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他们用一支蒙古舞叙写传承和延续

在成都,他们用一支蒙古舞叙写传承和延续

00:00
05:20

浑厚的音乐响起,舞蹈演员和着节拍踏足甩巾。身处天府之国,也能感受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雄浑与壮丽。

7月16日,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艺术中心舞蹈团在成都举行了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现场不仅有《安代欢庆》《盅碗筷》等特色曲目演绎,还颁发了“奉献奖”和“优秀编导奖”。其中,雷嘉丽获“奉献奖”,陶薇获“优秀编导奖”。

值得一提的是,雷嘉丽和陶薇不仅是师生,还是母女。这,是一个关于传承和延续的故事。

活动现场

坚持二十年

她将蒙古舞带进人民大会堂

活动现场,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雷嘉丽。作为舞者之一,当天,她画着浓妆,着一身传统民族服饰。

雷嘉丽是成都满蒙艺术中心舞蹈团团长,也是该舞蹈团年龄最大的蒙古族舞者,今年已经七十多岁。跳蒙古舞这件事,她已经坚持了20年。

雷嘉丽生在成都、长在成都,耳濡目染之下,从小便对蒙古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热爱,2004年,她在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成都满蒙艺术中心舞蹈团。最开始,团员只有几人,现在,舞蹈团已经有30多人,来自五湖四海。

作为非专业舞者,要想跳好雄浑有力的蒙古舞,其间辛苦不必多言。雷嘉丽更想分享的,是二十年里,舞蹈团所经历的一个个难忘瞬间。

其中,有舞蹈团的《吉祥颂》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获全国老龄委七彩夕阳中老年舞蹈大赛金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编导奖,还有曾获全国老龄委七彩夕阳中老年舞蹈比赛金奖的《安代欢庆》以及代表成都市参加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的《盅碗筷》。

“蒙古舞代表了当地文化的精髓,它传达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雷嘉丽以蒙古族的安代舞为例介绍,安代精神就是蒙古族人民对生活、人生的热爱之情的体现,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和美好善良的愿望,“它给人鼓励和希望,促使人们积极生活,不断奋进。”

陶薇和雷嘉丽

传承和延续:

是母女,也是师生

在舞蹈团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陶薇。她既是舞蹈团的指导老师,也是雷嘉丽的女儿,40多岁的她,也是舞蹈团中最年轻的成员。

陶薇从小开始学习民族舞蹈,大学毕业后,因为舞蹈团缺指导老师,她便加入进来。

为了编出更加原汁原味的蒙古舞,她费尽了心思。例如,为了编排舞蹈《盅碗筷》,她和母亲远赴内蒙古,找到内蒙古歌舞剧院院长李强,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

《盅碗筷》以鄂尔多斯民俗文化为题材,将雄健有力、节奏强烈的筷子舞和细腻柔美的盅碗舞进行融汇创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乐观幽默的性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展至今,盅碗舞演变为舞者手持酒盅、头顶彩碗而舞之。

“当时院长盛情接待了我们,安排了专业蒙古族舞蹈演员为我们表演。”眼前的舞者仿佛将舞蹈融入了生命,不仅让她大为震撼,还深受感动。回到成都后,她立马开始编排舞蹈。

对陶薇来说,如何让舞蹈演员在成都找到草原上的苍茫辽阔之感,是最难的部分。“舞者需要把感情跟舞蹈融在一起,由内而外做出动作。”最终,她通过让舞者观看影像资料、讲述祖辈的故事,来激发其内心的情感。

陶薇的本职工作是教师,对她来说,舞蹈团是一个“为爱发电”的事业。“虽然会占用大量休息时间,但当舞者在越来越大的舞台上表演获奖,看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自信与光彩,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去年,陶薇带着团队去内蒙古参加比赛,也带上自己的孩子踏上内蒙古的土地寻根。她坚信,这些舞蹈背后的故事,将在祖孙三代之间继续叙写下去。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百雅婷 李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