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未来有哪些新场景?风险如何把控?这场圆桌论坛进行了“预演”

AI的未来有哪些新场景?风险如何把控?这场圆桌论坛进行了“预演”

00:00
07:45

科幻与科学,在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中有着奇妙链接,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感性与理性驱动力,成为前沿探索的排头兵。不过,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总是需要在科技创新和伦理约束之间找到平衡,在效率提升和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共识。

7月12日,“由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指导,成都高新区支持,腾讯研究院、腾讯新文创总部、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新智涌现 未来场景——‘数实蓉合’第六期科幻AI专场对话活动”在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举行。围绕AI大模型未来场景与社会影响相关话题,现场举行了一场圆桌论坛,对焦点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和“预演”。

作为中国第一座、亚洲第二座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成都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培育科幻产业成长,成为了科技科幻双产业高地。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推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政企学研对话,助力成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AI在未来将发展成什么样?

人工智能一直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而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在逐渐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那么在未来,人工智能以及大模型将发展成什么样?

对此,著名科幻作家江波表示,大模型有三个基本要素:算力、算法、数据,因此在他看来,人类能够想象的东西,只要有数据积累,就有可能形成大模型。目前市面上已经涌现出了非常多大模型产品,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看来,未来人工智能以及大模型将发展成什么样,取决于人们能够在哪些地方把数据挖掘出来,只要有数据,场景就将非常丰富。同时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科幻作家也受益良多,可以寻找这样的场景,写到科幻小说中。

圆桌论坛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田江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场景将不断创新。在他看来,AI对于科幻创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便利,过去科幻作家需要花很多心血来创作,现在借助大模型可以快速生成提纲和内容;另一方面这就对科幻作家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大模型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原创的、真实的作品越来越少,如何将AI与人更好地结合?”田江认为,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AI可以做大量的提取和梳理等基础性工作。同时他认为,人才是真正的创造者,好的作品一定会体现人的智慧。未来不管怎样发展,一定是AI和人共生的生态。

机器越来越像人

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价值?

以前,人们希望机器能够替代一些日常体力劳动,如洗衣服、做饭等,将人类解放出来。而随着大模型更多进入到人类智力创作领域,AI越来越“聪明能干”,甚至已经能够做科学研究。在这样的时代,机器越来越像人,甚至有可能会超过人,那么应该如何重新找到并定义人的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顾备表示,科幻是寻找高科技未来应用场景,以及预判危机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科幻理解成“不可信”,相反,科幻为人们指引出了一个方向,它预示着所有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我们一直关注科学和科幻的结合,每当有一个新的科技出现,就要思考到底拿它来干什么?”顾备认为,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倒过来观察:原本人们希望用机器人来做体力活,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结果后来发现,AI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甚至快要取代很多人的工作,包括一些白领,比如股票交易、金融分析等,这也促使人们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转型转型。

在顾备看来,AI是软件,具身智能是硬件,只要把具身智能做起来,以后还有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场景将被机器人替代,比如农田里种地、摘果子可能都不再需要人。她认为,当这种场景出现时,一定会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状态,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在社会上到底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在她看来届时人应该回归情感,并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如何防范AI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

当前,大模型的不断发展也让人们产生担忧,甚至引发了技术理念的分歧,许多科幻作品中都充斥着未来AI失控,甚至带来灾害性风险的描述。在现实中,这些场景发生的概率有多大?风险如何防控?

对此,江波认为,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诞生也是一种必然。“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机器狗,已经具备类似昆虫的自我意识,只不过记忆和预测的能力还不够。”他认为机器一旦拥有相应的预测和行动能力,就会像人一样思考诸如“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根本性问题,进而有可能不再听从人的指令。

如何应对这一状况?江波认为可以把人类的伦理道德通过某种方式灌输给机器,就像教育小孩一样,让机器不至于忽视人的利益,完全按照自我想法去做事。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表示,近日召开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其中提到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人类决策与监管下,以人工智能技术防范人工智能风险,提高人工智能治理的技术能力。“也就是说,要通过技术来治理技术,这个思路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导思路。”杨庆峰认为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但是最终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实习生 百雅婷 摄影报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