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势|院士之乡为何经济掉队?桐城回答“省长之问”这1.5年

城势|院士之乡为何经济掉队?桐城回答“省长之问”这1.5年

00:00
12:52

“为什么桐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多的院士、企业家,在安徽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却从第2掉到了第16,没有成为前5?” 2023年1月,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王清宪在参加安庆代表团讨论时,向桐城抛出这样的问题。

“会场先是一片安静,随后,大家也在积极反思。”2024年7月初,在安徽桐城,一名与会者向红星新闻回忆当时的场景。

省长发问后,通过官方渠道,桐城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召开了“回答省长之问”等大讨论,还上门请教桐城籍院士专家,征求行业大佬意见……

如今,“回答省长之问”已过一年半,红星新闻记者来到桐城多方走访,探寻这一年半来的变化。

01院士之乡“掉队”

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桐城,是安庆辖下的县级市,拥有1552多平方公里,74万人口。桐城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有“院士之乡”的美誉,仅2023年,就有两名桐城籍新晋院士,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路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笪良龙。

记者在7月初走访了桐城市科技馆,这里的“院士长廊”上张贴着更多桐城籍院士的照片、简介与功绩。桐城至今先后走出近5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其中,健在的桐城籍“两院”院士及欧洲、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多达15人。

在历史上,桐城还涌现出被喻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众多名人。

盛名之下,这些年桐城在经济上的表现却拨动着当地人的神经。据《安徽统计年鉴》,自2013年以来,桐城在安徽县域经济中的表现,并非一条上扬的曲线——

2013年,桐城GDP在安徽省县市中的排名跌出前十,位居第11位;2014年、2015年维持在第11位;到2016年,其排名在全省所有县市中,到了第14位;2017年、2018年、2019年其排位分别居于第13位、第12位、第15位;2020年至今,桐城GDP的排名一直维持在第16位。

如果把眼光拉长些就会发现,在1998年至2002年,桐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连续五年经济总量排在安徽全省前五,2002年甚至居全省第二。桐城市政府官网也显示,桐城现有企业2万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8家,中国驰名商标17件……

2023年1月,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王清宪在参加安庆代表团讨论时,主动向桐城抛出开头提及的问题:为什么桐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多的院士、企业家,在安徽县域经济实力排名却从第2掉到了第16,没有成为前5?

随后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桐城开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02热辣滚烫的大讨论

张晴是桐城一名科级干部。今年7月初,他告诉红星新闻,“省长之问”发出后,当地在“桐城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了“回答省长之问系列谈”以及“桐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等专栏,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且不回避敏感问题,这颇受热心人士——特别是桐城籍热心人士的欢迎,经济界不少人也供稿谈了看法。

经济学博士程治中是桐城人,他也是上海固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关于“省长之问”的几点思考》中,程治中说,21世纪头10年,桐城没有及时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和转型。但彼时,中国已从短缺经济变成过剩经济,传统产业基本上处于过剩状态,再加上桐城的外贸外销外资又没有及时发展起来,更谈不上以更高层次“嵌入全球产业链并与之配套”。

程治中直言:“今天桐城办企业者众,作坊式生产者多,业态基本相似,产品几乎同质,在市场上相互挤压且无序竞争,产品毛利越挤越薄,企业也普遍长不大,只求年年横向的销售规模有所扩大,而不重视企业产品、技术的升级与换代。”

面对这些“热辣”批评,当地官网都给予充分展现,不回避问题的存在。程治中建议,桐城的企业创办人要完成从“生意人”向“企业家”的跃升。

对桐城“落伍”的原因,桐城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戴福全认为,桐城临近合肥,人才和资源向合肥流动,其“被虹吸”明显。加上2014年前后,桐城遇到几次金融事件,耽误了发展。

戴福全还认为,受“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学术”等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桐城不少优秀人才外流,且其后代也陆续在外地定居,桐城成了大城市的人才输出高地。

省长发问后,过去一年多,桐城发动网友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征求行业大佬的意见,主动上门请教桐城籍院士专家……桐城官方形成了一份《“文都”桐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和出路》的分析文章。

红星新闻从官方渠道拿到的这份《分析文章》显示,在谈到桐城过去辉煌的原因时,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即主观上开拓进取、思想解放。客观上是改革开放的促进及当时周边的虹吸效应还未产生。这些说法,当地一些企业家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也曾提到。

杨颖是当地一名“企二代”,目前她接过父亲的汽配厂进行生产。“我们吃龙虾用的塑料手套、寄快递的包装袋以及日常使用的小刷子等,很多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杨颖告诉红星新闻,改革开放后,桐城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形成以范岗镇、新渡镇和金神镇为代表的、地域性较为明显的小作坊。

“老婆带孩子在家生产,老公出去跑业务。”杨颖说,早期,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搞工业生产,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企业或作坊还是延续过去的打法和思路,没能及时转型,也容易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

安徽桐城,一企业生产车间。图据ICphoto

03“产业”与“人才”

提及桐城“掉队”的原因,《分析文章》谈到了人才外流:与周边合肥、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桐城城市能级小、产业层级低、就业空间窄、人才“引培留用评”的制度不健全,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保障、薪资待遇、发展平台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杨颖毕业于桐城中学,据她介绍,就读高中时,她的班级有60多人,但如今回到桐城工作的不到十个人。“我是学艺术的,除了做老师或开艺术培训班,我回来能干什么?”杨颖说,“我回来是因为父亲要我接班,进行工厂的管理和运营。”

杨颖也问过不少同学,“毕业后,为何没有回到家乡工作和生活?”一个代表性的答案是:大学所学的和桐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特征不相匹配,找不到“用武之地”。

《分析文章》举例称,桐城中学历届毕业生回桐城就业的占比不足10%。此外,2022年桐城四所职校共培养技能型人才1623人,但仅432人留在桐城就业,占比26.6%。

桐城国轩新能源董事长江平表示:“2021年企业计划招工500人,但用了2个月只招到47人,来自985、211的人才更是一个都没有。”安徽永生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桐城一家省“专精特新”企业,其负责人反映:“公司30岁左右的员工非常少,用工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员工文化程度低,高新技术人才紧缺。”

当地也注意到这种结构性矛盾和桐城发展所面临困境的核心,目前,正加大对新兴产业和人才的招引。今年初,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发布的《“省长之问”,看桐城如何作答?》文章指出,桐城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传统产业转型未定型,新兴产业起势未成势,人才资源这个最大优势没有发挥好。

为此,去年桐城出台了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举措“十二条”,实施了亿元技改项目5个,引导25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完成83家企业数字化诊断。

桐城也在加速新兴产业的集聚,比如投资近200亿元的国轩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全面投产运营,投资100亿元的中环高效电池项目厂房也已封顶,投资107亿元的中玻太阳能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医工医药等产业,桐城则致力于延链、补链和强链,主动对接周边城市做好相关产业链的配套。

在人才方面,桐城正实施的“文都英才”工程,也在进一步放大“乡友”的效应。比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桐城选聘了100名桐城籍博士担任企业副总,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用好院士及高端智力资源,支持当地的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全国创新型县等。

安徽桐城,雨后城市云海。图据视觉中国

今年2月6日,桐城市迎新春工作布置会召开。会议提出锚定“进十强、冲千亿”目标,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

2023年,在安徽县域经济总量的20强中,桐城的GDP总量是467.4亿元。冲千亿自然需积跬步,桐城如何重振雄风?7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了桐城市市长刘存磊,他在短信中回复说:“感谢关心关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