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朝阜路改造即将完工,打造多元文化探访路

东城朝阜路改造即将完工,打造多元文化探访路

00:00
11:29

拆除过街天桥,改建平面过街路口;拓宽步道,释放公共空间;对沿街老旧居民楼外立面进行修复……7月11日,记者在朝阜路改造现场采访了解到,这条3.2公里长的路段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已完成超80%,预计7月底亮相。目前,整条大街的林阴景观已初显成效,配合即将建成的朝阳门南、北小街,将在东城形成一个新的“十”字形林阴景观。

朝阜路是首都核心区“四横两纵”城市干道之一,也是一条城市功能复合、交通功能突出的重要道路。本次改造重点围绕东四西大街和朝阳门内大街开展,以打造“京城时空走廊、文化绿色漫道”为目标,从风貌基底、交通设施及景观环境三方面,营造慢行友好、绿色生态、纵赏古今的老城特色林阴路。整治提升后,该区域将与此前“建党百年”之际提升的五四大街连成一线。

打造可观可感的多元文化探访路

“朝阜路横贯东城、西城,全长约6.97公里,位于首都核心区控规的古都风貌保护区与古都风貌协调区的衔接过渡地带,既能看到‘中纬’王城干道的空间格局,又保留了北京城市道路的发展变化,也为经济发展、政务保障、文化交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拿着老地图说。据介绍,仅朝阜路周边步行10分钟的范围内,就分布着28座文化建筑,其中包含了14处文物古迹、14座文学艺术场所。在这里,不仅能够看到故宫、景山、王府、皇城根遗址等皇城遗存,还能看到不少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例如北大红楼、朝阳门内大街81号,另外还有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中国美术馆、北京华侨饭店等“十大建筑”代表,因此形成了“古今交融、东西渐变、多元并存”的风貌基底。

“整治前的调研中发现,这条街长期以来存在历史建筑的文化特性与周边环境融合不强,文化展示和文化体验功能相对偏弱等问题,相比其周边的崇雍大街和朝阳门南、北小街,乃至于北侧的平安大街、南侧的金宝街来说,都显得特别‘低调’,甚至有距离感。”负责该项目总设计的设计师孙书同表示,此次改造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核心区控规,在延续原有风貌基底的前提下,以“街道治乱、空间净化、还原本底”为改造目标,拆除违法建设,“卸妆还原”普通建筑物,并结合业态保护性修缮历史建筑、优化更新文化节点建筑等,进一步强化其历史文化价值。“在这次改造中,我们力争让更多的历史建筑‘被看见’。”孙书同说。

比如,位于朝阳门内大街137号的孚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前,其南侧墙外有两栋三层简易楼,不仅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还遮挡了大面积的王府院墙。为了展现文物建筑的历史风貌,前期已拆除了两栋简易楼,原址更新为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朝孚园”口袋公园,不仅亮出了孚王府的老院墙,还弥补了周边地区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今年还拆除了孚王府南门两侧经营性建筑的女儿墙,利用“降层”处理,减少对孚王府的遮挡。

在擦亮历史建筑的同时,沿线老旧居民楼的外立面也将被修复。以朝内大街91号、97号的商住楼为例,在保留其历史原真性的同时,着重修补破损的外立面,喷涂与建筑原有风貌相似的深灰色真石漆,并拆除违法建设,引导底商优化店招形式,擦亮该区域的风貌基底。此外,利用仿石材、仿砖材料装饰外立面,将东四路口隆福寺至物美一线的新中式建筑风貌向东延伸至永安堂大药房,让两条大街自然衔接,和谐统一。

今年,中国美术馆东侧新建成了一座名家雕塑、苍松翠竹点缀其间的“东美园”口袋公园,加上去年建成的“朝孚园”,朝阜路已有两座开放式的特色文化口袋公园。孙书同介绍,为了打造更多文化节点,还将持续挖掘沿线的存量空间,并结合地面铺装、景观小品、地被植物,营造“水门巷口”等多处景观节点,充分展示街区文化、胡同文化,提升空间文化特性,与沿途的“文化金三角”区域联动,打造可观可感的多元文化探访路。

优化布局,提升出行体验

负责该项目交通工程设计的设计师张森介绍,作为老城区重要的东西向交通干道,朝阜路一直以机动车通行为主,慢行交通长期未受到重视,且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不强。同时,因其整体路幅较宽,且沿线的大单位较多、过街路口较少,导致东城段的南北两侧通行不顺畅,交往联系也不密切。

为了让通行更加顺畅,此次改造主要从过街交通、路口交通、过境交通三个方面着手。

朝阜路沿线的过街交通有平面、立体两种形式,相比于立体过街,平面过街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综合周边需求,我们在慎重考虑后拆除了朝阳门桥西侧和东四西大街的两座过街天桥,并在原位置改建平面过街路口,这样不仅消除了天桥的占道、扰民、运行低效等问题,还方便了老年人、非机动车的来往过街,加强了道路南北两侧的交通联系。”张森说。目前,东西两处平面过街路口正在建设中,现已完成交通执法探头的安装,接下来还将继续完善交通信号设施和交通标志标线,预计7月底前可建成。

朝阜路路口交通的通行效率相对较慢,而且时常出现机非混行的情况,存在安全隐患。现场实地体验发现,穿行平面过街路口时,一个绿灯的时间往往不能直接抵达对面。经过重新设计,在东四、美术馆等有条件的路口,增设人行过街二次安全岛,并优化了沿线东四路口东北角、南水关胡同北口等7处路口的转弯半径,缩减行人过街距离,提高过街安全性。为了降低非机动车的左转风险,在小街路口等有条件的路口设计增加了非机动车一次左转改造,并安装了非机动车优先通行标识标志,进一步明确非机动车路权,切实提升路口的通行效率。

朝阜路东西向的过境交通一直存在步道空间不连续、非机动车路权失衡、公交站台等候区过窄等问题。改造中,在道路两侧出入口或人流集中区域以及高峰小时横穿道路人流量大、集中的位置,更新设置人行横道;拆除部分引导不强的隔离设施,进一步拓宽非机动车道,同时用彩色铺装提示非机动车路权。将部分公交站台向辅路拓宽至2.5米,进一步满足乘客的候车需求。

释放公共空间,打造绿色漫道

实现了“有得看”“走得顺”,还要“值得逛”。负责该项目景观设计的设计师邹洋介绍,这条路沿线的公共空间问题,主要体现在台阶等设施占道、步道坑洼不平、杆箱体等设施布局分散、非机动车停车混乱等方面。

“在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大街沿线的建筑都存在或高或低、长短不一的台阶,我们一方面对部分侵入步道的台阶采取‘退让’措施,另一方面结合业态,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个性化的台阶设计。”邹洋介绍,例如,朝阳门内大街79号建筑前区将开展景观化的台阶连通改造,后续不仅方便居民购物闲逛,还能活跃区域商业氛围。此外,还规范了步道和盲道,利用500余个隐形井盖,让步道、盲道恢复“通直”,适应不同人群的出行方式。

对于沿线杆箱体布局分散、非机动车停车混乱等空间功能零散问题,开展“多杆合一、箱体三化”,计划将沿线原有的341根杆体合减至200余根,迁改挪移40余台老旧、低效等的箱体,同时进行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处理,让原本杂乱的步道空间变得开阔清朗。同时在沿线重新规划了100余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并计划设置蓝牙道钉、实行“入栏结算”,规范非机动车停车。

沿线林阴景观改造方面,除了补齐道路两侧的绿化断点,为周边居民营造更为舒适的骑行空间,还延长并适度拓宽中央隔离带,种植国槐等北京乡土乔木,缩小了大街全线的感官差异,营造和谐连续的林阴景观。

为了丰富绿化层次和观赏性,改造中按照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理念,结合沿线“东西渐变”的风貌特点,渐次种植了绚丽海棠、丁香等小乔木,以及黄杨球、月季等灌木,自西向东构建个性化景观段。在位于隔离带端口50米的范围内采用开敞布置,种植月见草、百子莲等地被花卉,在确保通行车辆视野的同时,打造梦幻灵动的“花境”景观,构建简约疏朗、季相丰富的漫道环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