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旺季到,“旅行者疾病”了解一下

出行旺季到,“旅行者疾病”了解一下

00:00
05:55

暑期开始,旅游旺季已至,你的机票买好了吗?旅行腹泻、机上血栓、虫媒传染病……出门在外,小心防范四类“旅行者疾病”。

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旅行门诊专家,介绍旅行期间容易出现的疾病、“旅行小药箱”的准备及出行防护等。

出门注意四类旅行病

长途劳累,环境变化,不少人都有旅行途中生病的经历。北京市佑安医院感染中心旅行门诊主任代丽丽介绍,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旅行者疾病”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从饮食不洁到水土不服,腹泻是旅行期间最常见的现象。代丽丽介绍,既往学术报道称高达75%的旅行者会出现腹泻,这类疾病也统称为“旅行者腹泻”,主要与饮食不卫生相关。

第二类是当地的流行性传染病,取决于旅行区域。如当下南半球处于流感季,澳大利亚等国正报告新增病例;黄热病、霍乱、流脑、伤寒等也都有相对突出的流行地区。

第三类是虫媒传染病。由于气温差异,白纹伊蚊、蜱虫等病媒生物广泛存在于某些地区,在当地形成特定传染病的传播。如马来西亚、巴西、阿富汗等地有登革热疫情,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地区有寨卡病毒病传播。另外,全球每年报告超过2亿例的疟疾病例,旅行者中的病例数不断增加。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州和南亚常见氯喹耐药的恶性疟原虫。

此外,旅行者疾病还包括由于物理环境造成的相应病症,如跨时区飞行后容易出现的时差综合症、长途机旅久坐可能出现的血栓、在高原地区易出现的高原反应、夏季室外久晒可能出现的中暑高热等。

最常见的“旅行者腹泻”

对于最常见的旅行者腹泻,近期中疾控进行了分析。

旅行者腹泻是指在旅行中或旅行后不久出现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通常每24小时出现3次及以上未成形的大便,再加上至少1次其他症状,如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发烧或者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有些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该疾病通常在旅行者或背包客从卫生条件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到卫生条件较差的国家或地区旅行时发生;是人们出国旅游时的常见情况,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旅行者腹泻不仅受目的地和旅行时间的影响,还受到旅行方式的影响。

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如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占病原体的80%以上;其他病因包括寄生虫和病毒。旅行者腹泻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到6天,但大约10%的病例持续超过1周。腹泻可能伴有腹部痉挛、恶心、头痛、低烧、呕吐或腹胀。发热超过101℉、伴有血便的旅行者应立即就医。

代丽丽提醒,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止泻灵、易蒙停、口服补液盐等可以缓解腹泻的症状,中度和重度腹泻应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一线治疗抗生素,替代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沙拉、街头小吃是引起旅行者腹泻最常见的食物。

备好“出游小药箱”

代丽丽介绍,出门旅行前,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药箱以备不时之需,尤其是出境游时,因为在异国他乡买药十分麻烦。

首先,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随身携带常用慢性病药物。

针对最常见的“旅行者腹泻”,可以准备头孢类的广谱抗生素、蒙脱石散等止泻药、口服补盐液、益生菌类药品。

考虑具体旅行地的流行病和病媒生物情况,可以准备相应的抗感染药物、抗过敏药物,及防蚊虫药物。针对黄热病、流脑、流感流行地区,出行前可先前往医疗机构接种相应疫苗。

如涉及野营等户外活动,应准备创可贴、碘伏等外伤处理药品。

此外,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密集处、封闭室内可佩戴口罩。预防“旅行者腹泻”,应当尽量吃煮熟的食物,避免生食或者食用不卫生的街边小吃;尽量选择瓶装水或经过过滤煮沸的水;保持手卫生,在流动水下,按照七步洗手法洗净双手;在不方便获取干净的流动水时,可使用一些消毒湿巾或免洗手液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