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招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变革 | 新京报快评

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招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变革 | 新京报快评

00:00
05:02

近日,“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正式开始招生”的话题冲上热搜。

该大熊猫学院是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西华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在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础上新设的二级学院。

据西华师范大学消息,预计将有50名本科生首批进入大熊猫学院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进行学习。

毫无疑问,一个专门学院的建立将为促进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在众多“熊猫粉”欣喜之余,公众亦不免疑惑:何以为单一物种的保护设立专门的学院?尤其是在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其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的情况下,大熊猫学院建立的意义又在哪里?

作为国宝,我国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始终吸引着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保护大熊猫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大熊猫保护至关重要,也对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践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管理也为其他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宝贵经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

我国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上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保护层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长期以来,更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领域所涉及的提升公众意识、推动科学研究、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国际合作、带动社区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对大熊猫的保护,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引领和推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这一角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熊猫学院的建立,不只在于为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专项的人才;同时,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也具有标志性意义。

传统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教学,一般包括基本文化课程、基础生物学课程、保护生物学、野生动物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法规课程、生态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方法、特色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等。

这样的教学课程设置,体现了我国这些年来保护工作的核心理念,即从业者面向的只是野生动物与自然,“拯救性工作”在保护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

近年来,与野生动物有关的新闻频上热搜,与早年不同的是,人们关注的不再止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果,更多的是人与动物的冲突、动物权益、生态伦理、保护干预的尺度等话题。

这反映出我国自然保护工作发展与状况的改变。当“拯救性工作”不再紧迫,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变得频发而多元的时候,我们的工作重心有所转移。保护工作的核心,也从保护工作者与自然的关系转变成人与自然的关系。

站在这一角度,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样有待变革与丰富。除了传统学科外,针对特殊物种的专项化、精细化管理、环境教育与传播、生态伦理等课程学习同样必不可少。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大熊猫学院相关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但让学生更早、更多接触与大熊猫保护相关的知识,以及拥有更精细的学习计划、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当然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大熊猫保护领域更好地一展身手。

据了解,大熊猫学院另一个专业——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已进入报备审批程序,最快明年招生。

作为多年从业的自然保护工作者,笔者乐见大熊猫学院成立,更加希望学院能为我国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教育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人才的培养领域也起到引领性作用,一如大熊猫保护行动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长期推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