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游”变身“野能游”,何以值得学习借鉴?

“野游”变身“野能游”,何以值得学习借鉴?

00:00
03:41

据潮新闻报道:当前正值暑假,溺水隐患也随之增加。日前,浙江省河长办发出《关于学习借鉴衢州“野能游”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防溺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学习借鉴衢州市“野能游”建设模式经验做法,持续推进防溺水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提升安全防范能力,有效防止溺水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大家都知道“野游”是什么意思,但对“野能游”这个词,却是陌生中带着好奇。说直白一点,就是人们可以在“安全亲水”的公开水域游泳场玩耍,体味“戏水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快感和美感,并过足“游泳瘾”。

作为“野能游”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衢州已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河湖可亲、可感和可用,群众尽得开心颜。衢州在每个县(市、区)圈划一处公开水域,平整河床、处理杂草,安装分水浮排和水上运动设备,设置防护网、警示标志,设立岸上服务中心,配备教练员、增设救生员等,并积极推广公共安全救助保险,尽一切所能保障游泳安全。截至目前,衢州全市户外天然河湖中已建设25处安全亲水场所、6个标准泳池。

众所周知,“溺水”事故,对于许多地方而言,都是夏季之殇。“防溺水”,也是一个治理难题。从现实情况看,群众夏季日益增长的亲水戏水需求,与安全放心亲水场所供给之间存在矛盾,而那么多天然的江河湖泊又在眼前,这就导致“野游”必然发生,“溺水”防不胜防。光靠“堵”,恐怕堵不住,“堵疏结合”“刚柔相济”,才是“防溺水”的最佳解方。

公开水域化身“露天游泳馆”“天然浴场”,“野游”变身“野能游”,衢州的“野能游”实践,是“逆向思维”的体现,为如何疏导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路径,也成为了“防溺水”的一个典型范例。野外建设的这些亲水场所,既尽可能保障了安全问题,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亲水需求,使“偷偷摸摸去野游”成了过去时,有了这样的场所,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的野景区、野河流,自然去的人就少了,很多孩子的父母也不用再担惊受怕。

这样的“衢州经验”,为何值得学习借鉴?因为相比于一刀切禁止“野游”,“野能游”的探索实践更符合实际,更能兼顾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更好回应群众期待。还有,在野外建设安全的亲水场所,现实可操作性强,能较快落地推广。最关键的是,可以通过更有力的保障,更专业的护航,让安全放心的亲水环境成为现实,从源头上减少溺水事件发生,避免悲剧。

衢州“野能游”,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精细化的产物。在实际操作层面,“野能游”建设模式的落地和有效运行,离不开“精细化”三个字。比如,相关野外亲水场所的选择,要以安全为准绳精挑细选,其水质条件、地理条件也要搞清楚,排除问题;相关场所的运营和开放,需考虑气象、水位等变化因素;现场的防护设备和防护人员,需要时要真“用得上”,不能沦为摆设。此外,“野能游”的场所的管理,还需要一个机动灵活的长效机制来保障。这些都考验着相关地方的管理水平和智慧。

我们盼望“野能游”的场所,能越来越多,为更多人的夏天添一抹清凉,为更多人的野游安全加一把牢固的“锁”。

来源 | 潮新闻

编审 | 郑宗敏 黄怡红(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