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朱元璋的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00:00
13:24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 秒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1398年6月24日,年仅69岁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走向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来自底层阶级的他,戎马一生,方创下新的盛世。于国于民,他都是有功之人。他的离开,让无数朝民皆感遗憾。

然而,就在人们还未摆脱悲伤情绪之时,他的葬礼却给了追捧者们“当头一棒”。明宫之中,哀嚎遍野,血流成河。一切的血腥与悲剧,都只因人殉制度的重启。

如此有违人伦的制度,为何会出现在朱元璋的遗嘱中?个中过程,又有多么恐怖呢?

殉葬制度,由来已久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礼引起了举国上下无数民众的关注。

万众瞩目之下,皇权继任者朱允炆拿出了朱元璋生前便拟好的遗书,并将之宣之于众。可遗嘱的内容,却让现场众多朝臣感到寒气森森。

原来,朱元璋在遗嘱中竟要求以人殉葬。此话一出,令现场朝臣皆震惊不已。此时的人们,已经对人殉制度颇为陌生了。因为它,早已销声匿迹数个朝代。

顾名思义,人殉制度便是用活人来殉葬。这种残忍的丧葬手段,起源于古时。那时的掌权者认为,人的灵魂是永生的。为了永远的享乐,他们致力于死后将自己在人世间所拥有的一切都带走。

殉葬品中,既包括金银财宝、美食美衣,也包括活人。这些活人或是亡者的奴隶,用于差使;或是亡者的近臣,用于辅助;又或是亡者的妻妾,用于享受。

或许有人会感到好奇,所有殉葬者都是心甘情愿赴死的吗?当然会有例外。那些被选定殉葬却不愿意的人,则会被极其残酷的手段折磨而死。

一杯毒酒或一段白绫,是最轻松的死法。更有甚者,会被封闭在棺木中缺氧而死。反抗激烈的殉葬者,则会被直接砍杀而亡。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这,便是人殉制度的恐怖之处。

西周时期,社会民风进一步开化,种种陋习渐渐被摒弃。颇受争议的人殉制度,也开始衍生出更多合理的方式。达官贵族们开始使用陶俑替代活人殉葬,以此减少民众的反感。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皇权得到了高度的集中。他在逝世后留下遗嘱,要求没有子嗣的妃嫔为其殉葬。这些没有子嗣的妃子,要么是不得盛宠的,要么是没有背景的。

她们还正值妙龄,却因为被选入宫中而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又因为没有子嗣而被迫殉葬。无权无势的她们,如同无遮无蔽的在野春花,尚未来得及开放便凋零了。

整个先秦时期,人殉制度贯穿其中。它不仅深受皇族追捧,就连略有权力的朝臣也热衷于此。彼时的社会,等级森严,强权当道。底层的人民已然麻木,没有了反抗不公制度的勇气。

直到唐代,国力日渐强盛,社会思想开明。即便是底层民众的权力,也得到了社会的保护。残酷的人殉制度,才慢慢被忽略,趋向于废除。

此后数代,人殉制度都不曾被提及。正当人们误以为这等糟粕已然被社会淘汰之际,朱元璋的遗嘱却再度唤醒了它。

除去惊讶之外,人们对朱元璋使用人殉制度更多的却是不解。为何会有此情绪呢?这,就不得不提及朱元璋的出身了。

开国皇帝,集权不易

朝代更迭,是千疮百孔的旧朝被淘汰之时,也是冉冉升起的新朝被倚重之时。饱受旧朝之苦的普罗大众,往往对带他们走出“泥潭”的新朝开拓者分外感激。因此,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备受赞誉。

同样,开创了明朝的朱元璋,也时常受到世人的夸奖。诸多赞誉之中,最时常被提及的便是他出身底层,却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跃成为万人之上的皇权掌控者。

朱元璋的出身有多么平淡呢?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之子。对于少时的他而言,吃饱穿暖便是最大的心愿了。谁也没有料到,一朝揭竿而起的他,竟真的创立了一个新的朝代。

大概率是因为出身底层,所以朱元璋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深有体会。他在位期间,颁布了多项利国利民之策,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执政者自然稳坐江山。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虽出身农民阶级,其思维却不局限于农民阶级。他既注重维护底层民众的权益,也重视上层建筑的发展。他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养;也发展了文化教育,使幼有所育。

种种为国为民的良策,一经推行便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朱元璋这位皇帝,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凡其名号所到之处,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不过,凡事皆有两面性。朱元璋的执政能力之卓越,百姓看得到;朱元璋的执政手段之狠辣,百姓同样看得到。他虽对民颇为包容,但对臣却十分严苛。

在位期间,朱元璋对王朝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及行省制度,取而代之设立三司处理各项事宜,并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一来,中央权力就得到了加强。

封建王朝时代,改革总是不可避免的与杀戮“挂钩”。

新策的出现,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他们又怎会轻易同意呢?对于反对其意见的朝臣,朱元璋的做法非常直接,杀之而后快。

朝臣被斩杀,本是常有之事,人们理应见怪不怪。但是,朱元璋的杀法却格外残忍,让人不寒而栗。倘若有大臣在议政之时引起他的不满,他便会将其当庭仗杀,乃至凌迟处死。

哀号之声,绕梁多时不散。血腥之气,弥漫多日不消。

朱元璋骨子里的狠辣,这时便可窥得一二。

只是那时的人们,还恍然未觉。直到朱元璋晚年时,人们才明白过来。

至高皇权,草菅人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帝王威仪,从来不容侵犯。皇帝的仪容仪表,是皇权至高的象征,也是身份地位的体现。在世时,皇帝的形象维护起来并不困难。最大的难关,在于皇帝离世后。

众所周知,人死后肉身都会腐烂。即便是帝王,死后也难逃一劫。如果皇帝想要尸身不腐,便不得不寻求容颜永驻之法。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朱元璋,亦对岐黄之术格外痴迷。

古时,技术水平十分有限,可利用的资源也非常有限。能够保持人死后肉身不腐的方法并不多,集中于用毒与用药。因无前例可以参考,所以难免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

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几乎都折损殆尽。他们要么因不断实验而操劳致死,要么因操作不当而中毒身亡。即便能够研发出不腐之法,研发者也必然会因防止秘密泄露而惨遭灭口。

因不腐之法而牺牲的医者术士,数不胜数。但是,仅仅只有不腐之术,朱元璋的私欲还没有办法得到满足。他在遗诏中,宣布重启人殉制度,要求后宫六院的妃子陪葬。

最为人所诟病之处,在于朱元璋的狠心。

不同于秦始皇死后只是要求没有子嗣的妃嫔殉葬,留下有子嗣的妃嫔照顾幼子,以此保全子嗣。朱元璋竟要求所有妃嫔全部殉葬。哪怕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子,他也毫不顾忌。

这些被选定殉葬的妃嫔,大多喝下毒酒,认命而死。少部分不愿意主动赴死的妃嫔,或被直接钉进棺材中活埋,或被宫人强行灌下毒酒。出于对妃嫔身份的顾虑,杀害她们时还有所收敛。

更为可怜的,是那些陪葬的宫女太监。因为身份低微,没有人会在意殉葬宫人的生死。他们的死法极其惨烈,或被执刑者用白绫活活勒死,或被执刑者用刀斧砍杀而亡。

在朱元璋葬礼举行期间,无辜丧命的明宫之人达到数十人。他们临终前的不甘与不愿,皆化作一汪汪血水、一声声哀嚎,为明宫笼罩上了森森阴气。

葬礼前的人殉,让人们始终心有余悸。葬礼举行之时的阵仗,也越发给人扑朔迷离之感。

送葬的队伍不止一队,竟有十三队之众。他们同时抬着十三个棺材涌出城门,奔赴不同的地点。唯一相同的是,各个棺材皆是奢华无比,陪葬品甚多。

有民众认为,朱元璋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隐藏其真正的棺材,以保不被盗墓者发现。不得不感叹,朱元璋的确聪慧。经过他“故布迷阵”的一番操作,让他的墓穴藏匿至今,始终没有被后世探破。

为权所生的殉葬制度,最终为爱落下帷幕。朱祁镇死后,因不舍爱妻钱皇后陪葬,下令废除了人殉制度。至此,于朱元璋时期“死而复生”的人殉制度再度落下帷幕。

结语

人殉制度之所以令人发指,是因其对生命的践踏,更因其对底层和女性群体的迫害。它的出现,不过是为了服务掌权者的一己私欲,也不过是为了谋求高位者的一份心安。

可是,它却以草菅无数人命为代价。所以,它注定会沦为封建的糟粕。

于我们当代人而言,封建糟粕理应被抵制。我们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思想,去保护社会的弱势群体,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