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全球都进入了热浪炙烤模式。沙特朝圣者热死了1000多人,印度前段时间已经报告了1万多例中暑案例,热死200多人。
印度是穷国,装不起空调可以理解,但就连发达国家,似乎也扛不住了。
目前,欧洲不断有游客被热死的新闻不断传出,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紧急提醒,要求民众注意防暑,甚至建议把床单放冰箱冷冻后再铺,借此降温。
为啥欧洲这么紧张?因为欧洲是有过教训的,2022年欧洲热死了6万多人。
说实话,对于欧洲热死这么多人的事,中国人普遍是无法理解的,热了开空调不就得了?
其实吧,不是欧洲人不想开空调,实在是没有啊!
事实上,只有不到5%的法国家庭和英国家庭装有空调,在德国这一数字仅为3%,这么低的空调普及率,甚至和印度差不多。
▲德国小伙解释为什么德国人很少装空调,夏天太热时怎么办(截图来自B站UP“马克CN”)
就连马上要举办奥运会的法国也宣布,奥运村不装空调,只会使用地温降温,虽然官方表态是“为了打造一届更环保的体育盛会”,但说白了,这其实就和日本奥运用纸床一样,不就是抠么?毕竟欧洲的空调要比中国贵2-3倍。
不过,这个世界终究是物质的,不会以精神力量所转移,估计等奥运会开始的时候,40多度的气温,会彻底粉碎法国人作为发达国家的“优越感”。
▲欧洲绅士们不顾绅士,在街头的水雾喷头下降温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酷暑,为啥连法国人都装不起的空调,在中国却成了惠及全民的普通消费品呢?
这就要从中国的空调崛起史说起了。
先说个冷知识,空调一开始的诞生,其实并不是为了提高生活舒适度的,而是为了印刷厂除湿。
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很快就超越了欧洲。但同时,美国人遇到了夏天高温问题,对资本家来说,打工人倒是可以让他们忍着,但机器不行啊!特别是印刷厂,高温会导致印刷机运行异常。
为了给厂房降温,印刷厂不得不在室内放冰块降温,但机器是正常了,但高湿会让纸张受潮,油墨很快就晕染开了。
1902年,忍无可忍的印刷厂找到了布法罗锻造公司,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啊!布法罗锻造公司的工程师威利斯·开利去考察了印刷厂之后,给出了一个方案。
把原来制冷的冰,放到一个个线圈里,然后用风扇吹不就行了?因为线圈是密封的,所以不会蒸发产生水蒸气。与此同时,为了源源不断给线圈里的水降温,外部还要设置一个使用制冷剂的制冷装置,这样就能把室内的热,源源不断交换到室外。
就这样,第一台现代空调诞生了。
开利很快发现了自己发明的空调价值,既然机器可以享受凉爽,为什么人不行呢?
于是,开利干脆创立了一个空调公司,开始向不同的客户卖空调。
说实话,开利的空调公司赶上了好时候,那时候正是美国“阳光地带”(美国南部地区,阳光照耀多)迅速发展的时候,但阳光地带的高温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空调的诞生,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大量工厂和人口从美国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带,使得美国南部快速崛起。
空调系统被广泛运用在美国南部的工厂、银行、酒店、百货商场、办公大楼、摩天大厦、火车、飞机、轮船之上。空调的诞生,不仅直接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增加了美国人的工作时长,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国崛起的速度。
在美国获得成功后,开利的空调开始向全世界出口,中国也不例外。
1924年,上海租界里的嘉道理大理石大厦安装了第一台拥有氨立式2缸和4缸活塞式冷水机组的空调,这也是中国大地上出现过的第一台空调。随后在1936年,南京的新都剧院也引进了一台大功率中央空调,你只要买张票,就能享受到凉爽的空气,这也是很多普通中国人接触空调的开始。
但是吧,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连火柴、铁钉都要被冠以洋火、洋钉的名字,自然是没法自产空调的。
一直到1954年,中国才造出了第一台空调。1965年,上海冰箱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三相电源的窗式空调。
但是,这些空调,基本上都是特供品,主要是满足两弹一星一些设备特殊降温要求的,基本都是手搓,所以不具备批量化生产的能力,也就更没能力普及到千家万户了。
而空调开始批量化生产,要到1974年了。
1974年,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突然接到了一个空调任务。厂长很懵,我们厂是造收音机的,不生产空调啊!上面却很肯定,任务给你,就是让你想办法生产空调的!
不得不说,那时候的国营厂真是多面手,而且当时的空调技术也不算太难,研究了一番,竟然把空调给造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第一台量产式空调:CKF-3A。
万万没想到,CKF-3A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普遍欢迎,毕竟挨着当时的大客户上海,需求量刚刚的,厂子的产值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于是厂长琢磨了一下,要不,咱们厂转产空调?
于是泰州市无线电元件九厂,正式改名泰州冷气厂,开始把玩票当主业来干了。
泰州冷气厂恐怕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它在日后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春兰。
泰州冷气厂的成功被很多人看到了,仅仅两年之后,佛山市顺德县北滘街一名叫何享健的街道干部,看着手头的一个名为“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小作坊,也动起了心思,要不,咱们也学着造空调?
很快,美的家用电器公司诞生。
几乎在美的注册的同一时间,还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同样在佛山顺德县,一个主要生产电话零部件的小作坊,盯上了空调这个新兴产业,于是,一家名为华宝的企业也成立了。
▲华宝空调
二是远在山东的青岛,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的海尔冰箱,彻底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从此小厂面貌一新,并开始更新产品线,其中就包括空调。
至此,中国八九十年代空调四大天王:春兰、华宝、美的、海尔,登上了历史舞台。
然而,中国空调刚一起步,就面临着严酷的竞争。
改革开放之初,中日关系缓和,经过双方博弈,日本人对中国推出一个ODA援助项目,总计3.65万亿日元。
这笔钱,除了用于铁路、港口等基建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中国必须拿来购买日本的产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的家电才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整个80年代,日立、三洋、东芝、松下成了中国人心心念念的王牌产品。
这样一来,中国人买空调的时候,就会优先选择日本品牌来买。那中国空调怎么办?只能差异化经营,走低端路线。
其实说起来,空调是最适合做低端化的。
空调已经诞生几十年了,其热交换的原理也不是什么秘密,主要零部件,也就是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等,除了压缩机之外,其他的根本没什么技术含量,你不管买日本品牌,还是中国品牌,不管外观有什么区别,最终,吹出来的,不都是冷风么?
所以,空调产业相比电视机、电冰箱、汽车来说,更适合发挥当时中国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空调的需求量也开始暴涨,每年一到夏天,空调就供不应求,可以说,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赚钱。
由于强大的内需,大量外资企业以合资企业的形式纷纷在中国设厂,1995 年,中外合资空调企业达25 家,如夏普、沈阳三洋、日立、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松下、大金、富士通等等,到1996年,外国空调一举拿下70%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看到了空调市场的广阔前景,中国很多企业也纷纷引入产线,跨行进军空调产业,甚至随便一个小厂,找几个工人用铜管焊焊,再装上压缩机,就能造出来一台空调。
到90年代末,全国共有400多家生产空调的厂商,其中不乏格兰仕、格力、奥克斯、TCL这样的后起之秀,中国空调产量从80年代末的20万台,猛增到1000万台。
虽然中国空调产量上来了,但洋品牌空调,仍然占据着中国空调市场的半壁江山,洋品牌一共也就十几个,瓜分了接近50%的市场,而国产空调呢?400多家要抢剩下的50%份额。
这样下去绝对不行,在市场不够的情况下,空调企业绝对会卷死。
于是中国空调企业,酝酿了很久,打响了“三大战役”,最终完全占据了市场,甚至开始反攻海外。
第一场战役,是价格战。
前面讲了,空调没那么神秘,其功能的体现主要是吹冷风,这就导致空调同质化很严重,而空调核心零部件的差别,消费者是很难感受到的。
这就给了中国空调打价格战的底气。
2000 年9 月,价格屠夫格兰仕杀入空调业,宣布柜机猛降 1000 元。说实话,对于这种“毫无技术水平”的降价,日资企业是不屑一顾的。
可是日资企业却忘了,在2000年那个平均月工资连1000都不到的时代,降价1000元是多大的诱惑?
紧接着,奥克斯空调也提出,“免检是爹平价是娘”,市面上40多款奥克斯空调直降30%。更不讲武德的是,奥克斯竟然发布了一本《空调成本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有多“白”呢?
白到直接把空调的成本秘密一项一项列出来,奥克斯一台1.5匹冷暖型空调里,生产成本为1378元、销售费用为370元、商家利润为80元、厂家利润为52元,除了压缩机等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外,其他都是业内公认的好用料。
奥克斯指出,市面上同档次空调的均价基本上是2500元以上,而自己只卖1880元。
这太“不讲武德”了,要知道,在当时,空调其实还是顶着一个“高科技产品”名头的,这样一拆解,消费者彻底对空调“祛魅”了。
那么在这样的成本透明攻势下,谁卖得越贵,谁受到的质疑越大。
哪怕日本空调拼命嚷嚷别听他瞎说,我更安静,我更环保,但是对只需要吹冷气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一切解释都太苍白了。
紧接着,长虹、华高、格力、美的、海尔等企业,也加入价格战,靠在前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和价格优势,对洋品牌进行围剿。
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空调内销出货均价,从2835元,锐降到了1600元,特别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奥克斯,成功以价博量,挤进了行业前五的位置。
哈
科技平权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