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女孩”,让我们客观审视专业的冷与热|九派时评

“北大考古女孩”,让我们客观审视专业的冷与热|九派时评

00:00
05:26

7月8日,甘肃省文物局官网公布了2024年甘肃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校园招聘面试成绩。备受舆论关注的“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面试成绩92.40分,位列其报名的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岗位第一名,进入体检环节。这意味着钟芳蓉将进入心仪已久的敦煌研究院,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考古工作。这个结局让人颇为感慨。

2020年,钟芳蓉因报考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北大考古学而受到外界关注。她的高考成绩位列湖南省文科前几名,按照不少人的想法,她是可以选择热门专业从而改变命运的。钟芳蓉的家境一般,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从小和爷爷奶奶留守在乡村,好不容易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干嘛不利用好,而非要学什么考古专业吃那份清寂而少“金”的苦?选择热门专业从事“多金”工作,顺带让家人沾光,不香吗?这种想法有其世俗化的道理,无可厚非,事实上,这也是不少人的选择。但钟芳蓉有她自己的梦想。2020年,钟芳蓉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由于喜爱历史并被“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深深打动,她最终决定报考北大考古学专业,“樊锦诗先生给我的最大感动就是她为国家、为敦煌奉献一切。以后我应该会去敦煌旅游或者研究。”如今,她说到做到,不仅圆了自己的梦,也呵护了诺言的成色。

钟芳蓉的故事当然归纳为“忠于热爱”,但一个可能被熟视无睹的问题是:一位青年才俊选择了考古学,何尝不是考古学选择了最适合的人才?

众所周知,考古学和相关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例如,许多岗位要求高学历且本硕一致。一些地方的文物考古研究院招聘硕士,还强调系全日制统招学历、学位,且须同一年取得相应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对硕士研究方向也严格限定为文物保护等方面。这就在学科和视野等层面,设置了一个专业、纯粹的高门槛。换言之,要想进入相关领域,仅有“热爱”“兴趣”“情怀”是不够的,还得有过硬的素养以及耐得住清苦的准备。2022年,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报名者弃考的新闻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此事件透过表层的热度,再次向社会深刻展示了关注度和专业性、持久度的重要性。一时兴起、朝三暮四,并不适合这个领域。显然,钟芳蓉在方方面面经受了检验。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关乎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探索未知和揭示本源。如此宏大叙事其实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现出来,比如莫高窟文明在游客心中的投射、新的研究成果对人心的激荡,而近年来,考古热的兴起,也是专业研究和民间关注实现良性互动的印证。可以说,围绕考古学、考古热而诠释的文化自信,最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此艰深、如此重要的学科,呼唤着理想远大、心志笃定的年轻人不断加入,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

不独考古学,其他一些领域的“硬学科”,也需要热爱和才智兼具的人才去报考、去闯荡。显然,一个社会里,既有所谓热门专业的受追捧,也有“硬学科”的受关注,这才是正常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围绕报考、填志愿,投机成为一种流行。例如张雪峰所代表的高报师群体,向考生和家长灌输“唯就业”论,引导考生避开所谓“冷门”专业、不利就业的专业。这种以高价辅导费为支撑的论调很有市场,也确实给一些考生和家长带来了“福利”,但总体上看,这种论调是不公允、不科学的,它只是满足了一种狭隘的、市侩的心理,成就了一门急功近利的“生意”。

趋利避害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浮躁并不是。客观审视专业的冷与热,理性分析求学、就业方向的价值,追求人尽其才,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才是正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