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新机遇”研讨会在香港成功举办

“中国企业出海新机遇”研讨会在香港成功举办

00:00
09:15

“不出海,就出局”,今年以来,上述言论在业内引发关注,全球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必答题。7月10日,“中国企业出海新机遇”研讨会在香港举行,广州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德勤中国国际税务及企业并购服务合伙人廖淑君,自如资管总经理孟月,澳门北京商会常务副主席唐泰春,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执行董事、NFT China CEO付饶,华润集团宣传部副部长魏娜,陕西省政协委员、华营控股首席财务官方璇等嘉宾出席并发言。

“中国企业出海新机遇”研讨会由香港大文汇传媒集团点新闻、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主办,新京报贝壳财经协办,是“中国经济向新而行”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的特别呈现部分,研讨会由点新闻、新京报贝壳财经、DotDoNews等担任支持媒体。

企业出海变成“必选项” 建议中国企业先在香港出海“小试牛刀”

当前技术革命驱动的全球经济竞争,为中国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渴望出海,参与到全球竞争的格局中。那么,如何依靠我国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出海,达到全球化?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编辑王凯波在致辞中对企业出海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一,企业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顶层设计阶段就想好出海的目的和路径;其二,企业应拥抱长期主义,妥善制定短中长期渠道、市场和品牌布局;其三,企业应融入当地、造福当地,尤其要用好了解当地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人才;其四,针对西方个别政客和人士对我国出海企业的污名化言论,企业应更重视话语权建设和提升;其五,企业要绿色低碳出海,加强可持续发展和技术革新;其六,企业要利用好香港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和各类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先在香港进行出海的“小试牛刀”。

广州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在内部战略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共同驱动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出海战略要从企业发展原本的“可选项”逐渐转变为“必选项”。广州大湾区研究院希望聚集智库、媒体、企业资源,为企业在相对“陌生”的出海目的地提供可行性建议。

中国企业应审慎选择出海目的地

面对当前的逆全球化挑战,中国企业到底要不要出海、该如何出海?

在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李明波认为企业出海可以拥有关税优势、人力成本优势,但也面对地缘政治因素、合规成本增加等挑战。

“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剧变的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促进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扩大中国就业渠道和开拓中国产品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李明波说。

廖淑君提到了香港在数据存储和资金成本上的优势,她建议企业可以在香港先行先试,也提示企业应该注意出海时的税收成本。

孟月则更显理性,他认为,国内企业出海,只是自身发展道路的选择之一,出海也需要面对海外环境、文化、社会以及利率等差异,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降本增效、更换赛道等方式维持自身收入和利润。

中国企业家拼搏的精神让李明波印象深刻。据他介绍,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看似是针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但事实上这些企业都是中国转移过去的,企业家们目前在向印尼进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需克服,同时也让原有的本土企业面临政策挑战。

针对企业本土化过程中的边界问题,孟月表示,自如更多输出成熟的技术、方法论和运营方案,涉及环境、文化、社会的问题,更多需要寻找本地合作伙伴共同解决。李明波则表示,有些本土化措施是企业不能不做的,因为有很多政府是强制要求本土化的,比如一些国家对本地员工的比例是要求的。

廖淑君认为“不出海,就出局”的说法略显夸张, 但确实反映了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某种迫切性。她认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出海的目标、风险偏好和资源条件都会有所不同,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规划。

“以制造业为例,出海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拓展销售渠道、获取优质资源,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而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出海则可以助力其拓展海外用户群、分散经营风险。总的来说,出海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文化差异、监管环境、政治经济等各种挑战。”廖淑君说。

在李明波看来,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出海,出海目的地更要审慎选择。越南的调研显示,规模大一点的企业适合出海,小一点的企业很可能要亏,在当地的合规成本更高。

全媒体传播时代应讲好企业“绿色出海”新故事

从“走出去”到“本土化”,中国企业出海应该如何让海外用户从内心理解和亲近中华文明,讲好中国企业出海新故事?

在以“全媒体时代,中国企业海外传播如何塑造和讲好核心文化故事” 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唐泰春认为做好文化传播应该坚持“和而不同,不合而同”的理念,他以澳门为例,中西文化在此交融,葡萄牙语、英语、粤语和普通话等多种语言在此流通,全球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多样性,唯有不同文化深度交融、求同存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才能带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国企业出海也可借鉴这种理念。

付饶认为“Z世代”的年轻人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自己的逻辑,不易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和宣传,应该把中国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这样更便于年轻人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应该采取元宇宙、数字藏品的新形式。

针对企业如何绿色出海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香港国际ESG研究院专员孙晓旭结合自身德国留学经历,建议企业出海时应该更加注重使用环保可回收材料、培育用户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提供更好的员工培训和辅导。“必须把ESG纳入到企业战略和文化中考虑,才能行稳致远。”孙晓旭说。

华营控股首席财务官方璇介绍,华营国际是一家“立足香港,走向海外”的建筑企业。目前建筑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在ESG领域面临挑战,但也在不断探索。她表示目前从建筑设计、材料使用、工地施工等方面都在使用环保理念,比如在建筑外加太阳能发电翻板,形成绿色建筑;在工地施工过程中采用可回收材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