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1929年,在布哈林被踢出决策层之后,斯大林大权独揽,实际上,他在1928年,就已经把布哈林边缘化了,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苏联在这一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名词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政府规划在下一个五年内,工作重点是啥,要达成什么目标,而苏联的“一五计划”里,斯大林把“农业集体化”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布哈林却完全无法阻止这件事。
那么,啥是农业集体化呢?这事儿还要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说起,在那个政策里,农民们被鼓励多种田,然后政府花钱去收购,但包括粮食在内的这些农产品卖不卖,农民伯伯们还是自己说了算的。
这个政策执行时间长了,就产生一个问题,农民们不愿意按着政府给的价钱卖出粮食,因为你那个价格实在是太低了,这样一来,政府就收不上来粮食了,那城市里面急速增加的产业工人大军就面临饿肚子的危险,很自然地,苏联重工业就没法发展了。
面对这种情况,布哈林说提高收购的价格,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说你说得轻松,提高价格,钱呢?从哪里来?布哈林说工业发展可以放缓,斯大林说你扯犊子,没有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我们这个国家就啥也不是,他的结论就是用农业集体化取代“新经济政策”。
一、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的飞速发展
这个集体化的政策也不复杂,就是在农村完全由政府来控制土地和农业生产,提供大型机械,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可是农民们多生产出来的粮食,几乎是完全无偿地提供给工业发展,城市建设,还有就是出口换取资金、技术和稀缺原料。
这样干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当时苏联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农业生产用的还是木犁,大概有一半的家庭没有马,也没有牛,完全靠手工种地,全国99%的土地上,是看不见任何机械的,都是人和畜生,这样产出来的粮食可想而知,而农业集体化之后,因为大型机械的介入,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那是打着滚儿,几倍十几倍地增长,这是事实;
另一个好处就是整个工业都得到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苏联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一跃而成为欧洲工业的第一强国,到了1937年,它工业产值在世界上仅仅排在美国之后,位居第二,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但斯大林这么一搞,坏处也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农民的利益被牺牲了,可以说是为了工业发展,不择手段地残酷压榨农民。辛辛苦苦地劳作,一年到头,仅仅剩下糊口的粮食,有时候赶上荒年,连口粮都剩不下,只能饿着,甚至饿死。比如说1932年,几大产粮区因为天灾减产,但政府依旧按照既定计划征粮,很自然地,农民就吃不上饭了,最后导致大量人口被饿死(Soviet famine of 1932)。你要是说,俺就不交粮,行不?当然不行,很多人因此被送进了劳改营,这里面就包括一个来自北高加索的农民,这个农民当时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孙子,名字叫戈尔巴乔夫,这个孙子后来干了啥,我们现在都知道。
第二个坏处就是这种发展策略本身就是瘸腿的,不仅仅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不平衡,就算在工业体系内部,因为资源有限,优先发展的也是重工业,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被有意忽视了,这个失误后来导致了什么,我们现在也知道。
无论如何,在当时的苏联高层看来,他们并没有错,因为苏联工业实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当然足以让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
只不过我们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苏联的这个成绩,可不是完全靠他们自己取得的,除了在饥饿边缘徘徊的俄罗斯农民,军功章上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功劳,是要算在美国以及其他曾经强烈干涉苏俄内战之欧洲列强们脑袋上的。
那这是咋回事呢?
我们前面说过,因为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后,和德国议和,还准备赖掉所有欠西方的债务,导致英法美协约国大佬们十分不爽,不仅是口头上骂骂咧咧,甚至还派兵,去干涉苏俄内战,准备颠覆了苏俄政府,只是最后没成功,但仇视苏联,那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列宁和斯大林两代苏俄领导人都很努力地,想从西方国家手里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把苏联从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工业国,甚至斯大林不惜牺牲农民利益,搞农业集体化,也是为了积累资金,然后去求爷爷告奶奶地邀请英法美大资本家来投资,但效果十分有限,各国政府摆明了不支持任何对苏联的投资。这其中只有德国的魏玛政府,和苏联签署了拉帕洛条约(Treaty of Rapallo,1922),答应给苏联提供技术,为啥?因为一战失败后,德国那时候也是被歧视的,它工业底子好,却经常找不到原材料,两家这就是抱团取暖。
所有这一切,在1929年10月29日这一天之后,彻底被改变了,就在这一天,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大的,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史称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关于经济危机这事儿,几乎所有词典的定义都一样,那就是商品大量积压,银行和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倒退的一种现象,可对于它产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甚至截然相反,比如有人说,这就是政府管得太多了,你们这些官老爷要是让市场自己来调节,就不会发生这种破事;与此对立的,也有人说政府管得实在太少了,要是禁止资本家们的各种作死行为,无序发展,政府稍稍控制一下,还至于到今天这个不可收拾的地步吗?
我不是经济学家,也不关心各种经济理论,所以对于普遍性的经济危机原因,没有资格评论,但具体到美国引发的1929年这次大萧条,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不得不说,这其实就是经济惯性和贪婪惹的祸。
前面说过,美国在1900年跃居到全球生产能力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更是让数不清的工厂在美国落地生根结果,资本家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一战过后,美国资本家手里的钱,简直就是车载斗量,多得数不清,那咋办?四个字,到处投资。这种投资不仅仅是制造业,什么股市,楼市,车市,只要闻到一点点肉味的领域,全是资本家老爷们砸钱的地方。
问题是,一战期间美国生产的东西可以卖给啥也不生产的欧洲,可现在战争结束了,人家欧洲自己也开始重新生产东西了,他们还想卖给美国人奔小康呢。结果是大家手里都有货,那咋整?资本家们还是有办法,那就是花未来的钱,鼓励老百姓贷款消费,他们会拼命往你手里塞钱,让你买东西。花100块钱,房子归你了,花十块钱,汽车开回家,花一块钱,你就可以开户,炒100块钱的股票了,然后拿着这个股票抵押去买房子了。
这样一来,市场上一片繁荣,股价是天天创新高,这更刺激得大家拼命花钱,因为谁贷款谁就赚了,谁存钱谁就是傻子。无论美国还是欧洲,1920年代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20s),法国甚至称之为“疯狂岁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繁荣是没有尽头的,即便有,那也是一千年起步,到时候孙子的坟头都不知道哪里去了,管那些干啥?
当然,这就是做梦,就像是上面说的,1929年10月的这天,社会财富即便加上百倍,千倍的杠杆,也追不上股市的疯狂了,击鼓传花的游戏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百姓欠了一屁股债,流离失所。
可以这样说,这场危机几乎对所有国家都不是好事,是天大的坏事,但唯独有一个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从这件事获益了,这就是苏联。
那为啥全球经济危机对苏联是好事呢?答案不复杂,其他国家是购买力饱和,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投资打了水漂,导致银行收不回贷款,连锁反应,大家都完蛋,可苏联当时是啥情况?它就没什么工厂,正急吼吼地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想要建造工厂。而且苏联当时并不存在百姓超前消费大规模欠债的情况,银行系统运转极其良好,再加上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大量财富,以及俄罗斯世代积累的黄金储备,马上就成为了美国以及西方社会眼红的对象。
在全世界的资本家来看,当时的苏联那就是八个字,“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所以呢,就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的两个月之内,就有1000多家美国公司和苏联签订了贸易合同,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进入了苏联市场,至于说政府的态度?不好意思,有两件事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知,第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和平时代的政府,那就是为资本家服务的;第二,我都要倒闭破产饿死了,别说政府,亲爷爷来了那也不好使啊。
于是,到了1932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出口机器是运到苏联的,英国这个数据最离谱,生产出来的大型工业机械,90%以上出口苏联。
举两个例子,你就知道当时苏联市场有多火热了,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整套设备、厂房都是在美国生产,然后拆分,运到苏联,再由德国和美国工程师负责组装,调试,最后还要手把手地教这些俄罗斯大老粗们如何生产。后来到了二战,这个工厂一个华丽的转身,开始生产主战坦克,干死了不少德国士兵;
再比如苏联后来最著名的三大钢铁厂,也全都是“一五”期间美国人帮着建起来的,设备、技术、培训都是一条龙服务。本来苏联的冶炼技术比起美国,要落后几十年,这下可好,一夜之间,平起平坐了;还有著名的福特汽车,几乎在苏联复制了一个美国汽车工厂,名字叫高尔基汽车厂,到1932年的时候,已经可以年产10万辆以上了,等等等等,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苏联原来没有的,一一补上,原来有的,改造升级。
当然,光有硬件还不够,机器挺好,没人会用,那就是废铁。苏联为了学到技术,聘请了大量的美国和西方专家,以及技术工人,据说最多的时候有几万人,很多人还获得了苏联当时最高荣誉,列宁勋章。同时,苏联人还从牙缝里挤钱,送人去美国学习,那时候苏联人被自己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激励着,热情也高,去了之后很少有直接“润”出去的,最后都回到祖国,当然,和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美国的技术。
在这样的形势下,斯大林都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对美国人表达了感谢,说俺们这次工业化,大约三分之二是美国人帮着完成的,谢谢啊。
但有个美国人撇撇嘴,说就算是剩下的那三分之一,是你斯大林的功劳吗?还不是英、法、德、意、瑞典,丹麦和日本这些国家的帮助?这位叫萨顿的学者曾经写了一本书,《悄悄的自杀》,说的就是西方历史上对苏联的帮助,结论是西方“用自己的工艺技术武装了一个敌人,它今天正以其强大的武装来反对我们”,当然,书是写于1980年,他可没想到,十年之后,苏联就完犊子了。
我们这里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在苏联之前,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也都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等,模式基本上也是差不多,只是没有苏联“一五计划”的规模大,当然,也没有苏联的速度快,能达到这点,苏联政府在教育、国民素质提升、男女平权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苏联老农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都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德国纳粹党崛起
实际上,美国引发的这场大萧条,不仅改变了苏联,也改变了另一个国家,就是德国。
这事儿还是要从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说起,条约本身对德国很苛刻了,随后由盟军赔偿委员会制定的1320亿德国马克的赔款计划,更是让德国人欲哭无泪,家里吃口饭都困难,一贫如洗,那是真心赔不起。
结果到了1923年1月,因为德国没按期付钱,法国和比利时直接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区,相当于不赔钱就扒你家房子,牵你家的老黄牛,和黄世仁差不多。
美国人一看这可不行啊,你们这俩货离德国近,可以占据土地发财,那俺们可咋整呢?就出面开始调解,搞出了一个道威斯计划(Dawes Plan),大意就是俺们美国人组织大家给德国贷款,德国人抓紧时间生产,卖了东西,给英法赔款。
美国人这么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一战期间,英法两国也欠了他们美国人一屁股的债,英法只有拿到德国的赔款,才可以还它老美的钱。而道威斯计划的妙处就在于,美国人的Dollar相当于在德英法手里转一圈,又回到了美国人手里,同时,美国人还多吃了德国的大量利息。
看起来很美好,暂时也解决了矛盾,法国和比利时也撤兵了。可随着计划的执行,麻烦又出来了,虽然德国看起来是在生产,也在还债,但它的债务却越来越多,大量贷款堆积在战争赔款上,简直就是喜马拉雅山,不仅压得德国喘不过来气,那些给德国贷款的资本大佬也有点担心了。
结果就是,在这些金融巨头的影响下,美国人又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搞了一个杨计划(Young plan),本质上就是减免德国的战争赔款,减免多少呢?90%。
你可能问了,英法怎么可能同意这个计划?是的,他们的同意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有在美国同时减免他俩对美国欠款这个大前提下,杨计划才生效。而美国人之所以搞这么一个看起来它赔本的计划,那也是无奈之举,所谓的战争赔款,现在已经是沉没成本了,收不回来了,为了保证新的对德贷款可以收回来,那就要祈祷德国这头奶牛千万别死了,要继续天天产奶。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战争赔款那是给政府的,可后来给德国的贷款,那可是资本家自己的真金白银,大家只要不傻,就知道哪一个可以减免,哪一个必须要回来。
那么,德国人是不是感谢美英法等国的这种宽容大度呢?对不起,他们不会说谢谢。因为当时大量的德国人把《凡尔赛条约》认作是不平等条约,只是由于俺们暂时打不过你们,这才要做牛做马给你们赔款,实际上心里面呼喊的是,赔个锤子啊。比如说德国右翼分子曾经发起过一个“反对奴役德国人民”的公投,内容很简单,一分钱战争赔款咱们都不赔,还要惩罚德国魏玛政府的叛国罪。虽然说去投票的只有15%的德国公民,但就在这15%的投票者里面,居然有94%的人投了赞同票,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它足以证明,多数德国人当时都对《凡尔赛条约》不满,认为德国不应该赔款,赔款都是不应该的,那你减免多少,和我有个毛的关系呢?
就在这个乱哄哄的时候,砰的一声,大萧条开始了,经济危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德国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彻底没人买了,很自然地,美国人的贷款也就收不回来了。
工厂停工之后,德国的大街上很快就多了几百万无所事事的德国人,而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们依旧采取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管理国家,换句话说就是放任不管,小企业该倒闭就倒闭,工人失业就让他失业,指望着“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可惜的是,那只大爪子现在自身都难保,哪里还能顾得上德国人?到了1932年,德国大概有2000万左右的人根本就吃不饱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维也纳街头艺术家希特勒先生重新看到了机会。前面说过,这哥们自从监狱里放出来,虽然重组了纳粹党,还写了本书,《我的奋斗》,但时运不济,那时候的德国在美国贷款的援助下,正在渐渐恢复,老百姓没有人愿意听他瞎白话,纳粹党在国会里面连3%的席位都没有。
可大萧条一来,那就不一样了,失了业的工人们重新想起了《凡尔赛条约》的屈辱,而希特勒则是开足了马力,狂怼魏玛政府,到处推销他的“民族社会主义”,承诺只要纳粹党执政,大家都不会失业,人人都有鸡腿吃,德意志民族将屹立在欧洲的最顶端,什么《凡尔赛条约》,见鬼去吧。
口才好,加上德国人埋藏在内心的不满,以及经济大萧条,纳粹党终于是“时来运转”了,在德国开始崛起。大萧条的第二年,1930年,他们奇迹一样地获得了18%的国会席位,成为德国第二大党;1932年7月,纳粹获得了37%的国会席位,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更是志得意满,他以纳粹党党魁的身份,坚决拒绝了当时总统兴登堡老元帅的建议,不去当副总理,要当,俺就要当正的,去掉那个副字。
仅仅用了半年,他就实现了这个愿望,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办公室,宣誓就职,正式成为德国总理。这在三年多之前,他连想都不敢想。
可以这样说,老元帅兴登堡是不喜欢希特勒的,但他也没办法,因为当时大量的群众,垄断资本家,还有周围的政客,全都向他施压,要求他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最后兴登堡也只能妥协,至于说议会投票,也就是走个形式罢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问了,纳粹和希特勒靠大忽悠得到底层支持不意外,但是为啥他们当时也可以得到资本家和其他政客的支持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苏联的腾飞是建立在乌克兰大饥荒的基础之上的,1932-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饥荒。作为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受害最深,死亡人数特别引人关注。西方研究者罗伯特·康奎斯特在其著作中提出,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约有500万。
1515573qnxc 回复 @夏培雷: 好可怕的数字!
原来很多政策都有借鉴
劳改营粮食要是够吃那也挺好
夏培雷 回复 @1x903360m7784: 去搜索一下乌克兰大饥荒,怎么可能吃饱,无数的人饿死了。
原来我们农民吃的苦还和斯大林能扯上关系。
都200集啦
一五计划,杨计划
不论成败,元首都做到了他的承诺
苏联还保持着奴隶制度呢,当然不受影响了,不过这一幕我怎么感觉好熟悉呢
听着咋这么熟悉
夜舞君 回复 @诗心湮没: 哈哈 就知道评论里一定会有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