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绩亮眼

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绩亮眼

00:00
09:16

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新时代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再上新台阶,三地一盘棋推动产业协作,打通交通动脉,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民生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瘦身”中释放协同发展的动力源,十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北京科创成果在津冀落地开花

日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传捷报,中心培育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的钠离子电芯,被应用在全球最大的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中,该电站储能系统投产后,单次充电可储存10万度电,在电网高峰期释放电能,可满足约1.2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这个项目工程的建成投运,也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商业化运行进入新阶段。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获批成立,并在燕郊、通州、天津建立分中心,加快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耦合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助力“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为了破解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难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新模型,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耦合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即在北京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形成一批高精尖项目和产业。在天津、河北恰恰相反,从产业的纬度出发,中心跟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创新中心,把全产业链中需要攻关的科学技术梳理出来,利用中心现有科研成果以及全球创新力量来攻克,从而实现产业落地转化。

如果把京津冀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看成是打造一片森林,那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整个育林链条中,就是关键的育苗加速器,大学进行“育种”,企业开展“育材”,在京津冀区域发展“成林”。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同比增长109.8%;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已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超5000家、1500家。

十年来,北京产业发展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产业链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则以“接得住”实现“升级跳”。2023年,京津冀三地共同绘制了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为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链韧性,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今年三地共同制定了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行动方案,围绕“堵点”招商、“卡点”攻关等方面,确定了42项任务,并配套制定责任分工清单和落地指南。伴随着这6条重点产业链的链群协作见成效,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也将持续走深走实。

京津冀三地百姓共享“健康红利”

在通州区宋庄镇,经过4年建设,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将在今年正式开诊。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建设项目,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总用地30.7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300张。开诊后,通州院区将以心血管为特色,形成“强专科小综合”的诊疗特色。

安贞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州院区的规划建设,在优化患者就诊流程上花费了大量心思,总体上围绕“让病人少排队、少跑路”下功夫。

走进通州院区,可以感受到便捷的就诊环境,院区的门诊患者流线、门诊检查流线、出入院流线、住院检查流线互不重合,患者在门诊大厅,60米范围内可以找到挂号、就诊、检验、取药、缴费等窗口。急诊部设置了普通急诊入口、急救入口,不同通道可将急诊患者分别送至急危重、次紧急、普通诊区。

在建设之初,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就肩负了京津冀协同的使命,院区正式开诊后,将立足副中心、辐射京津冀,承担副中心及周边京津冀人群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和基本医疗保障任务。

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拥有大量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北京,通过科学的统筹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合理布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有序推进建设,北京援建的雄安宣武医院已开诊运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等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户河北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524项。

医院建起来,老百姓异地看病也更加便捷。作为全国首批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的地区,京津冀已经实现各类参保人员的跨省异地就医,全面取消三地异地就医备案,9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便民利商

以前,不少在北京异地求学就业的居民,为了办理业务在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往返奔波,办理业务费时又费心。如今,多项户籍业务已实现跨省通办,不用两地跑,一站就能办,这是北京市大兴区开通“政务晓屋”跨省通办业务,给外省办事群众提供的便捷服务。

居住在大兴区榆垡镇的来女士是河北廊坊固安人,因照顾老人,不便返回固安县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经营范围,于是电话求助大兴区榆垡镇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了解后,指导来女士通过智能办事终端“政务晓屋”,与廊坊市固安县行政审批局坐席连线,通过全流程网办完成了营业执照变更,“真是没想到,之前办业务我都得从榆垡跑到固安,没有半天绝对回不来,这次才用了5分钟就办完了。”来女士说。

这样跨省通办的政务服务在京津冀三地越来越多,人们办事方便了,营商环境也得到优化。《2024年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中提出,今年京津冀三地将新增100项以上“区域通办”政务服务事项。

打破“各扫门前雪”的思维定式,北京强调优化京津冀营商环境,今年三地还将新增8个以上区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推出第二批京津冀企业资质资格互认清单,实现20个以上事项互认。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实现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项“京津冀+雄安”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