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因为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德国纳粹党的吸引力是逐年增强,到了1933年1月末,他的党魁希特勒终于当上了德国总理。
之所以会这样,首先是底层群众支持他们,希特勒和他的手下们对于当时的德国国情,那是相当了解,在所有人都饥肠辘辘的时候,给大家画了一张无比美好,看起来又极具可行性的大饼,很多人都坚信,只要希特勒上台,他的那张饼一定会烙出来,当然,事后证明,他也确实做到了。
其次是垄断资本家们,他们支持希特勒是因为急需解决一件事,就是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如何那些让正在挨饿的工人们不闹事,老老实实地工作,是他们的当务之急,急到什么程度呢?有的企业家甚至说,我们必须找一个独裁者,这个人要能“说人民的语言”,做“人民希望做的事情”,而希特勒看起来恰恰是那个人。同时希特勒主动上门,表达了他上台后将会“坚持私有财产的原则”,很简单,俺在大众面前,说的是“民族社会主义”,但实际上,兄弟我说话的重音放在“民族”上啊,后面的“社会主义”那只是忽悠老百姓的。后世有历史学家总结得很到位,说希特勒既不是资本主义者,也不是社会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至于说那些政客也支持他,完全是因为权力平衡的需要,或者说被他骗了,大家都以为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根基比较浅,可以控制他,“希特勒是自己人”是很多人当时的想法,当然,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这种想法有多么的天真。
不过呢,说刚刚当上总理的希特勒根基不深,这一点倒是对的,离他自己所希望的大权独揽,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当时德国所有法律必须国会同意,但国会通过的前提是三分之二的议员同意,纳粹党仅仅占了37%,大家这时候支持你当总理,不代表你制订损害他们利益的政策时,他们不联合起来反对你。
咋整呢?希特勒有办法。
一、成为元首,希特勒的名望为什么那么高
他上台仅仅20多天后,1933年2月27日晚上9点多,柏林消防大队接到了好几个火灾报警电话,最严重的是德国国会大厦,不仅是着火了,还传出了噼里啪啦的爆炸声。
消防员忙着救火,警察们自然是忙着抓人,你还别说,平事效率不咋地的警察,这一次居然在现场抓到一名嫌疑犯,也许是放了火没走,等着看热闹。一番调查之后,官方给出了结论,这是一名来自荷兰的建筑工人马里努斯·卢贝,受了德国共产党的指使,入境德国没几天,就跑来国会大厦又是放火,又是放炸药,用现在的话说,典型的恐怖分子。
当时的德国共产党,是德国议会里的第三大党派,第二大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自然是纳粹党。
现在历史学家的共识是,卢贝这家伙确实是德国共产党,大火也确实是他放的,只不过此人到底是自己干的,还是组织上让他干的,有没有同伙这些问题,大家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不过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些问题一点儿都不重要,只要卢贝是德国共产党员这一条,就足够了。随后德国所有舆论都指向了共产国际,说卢贝背后的势力就是他们,之所以要放火,就是想在德国制造动乱,进而像苏联那样,武装夺权,下一步就是没收大家的私人财产。
既然老三如此凶残,老大和老二就成了一家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纳粹党联合起来,对德国共产党进行了绞杀。
2月28 日,总统兴登堡就签署《国会纵火法令》,取消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很多公民权利,国家危亡的非常时期,咱们要特事特办。3月1日,德国共产党被取缔,他们在国会里的席位自动作废,同时,第二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有26个人宣布放弃议员的席位,这样一来,一下子,纳粹党的席位就达到了70%以上。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1933年3月23日,德国议会以三分之二同意的选举结果,通过了一个叫做《授权法》的东西(Enabling Act of 1933)。这个法律,只需要小学水平就看得懂,只有一句话,德国总理的内阁不需要议会就可以通过任何适用于全国的法律法规。
德国人民是不是要遵守德国法律?是,必须滴;谁来制定法律?以前是议会,现在是内阁;内阁成员谁来指定?德国总理;德国总理是谁?希特勒。这四个问题回答完毕,谁是德意志的老大你现在明白不?
一年半之后,到了1934年8月2日,兴登堡总统归天了,希特勒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在17天之后,8月19日举行了一个全民公投,公投的内容就是几句话:“通过这项法案后,帝国总统的职位将和总理大臣的职位合并。所有总统之前的职权都将移交给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他在之后会指定他的接班人。身为德意志人民,你是否支持这项法案?”
请注意,这里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创造了一个新称呼,元首(德语:Führer),这个词的德语本意是向导或者领袖的意思,你可以理解为汉语里的“头儿”。这份公投就是希特勒问全体德国公民,俺这个小胡子不仅想在实质上做你们的老大,而且在形式上,你们也必须毕恭毕敬地尊重我为你们的“头儿”,大家觉得咋样?
回答他的是山呼海啸的“万岁”,这个今天看起来完全是为了独裁的一个公投,在1934年的德国,获得了89.93%的支持率,从这个角度说,希特勒完全是民选的“头儿”。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结果是纳粹党的冲锋队成员,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党卫军,用刺刀和长枪逼出来的,不过很神奇的是,我根本就找不到这个说法的源头,都是据说,据谁说的,谁都不知道,所以,我暂时不予采信。
那么,如果不是刺刀逼迫的,德国人对着希特勒自动山呼万岁,是他们傻吗,被洗脑了吗?当然不是。经历了魏玛政府的无能和混乱,《凡尔赛条约》的欺压和屈辱,大萧条时期的饥饿和贫穷,德国人民实在是太渴望秩序和面包这两样东西了,而希特勒担任总理的这一年多以来,德国可以说是经历了巨大的改变,经济明显好转,失业人口急速减少,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面包,牛奶,甚至还有新鲜的水果,与此同时,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希特勒和纳粹党给大家描绘了一幅无比美好的德国前景,让大家是干劲十足。老百姓也不瞎,这种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自然为这个小胡子点赞,那时候,大家对他是衷心爱戴。
所以,1934年的德国,德意志人民最终选择了一个独裁者,一个看起来魅力非凡,关心人民疾苦,真正有能力带领大家走出泥潭的救星。从这一天开始,希特勒自称为“帝国元首兼总理”,而在历史学家的眼里,魏玛共和国就算是消失了,德意志帝国彻底变成了纳粹德国(Nazi Germany)。
那这里就要问一句,希特勒用了什么魔法让德国经济恢复了呢?实际上,这里面的秘密一点儿都不秘密,说穿了就是六个字,国家干预经济。
我们说历史上对如何解决大萧条这种经济危机,主要有两种认知,一种是说大萧条来自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要干预,越救越没救。这一派很明显,是完全支持自由经济的,亚当·斯密的那个“看不见的手”就是他们的图腾,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Hayek)应该算是这一派最出名的人物了,他写的《通往奴役之路》一直都是图书市场上的宠儿,也是强调自由市场经济最牛的图书之一。
另一种认知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这个名字来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Keynes),他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经济活动里,像一名舵手那样指导经济工作,用各种政策来避免或者拯救经济危机。
你可能认为凯恩斯的这个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有点儿类似,但实际上,他和希特勒一样,都极其讨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希特勒至少还称呼自己为“民族社会主义”,但凯恩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虽然有些人说他就是一个“自由社会主义”者。
有意思的,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时间回到1930年代,真正有效对付了那场经济危机的,却是凯恩斯的方案,也就是政府出手对经济进行了强有力的干预。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The New Deal),和希特勒纳粹德国所采取的“新经济政策”。
简短地说,希特勒和他的经济部长亚尔马·沙赫特用各种手段搞来了资金,包括通过和美国大企业的深度绑定,让对方投资,也包括赖账不还,截留战争赔款。当然,最具特色的,就是沙赫特发行了一种“创造就业汇票”的东西,这玩意又称梅福券(Mefo bills)。
它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直接交付给那些承接了某些大项目的企业,这个企业要立即开工,雇佣工人,然后拿着这个汇票可以去德国帝国银行去兑现,很自然地,银行就要开动印钞机,印出来马克。实际上,就是政府向未来借钱,以大量赤字的方式让整个国家动起来,因为那些项目基本上也都是国家的基础建设,比如说高速公路,希特勒几年时间,就把德国区区几百公里的高速公路扩展到7000多公里。
但梅福券有一个巨大的优点,是和传统的政府借钱不一样的,那就是所有的花销,都是政府精准控制的,它的运作,必须满足“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满足“创造大量就业”,满足“促进社会购买力”这三大要求,你说我整点儿AI研究,对不起,不行,让人民吃饱肚子有着最高等级的优先级。
为了防止资本家随心所欲地花钱,希特勒的政府对于工资、工时、物价实行完全掌控,虽然企业是你私人的,但你没有定价权,也没有给工人多开或者少开工资的权力。
当然,纳粹政府除了民用基础设施,还把大量的资金花在了军工上,有人就说了,从上台那一天起,希特勒就打算用军事征服欧洲,对于这一点,我不置可否,毕竟,这小子的那个梅福券,让德国政府又欠了一屁股债,而他对德国人承诺的还款日期,就是1939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我们马上就会说到。
无论如何,纳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产生了神奇的效应,德国从1932年失业几百万人,到1939年几乎无人失业,人均工业产量增加了110%,工人的工资也增加了24%,从担心餐桌上的黄油和面包,到可以舒舒服服地去海边度假,这些,全都是事实,也是希特勒本人在德国获得无与伦比威望的资格。
二、经济危机能够被预测?索尔维会议改变了这个看法
你可能问了,苏联受益于大萧条,德国在萧条之后崛起了,那其他欧洲国家呢?说实话,都不咋地。
小国,但经济底子不错的还可以维持,比如瑞典、挪威这样的,但巴尔干半岛上那些小国,小是小了,原来的经济底子实在太差,都是靠着大国为生的,自然而然地,就比较惨。
至于说大国,英法1933年的失业率一度都达到20%以上,几百万人在街上闲逛。这俩国家采取的是标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不干涉,很自然地,走出经济泥潭就特别慢,法国一直到二战开打,也没恢复到1929年之前的经济水准。
可以这样,1929年的这场经济大萧条,让欧洲各国动荡不安,都被深深地打击到了,间接地,也让后来纳粹德国对欧洲的武装入侵变得很容易,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说,现在要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没有可能事先预测到这场经济危机呢?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一个叫拉普拉斯的科学家,他在虚拟世界创造出一个拉普拉斯妖,说的是如果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就可以算出来下一秒宇宙中所有粒子的运动方向、动量以及位置,因为万物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所以理论上,拉普拉斯妖肯定知道下一秒宇宙的形态,很自然地,经济危机这点儿破事,大妖怪肯定能提前看到。
无论现实中能不能造出这个妖怪,至少,拉普拉斯的这个思想实验从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一直到20世纪的20年代,科学家们都是这么想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未来应该是确定的,只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发展出预测的能力而已。
但是,1927年的一场会议,改变了这种想法,这就是主题为“电子与光子”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the fifth Solvay Conference)。
所谓的索尔维会议,是比利时的一位叫欧内斯特·索尔维的人创建的科学研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这个业余科学家本职工作是大资本家,那是相当地有钱,与会者食宿全报销不说,临走的时候,还给你一个大红包,所以从1911年第一届创办开始,就吸引了很多顶级的科学家到会。
网上有一张这个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到会科学家的合影,里面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等我们前面提到的,和即将提到的大科学家们,照片里一共29个人,其中17个人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副其实的大咖合影,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三、光到底是什么
那么,为啥说这个第五次索尔维会议,改变了“世界是确定的”这个逻辑推理呢?所有这一切,还是要从光到底是什么说起。
前面说过,牛顿曾经研究过光,这哥们在一顿忙活之后,说光这玩意吧,就是一个个的小球,也就是粒子,还顺便用他的力学定理,解释了一下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听起来相当地合理,又因为他老人家的地位实在太高,后来100多年都没人质疑他,反正光是啥,也不影响咱老百姓晒太阳。
到了1801年,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英国不务正业的医生兼业余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做了一个实验,双缝干涉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
这个实验今天实在是太出名了,我就不介绍了,重点是一件事,它证明了光极大可能是一种波儿,更重要的是,随后的一系列实验,包括物理学历史上排名第四的大神麦克斯韦搞出的那个麦克斯韦方程组,从实验和理论上都完美地验证了这件事,光,它还真就是一种波儿。
这一下子,牛顿的神坛马上就被震得叮当乱响,正在岌岌可危,老先生可能一个倒栽葱掉下来的时候,有一个人伸出了一只大手,给扶住了,说“大哥,别怕老四,老二在此”,此人就是爱因斯坦,物理学上地位上仅次于牛顿的二当家的。
老二之所以敢伸手扶老大,是因为前面讲过的,在普朗克发现了能量子之后,爱因斯坦用这种思路创造出了“光量子”的理论,完美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因为这个,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所谓光量子,就是光本身可以,也必须量化为一个一个的“小球”,否则光电效应这个物理现象你就没法解释了。
这样一来,就麻烦了,老大,老二,老四打成一团,谁对呢?或者说,光,到底它是粒子,还是一种波呢?
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1909年,英国有一个叫杰弗里·泰勒的爵士(Sir Geoffrey Taylor),也是有钱有闲的贵族,没事不去打鸟遛狗,就喜欢憋在家里小黑屋做物理实验,他把双缝干涉实验里面的光源调到足够弱,模拟成量子,也就是小球,一个一个地通过两道缝。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经过了一段时间,观测屏幕上依然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里你懂不懂实验没关系,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儿就行了,泰勒爵士这个实验结果,无论你说光是波,还是粒子,它都解释不了。因为你要说它是粒子,那干涉条纹是咋出来的?但你要说它是波,它是一个接着一个通过缝隙的,没有其他光量子和它同时经过那两道窄门,难道它是和鬼去干涉的?
这里我们必须插一句,泰勒爵士的这个实验在1909年的时候,只能说是近似的一个光子通过窄缝的试验,那时候,还做不出真正的单光子,后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类才搞出了能产生单光子的设备,不过实验结果是一样的,不仅仅是光子和电子,甚至有些大的原子、分子,也都表现出了这个特性。
顺便说一下啊,网上今天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说科学家在双缝那个地方架设了一台摄像机,或者照相机,甚至有人说就是一个人,撅着屁股趴在那里看,看微观粒子是如何通过双缝的,结果就这么一看,就看出毛病了,微观粒子只通过了一个窄缝,而且观察屏幕上也没有那个干涉条纹了,这事儿就好像是微观粒子知道你瞅它,它马上就不给你看波的属性了,瞅啥瞅,波是给你看的吗?
我这里要澄清一下,不管上面这个说法多么流行,它都是假的,瞎白话的,人类迄今为止的技术,还做不到在双缝那里用摄像机观察粒子如何“过关”,更别提用眼睛看了。你要知道,单电子的双缝实验,整套设备的大小,只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你啥眼神啊,能看见电子过双缝?虽然说后来有延迟选择试验,路径擦除实验等等,可以用巧妙的办法来近似地模拟观察一个电子过双缝,但直接去观察,迄今为止,做不到。
实际上,真正有学问的科学家们根本就不关心微观粒子是如何过双缝的,因为他们完全知道,只要你“看”到粒子通过窄缝了,那它就必然是一个“粒子”了,干涉条纹也必然消失,这个在物理学家眼里,是不用做实验就知道的,最大的问题还是那个,光,和所有具有这种特性的微观粒子,它们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关键时刻,来自法国的德布罗意公爵(法语:duc de Broglie)站了出来。这位公爵的祖上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亲口册封的亲王,Prince,只是这时候神罗早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他也不好意思再用亲王那个头衔,但法国公爵已经很显赫了,这个贵族老爷这时候站出来干啥?
德布罗意说我不用公爵头衔,就用物理知识和你们掰扯一下,你们这些家伙想过没有,光本身很可能既是粒子,也是波,不仅光,这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能既是粒子,也是波,或者说有时候表现为粒子特性,有时候表现为波的特性。
这就是著名的“物质波”理论(Matter waves),又称“万物皆波”。老公爵不仅有想法,还有扎实的物理和数学功底儿,当场扔出一个公式:任何物质的波长,都等于那个普朗克常数除以它质量和频率的乘积。
你可能问了,啥?所有物质都是波?那为啥我身上这一百来斤肥肉,没有日夜不停地抖来抖去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集再聊。
最好的作品,最好的讲演,最大的收获,最美的享受,187924866188
枫落白衣 回复 @1876618orgy: 谢谢
是阿道夫希特勒啊
枫落白衣 回复 @听友66624588: 抱歉,是口误
太厉害了,光电效应和双缝实验的波粒二象性讲得比物理学家还好!!!!
枫落白衣 回复 @1876618orgy: 谢谢
德布罗意不是老公爵,他发表物质波的论文是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这个应该是世界上最牛的本科论文了,直接一座诺贝尔奖
枫落白衣 回复 @zous2000: 嗯,谢谢,但只是为了语言上的效果,对本质没影响的随性了。
希特勒是怎么做到这些改变的呢
理工科老师讲历史,真是适合理工科听众,我必须把这段再听一遍
历史上讲历史最好的人,最有水平的人,没有之一
枫落白衣 回复 @美训: 谢谢
看这出,白哥的科技史 指日可待了。
李天奕妈妈 回复 @药渣_fo:
这是物理学家在讲述社会历史,而且风趣幽默,轻松愉快,引人入胜
不是阿道夫-希特勒吗?怎么变成鲁道夫-希特勒了?
枫落白衣 回复 @工农的同志: 抱歉,是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