合肥”栏目,今日推出《 “文脉”赓续不绝,合肥“文里文气”》。

“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合肥自古重要,这座美丽的城市因水而生,又因水而兴。从三国遗址到红色遗址,这里一直有着奋勇向前、不甘向下的精神;从千年庐州文明到当代文化创意,合肥,一直在时代潮流中创新向前,一代代合肥人怀清风明月,以文养德。

悠久历史蕴藏文化宝藏

在合肥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化的血脉静静流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纵观古今,许多城市因湖而名、倚湖而兴、拥湖而美,都把湖泊作为城市生命力的美好象征和极高辨识度的城市名片。坐拥八百里巢湖的合肥,也正努力让这八百里的浩渺烟波,成为这座城市最好的历史文化名片。

渡江战役纪念馆 图源合肥日报

八百里巢湖,三国古战场,逍遥津、教弩台,“包青天”,淮军文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合肥大地留下许许多多的深刻印记,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资源。这赓续不绝的一道道“文脉”,既是合肥人的“乡愁”,也是合肥这座城“文里文气”的底气。

“环巢湖流域从《尚书》记载的‘商汤放桀于南巢’至今,已有3600年之久,历史记载连绵不绝。”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巢州之地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形成古巢方国,引领巢湖流域先民们创造出远古文明。

“有巢氏构木为巢”“陷巢州”等历史典故;“生长”于巢湖之畔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巢湖民歌”“庐剧”“洋蛇灯”“粉蜡笺”;烟波浩渺的巢湖西岸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三河古镇”,巢湖北岸典型的“九龙攒珠”格局古村落张家疃村,包拯、周瑜、刘铭传等名人……历经数千年,巢湖为合肥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宝藏。

现如今,浓厚的文化气息经历千年嵌入合肥的每条街道里,让这座城变得更加敦实、厚重。

张治中故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巢湖市西黄山南麓,坐落着合肥首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洪疃自然村。600余年建村史,名人名校,人文资源汇聚,村庄形制完整保存,洪疃村自带光环。 走进洪疃,除了可以探访张治中先生的故里,领略黄麓师范的风采,还能够探索“九龙攒珠”的独特风貌。

而像洪疃这样的传统村落,在合肥还有很多。它们既留存古民居、古井、古桥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徜徉其中,仿佛穿越时空

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一条条街道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品味合肥的文脉渊源。

文化设施不断取得新成效

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合肥还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打造文化服务新标杆。近年来,合肥陆续开放了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刘铭传故居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市博物馆、滨湖图书馆、骆岗音乐厅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文化地标;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3亿多元,建成城市阅读空间110多个,累计接待读者3826万人次,外借图书726万册次,举办各类活动43340场。

目前,合肥市已创建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三河古镇晋升国家5A级景区,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国甲级旅游民宿1个。

另有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合肥全市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523.44亿元,与2012年相比净增加276.78亿元,年均增长9.9%,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8、1.01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实现营业收入1287.43亿元,户均营业收入达2.61亿元,成为全省首个文化产业营收过千亿的城市。

以文会友、以文互鉴,让这座城更开放。据介绍,合肥创排的多部作品登陆更大舞台,成功举办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七届会商会文艺晚会,发挥了文化在区域合作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先后走到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26个城市开展旅游推介,线上线下宣传合肥文旅,塑造“美丽合肥、养人之城”旅游品牌新形象。

“新场景”接连涌现,“老地方”更新换代

文化空间层出不穷,作为新兴产业,合肥的创意文化产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围绕“交互融合”“数字科技”,创意文化产业进入到新阶段,也催生出新的发展契机。

回首2023年,合肥文化消费记录屡屡刷新,不少新兴场地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新场景”接连涌现,“老地标”不断焕新。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合肥总体布局较好,文化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曾以“工业立市”的合肥留下众多工业遗址,如何激活工业遗存的价值?合肥提出在原址上进行改造,打造城市文创新地标。

65年前的合肥老叉车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网红街”,不仅保留了工业时代韵味,还新增了空间活力,进一步满足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瑶海区长江180艺术街区夜景 图源合肥日报

去年年底,占地十多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和文创街——金隅·南七天地正式开业纳客,将老厂房纳入空间设计和内容整合,金隅·南七天地并非第一例。

合柴1972改造自合肥监狱和合肥柴油机厂旧址;长江180艺术街区原本是安徽通用机械厂;去年新开业的龙湖车桥新界原址为车桥厂。

这些抖落“工业锈迹”的老厂房,如今已成为各类城市文化活动的举办地。从开心麻花剧场入驻到举办合肥首届时装周,从合肥城市咖啡节启幕到全省摄影艺术展,工业遗址的焕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2023年,以文化创意和数字经济为主攻方向的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拿下“国字号”头衔的秘密是什么?从它的规划布局得以窥见。

如今,在79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一轴”“两核”“三圈”“四片”的空间格局已经打开,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创意设计“三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正向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科技还是文化?合肥的答案是:既要“文里文气”,又要“科里科气”。

未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创意文化产业中,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彰显城市的独特气质。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