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5节考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考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设计生态缸

第3章第5节考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考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设计生态缸

00:00
05:25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3章第5节的考点二、考点三和考点四。
考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即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例如,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这些都反映生态系统本身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如前述的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仍能逐步恢复原状。
不同的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例如,在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相反,在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即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同样,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考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生活所需,如粮油、蔬果、肉蛋奶、木材等农副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保持稳定。
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例如,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例如,为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还可以人工建造“生态屏障”。我国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已经建造了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防护林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了这些地区的草原与农田。
考点四: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应该注意,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每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是不一样的。下面介绍一种制作生态缸的材料用具、实验步骤。
1、用玻璃板和粘胶制作生态缸的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的一侧铺垫几块石块作为基垫,再铺上一层颗粒较细的沙土,厚度为5~15厘米,在沙土上铺一层含腐殖质较多的土,厚度为5~10 厘米 ,铺垫好的土和石块整体呈坡状。
3、在土坡上放几块有孔的假山石,可作为小动物栖息的场所。
4、向缸内倒入自来水,水位高5~10 厘米 ,在水中放几块鹅卵石。
5、在土坡上选择苔藓、铁线蕨、鸭跖草、马齿苋、罗汉松、翠云草等进行种植,放入鼠妇、蛐蜒、蚯蚓、蜗牛等小动物;在水中放入浮萍、金鱼藻等水生植物,放入虾、小鱼和小乌龟等小动物。
6、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7、每个星期至少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并且进行记录。
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相关问题。
实验设计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哪些?
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要有水、无机盐、空气、光等非生物因素。
以上是考点二、考点三和考点四的内容。欢迎留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