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考生志愿变成生意“围猎”对象

莫把考生志愿变成生意“围猎”对象

00:00
03:50

据潮新闻报道:高考结束,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有些录取批次还处于填报志愿阶段。志愿填报本来主要体现的是“考生意愿”。但是,近年来,在一些机构的助推下,考生的志愿填报却变成了据称价值近10亿的一笔“大生意”。商业机构依法合规服务,既服务了考生,也挣了钱,无可厚非。但是,市场爆发性增长过程中,一些机构炒作焦虑、制造天价。个中情况,令人深思。

我出生于80年代的中部农村,在本世纪初参加高考。当年,在信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只有高中文凭的父亲,为了让我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不至于“盲婚哑嫁”,硬是守着家里电视机看了整整3年的中国教育电视台,为我从各个节目中、各条新闻里悉心收集筛选有用信息。因此,我高考志愿填报时,他在咨询了高中老师和有关大学招生的老师后,为我选好了志愿学校和专业。不仅如此,凭着这3年的积累,他还为我规划了大学的学业规划,指导我成功保研到更高层次的顶级名校。

后来,我参加工作后也偶尔为其他人提供高考、考研的相关咨询,并没觉得志愿填报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更没想到这个也能成为“生财之道”。特别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下,高校更加开放、信息更加透明,按常理志愿填报中不应当有什么“不传之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对比当年和当下,笔者感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在新媒体新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种新的“信息壁垒”,从而导致今天的考生和家长更加需要指导。这些年来,随着大学数量的不断增长、高校招生政策的深化改革,考生和家长甚至包括高中老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是变宽了,而是变窄了。以往高考季打开电视,省级招生办和各大高校的政策讲解、学校推荐、专业介绍等一应俱全,现如今打开各大短视频平台,只见“网红名师”们“贩卖”他们的生意经,却不见有关部门和高校老师的踪影。

由此可见,防止高考考生意愿变成畸形生意,需要多方努力,帮助考生和家长打破信息壁垒。

首先,主管部门和各大高校要适应媒体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宣传和学校推介。特别是要有更多主管部门的同志、各大高校招生老师坐到直播间,及时为考生及家长送上信息服务,不让“网红名师”们在短视频平台独霸天下。每当高考季恰逢各大高校毕业季,各大高校都热衷于对毕业典礼进行视频直播。毕业典礼的仪式感固然重要,通过良好的招生宣传招到更优秀新生的获得感,可能更加实在。

其次,短视频平台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避免助推自媒体对志愿填报上过度“向钱看”“吃流量”,通过更加科学的算法推荐,让更多考生和家长能够接触到公益性的直播和视频服务。

再次,高中学校要积极为高考考生和家长提供信息,培养属于自己学校的“志愿填报专家”,压缩“网红名师”们的“天价市场供给”。最后,家长们要承担起应有责任。应当看到,随着时间推移,当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的第一代大学生的子女正步入高中、进入高考。这批家长上过大学,搜寻信息、掌握政策更有优势,应当主动为孩子们当好参谋,关键时候能够为孩子们拿主意。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应当同心协力,让高考志愿填报成为点燃青春梦想的助燃剂,成为一代代有志青年踏上人生新路的崭新起点。

来源 | 潮新闻

编审 | 郑宗敏 黄怡红(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