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都•新书写与文化行走
——读龚学敏诗集《新成都诗歌》
张德明
龚学敏是一位勤奋的诗人,出版过《九寨蓝》《纸葵》《濒临》《四川在上》等十余部诗歌、散文集。2009年,一直在川西高原生活、工作的龚学敏调到成都,开始了他的现代都市生活与观察,也开始了他对成都个性化的理解。
诗人行走在成都的老街小巷间,与城对话、与城互动、与物凝视,朴素地打探这座城市的精气神与烟火气,汲取丰盈的写作源泉。在他的新作《新成都诗歌》中,一座城市的多姿历史文化风采与独特地方民俗画卷在74首诗中来往穿梭间重叠复现。
一枚叫作川戏的茶叶,在盆地的
茶杯中,被时间泡着
慢慢地,浸出一声悦耳的悠闲
茶叶们散漫
用川西坝子的浓雾
上粉,涂脂,描眉,画眼线……
直到,分不清哪一片是戏
哪一笔是茶叶
——《悦来茶馆》
对于熟悉成都、生活在成都的人而言,诗集呈现的人物、生态、建筑、景观、事件等等,就在他们面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从驷马桥到杜甫草堂、从薛涛井到陆游梅花、从都江堰到古金沙、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时代……诗人通过对“大成都”人文风物的展示与搜寻,活化了自己对一座城市的“恋地”情结,既是在客观记录一种历史,又是在传承一种文脉,穿透着一个人与一座城相得益彰、心息相通的理想感觉。
龚学敏的《新成都诗歌》有一种很平静自然的代入感,读者可以比照真实的成都地图,徐徐展开自己的回忆和想象,饱含着一种非常柔软得体、安详平稳的湿漉漉的温暖情绪。
晚唐的版图,被诗人走得七零八落
美食在纸上的远处,随手一笔
青天即理想
白鹭一行
许是送腌卤的诗句
读一首唐诗,我便在成都的菜谱里
得一味秘方
直到,所有的平仄在新诗的器皿里
相生相安,不违和
近可乘船,远则登雪山
——《盘飧市》
整个诗集立体多元展现了成都这座城市人文历史、城乡面貌、自然生态及百姓生活等繁荣兴旺的景象,多层面呈现了现代化大美成都的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
皇帝驻跸的寺院,题字尚在诵经
故事却一再曲折
商铺的花朵
一律凭利润的枝,区别朝向
比如,阳光只照耀
涂金粉的“大慈”二字……圆寂一位僧人,寺院便涂一层金粉
词典中的龟壳一老再老,而我们
如同简化字,筋骨松软
水一样,情不自禁地四散开来
——《古大慈寺》
诗集立足都市文化、个人体验和文学表达这三个基本文本要件,既来自现实又发自肺腑,记忆和展示交相辉映。诗人将成都之美融进了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的常态之中,飘荡在这座魅力之都的餐茶品味的精致流淌里,将这座城市众多标志性名片诸如美味佳肴、名楼老屋、川剧寺宫、古镇琴台等等圈点出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古韵与新风、气量和柔美、博大及见识,尽显毛茸茸的原生风貌,呈现出一种娴雅干净、沉静宽厚之美。
古今文人书写成都的很多,他们大多将成都作为故事背景或某些相对独立的书写对象做选择性表达,龚学敏却以诗歌这种短小独立的意义单元将众多零散元素归聚一体,对它进行整体性观照,淡定静谧的灵魂精神与民间视角的哲学存在互为印证,编织成一个相映成趣、彼此勾连的城市故事。这既是一位诗人的文学修养,更是一种真诚智慧的时代情怀。
《新成都诗歌》是一部诗集,也是一部绵密有序关联实在的非虚构作品。它既是写一座城市,写诗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在写自己精神领域和情感层面上的家园,更是在书写一个历史名城与时代发展交汇瞬间的流光溢彩。诗人持续吟咏自己对成都魂牵梦萦的牵挂与致敬,语言感性,弃绝雕饰,满含泪水,别致动人,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感恩品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