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如何发展?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展开研讨

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如何发展?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展开研讨

00:00
05:55

国际中文教育未来要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近日,在第20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畅所欲言。

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主办、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支持、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协办。

“迄今为止,北语已经为180多个国家培养了30万名国际学生。”北语副校长张宝钧在致辞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是北语的立校之本,北语几代学者一直走在学科的前沿,努力出理论、出方法、出标准、出模式、出教材,培养高素质知华友华人才。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伟大事业,中文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重大的政策和理论问题需要相关学科专家共同探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知名专家陆俭明也表示,目前各国对高素质中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突出体现在经贸、高科技领域,“我们既要培养高素质的中文教师、中文翻译及中文研究人员,也要培养懂中文、会中文的双语或多语人才,这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需要从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来考虑,即为世界各国培养他们所需要的高素质中文人才。”

记者了解到,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会议围绕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中文国际传播研究、专门用途中文研究、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师发展研究、习得偏误研究及语言本体研究等议题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会议设有10场大会报告,42场分组论坛,共报告了365篇学术论文。

北语教授李宇明就如何为中文赋值、如何让中文价值为人所识、中文价值通过教学在应用中如何实现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李宇明指出,为中文赋值应重视内译,提倡中文首发制度,重视中文的规范性,高质量地使用中文,加强中文数智技术研究。让中文价值为人所识,应重视国际中文传播的三大问题,具体包括国际意识形态对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国际经济对中文学习者的影响以及大语言模型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等。

北语教授崔希亮对学习者的书面语表达问题作了梳理和剖析。崔希亮指出,学习者汉语书面语表达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书面语词汇运用不得当、语体特征掌握不到位、语法结构选择不合适、语境适应能力比较差、篇章组织能力不足、社会文化知识比较匮乏等方面。提升学习者汉语书面语能力,应在观念上重视书面语学习,在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上加大书面语输入力度,从学术汉语入手,加强书面汉语能力的基础研究,重视语篇的分析和研究,注重书面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构建学术汉语能力标准和评估体系。

针对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北语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指出,培养国际中文教师的“四维观”首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接国外相关学习标准、对象国的教师准入机制、国外特定学段和特定国家语言文化实际,以顶层设计先行,以模式课程为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次,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应加强规划,明确国别、区域和语别以及面向学段和实习方式;第三,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应以模式课程为支撑,明确培养模式,建设精品课程;第四,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玉屏提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出成果令人瞩目,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中文教育的融合也已开展一些研究,但仍缺乏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她在报告中展示了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汉语教学微课的研究案例,并对生成式微课的质量及教学可行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微课过程中的人机协同问题,提出了人机协作对国际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为新一代信息处理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