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诀解释002 望诊(下)

歌诀解释002 望诊(下)

00:00
18:32

11.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锐 ruì,读瑞, 尖锐。 阽 diàn,读店。临近(危险)

色之尖处为锐,是诊察疾病起始、传变等的依据。视其色之锐处所向何官、何部,则知起自何官、何部。其传乘(如肝病传脾,木邪乘土之类)、生克(土生金,金克木之类)、顺逆(相生力顺,相克为逆),也就自然清楚了。如锐处向外,是从内部走向外部,则为脏传腑,腑传表,属易治之病。锐处向内,是从外部走向内部,则为表传腑,腑传脏,属难治之病。而且,以五部、五官、五色、五脉、五病推移相参,则又有微甚生死之别。凡病色从下冲明堂而上至额,则为水克火之贼邪,属逆。从上压明堂而下至颏,则为火侮水之微邪,属顺。还有,男子以左为主,女子以右为主。男子之色,自左冲右为顺,自右冲左为逆,女子之色,自右冲左为顺,自左冲右为逆。逆,就是反,相反是临近危险的征象。前以内外部位分顺逆,后以上下、左右分顺逆,不可不辨。

本节的“锐处”,指向,以及男女左右顺逆,是古人相传下来的望诊法,在临床运用时只能供以参考。

12.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在天庭额部出现拇指状,成条、成块的一团黑色,抟聚不散,一般说这是心阳垂绝的现象。倘若是赤色的,而且出现于两颧,就是“水火相射”,阴虚阳亢之候,故病者虽或小愈,亦必卒然而死。病人唇面青黑,及五官忽然出现黑中夹白,面色象将残留的汗与粉揩去后那样,或者白无光泽,说明病人的内脏已起了特殊变化。虽暂时不觉得有什么病象,但最终会因内脏病变而危及生命。

第8-12条概述面部的异常表现。从观察人体外表的形态和色泽,以测知人的病候,并判断其预后。

13.色生于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了了 清爽的样子。

五色生于五脏,并反映在面上的一定的部位,神藏于心,虽不能直接捉摸得到,然“外候在目”。它能够通过两眼反映出来。若目光晦暗,这是“神短”,是将要患病或病势严重之候,若目睛清莹,了了分明,此为神气充足,是没有疾病,或病将愈之候。所以,在诊察疾病时,色与神都要注意。“色”或“神”单失,则主久病。“色”与“神”双失,则主即死。

人的神气好坏,从两眼中可以判断出来。所谓神气,就是有光、有体,光是眼光明亮,体是指目中的润泽。这种“精气内含”既不向外浮露,又不蒙混不清,就是人有胃气的表现,也就是有色有神、有光有体的健康现象。

14.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互错见,皆主身亡。

面黄有救,眦红疹疡。眦黄病愈,晴黄发黄。

疹 zhěn 读诊,皮肤丘疹。 疡 yáng,读阳,疮疖。

颜面和两眼,各有其相宜的色泽。如面之色:肝青、心赤、脾炎、肺白、肾黑。如目之色泽:瞳人应是黑色,乌珠(黑睛)应是微黑透青,白睛应是白色,内外两眼角应见微红色。假如眼睛的颜色有异常的变化,而颜面也失掉了正常色泽,这叫做交互错见,都是疾病严重的反映。《素问·五脏生成篇》说:“面黄目青,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如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惟面色黄者,为脾土未败,五行有救,皆不死也。若伤寒(指恶寒发热的表证)两眦皆红,则为发疹疡之兆,两眦皆黄,则为病将愈之征。若两睛通黄,是湿热内盛,为发黄疸之候。

15.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

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朦胧 méng lóng,读蒙龙,昏礞视物不清。 míng,读明,闭目。 衄 nǜ ,读育。鼻出血。

凡病人开眼喜见人的是阳证,闭目怕见人的是阴证。因为开眼是由于阳气盛,闭眼是由于阴气盛的缘故。若是眼目朦胧、昏糊、暗浊、不清爽的属热,甚至是热邪传里热盛之证。当患衄血的病人,有时常见闭眼,两眼向上直视,叫做戴眼,则为阳气断绝之候。视不见物,叫做目盲,则为阴脱之候。目眶忽陷,则为气脱之候。睛定不转,则为神亡之候。眼睛能够视物辨色,主要是由五脏精气上注于目所致。所以,眼的色泽和神情有异常,对诊断疾病,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上三条,概述望面察色与望目察神的要点。《内经》十分重视目部的望诊,认为面与目都是望诊的重要部位。《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诊可以测知五脏的变化。

16.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痛。

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如将捕惊。

眩 xuàn,读悬(去声),视物不明。 � huāng,读荒,目不明。

怒者肝之情志,故病则好怒。青色者,肝之色,故病则面色当青,肝之部位在左,故病则左胁有动气而胁疼。肝主筋,故病则转筋,掉者,动摇抽搐。眩者,眼昏黑不明。肝主风,故病则掉眩。疝病属肝,故病疝气。肝与胆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故病耳聋,此皆肝实之病。若肝虚,则目视��无所见,因肝开窍于目,肝虚则胆弱,故不时似有人将捕之,而惊悸不定。

人体解剖部位,肝是处在上腹部的右方,但《内经》里有“肝左肺右”的说法。这其实前者是指肝的实体,后者是指肝的功能气化。即肝的实体居于右,肝的气化居于左,所以肝脉亦见于左关。古代医生从经验中体会到肝病患者左边行“动气”(即有一种跳动的感觉)。

17.心赤善喜,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

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

怔忡 zhēng chōng,读征冲。心跳不安。

赤者心之色,故心病则面见红色。喜属心的情志,所以心病时,可有自喜自笑的神情表现。心开窍于舌,故病则色红赤。心主热,故病则口干心烦。心之部位在上,故病则脐上有动气。心居胸中,故病则心胸痛,并健忘,惊悸,怔忡,不安。热乘心实,则发狂昏冒。神怯心虚,则凄然好悲。

18.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

腹满肠鸣,痛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黄者脾之色,故病则而色黄。忧思,属脾的情志,故病则常常有忧思的神情表现。脾之部位在中,故病则当脐有动气。脾主味,故病则食纳少而不化。脾主四肢,故病则倦怠无力。脾主腹,故病则腹满痛,肠鸣而下利,此皆脾虚之病。脾主肌肉,故实则病身重,腹胀满,大便闭。

19.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淅寒热,咳唾喷嚏。

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洒淅 sǎ xi,读撒(上声)西,恶风寒的样子。

白者肺之色,故病则面色灰白。悲属肺的情志,故病则常常有悲、愁的神态出现。肺之部位在右(居心之上),故病则右(胸)胁有动气。肺主皮毛,故病则洒淅恶寒发热肤痛。咳嗽唾痰,喷嚏流涕,喘呼气促。胸者肺居其中,覆盖于心上,故病则胸痹而痛,肺虚则胸中气少,故喘咳气短不能续息。

20.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痛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溲 Sōu,读搜,大小便主要是指小便。

黑者肾之色,故病则面色发黑。恐属肾情志,故病则易感恐怖。肾之部位在下,故病则脐下有动气。肾主水,故病则水蓄,腹胀,肿满,喘不得卧。肾开窍于二阴。故病则大小便不利。肾主骨,肾与膀胱相表里,故病则小便不利少腹满,肾病往往腰背俱作酸痛。肾主欠,故病则常打呵欠。肾邪上乘于心,故病则心下悸浮或空如饥。诸厥属下,故病则是寒而厥逆。

以上5条,原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了面色与五脏疾病及证候之间的关系,面部各部位分属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脏藏于内,象现于外,色与部位相结合,从外以知内,能更进一步了解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情、病势的变化。

21.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噎膈 yē gé,读椰格,胸膈阻塞,吞咽梗阻,饮食不下。

当病人面上出现黑色(或青黑色),一般多属痛症。如果身上没有疼痛,就可能是由于肾虚内热,肾阴虚损所致的女劳疸(症状的特点是面额上发黑)。如果又不是劳疸,就可能是淤血蓄积在里。凡是由于淤血所致的面黑,一般在衄血或下血后,黑色就渐渐褪去,面色由黑转黄,这是因为淤积得以排除的缘故。若病人面色微黑而黄(即浅淡的黧色),同时在嘴角现出一些皱纹,这如果不是蓄血症,往往是患噎膈病,都由吞咽梗阻而不能进饮食,常导致饿死。

22.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

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乍 zhà,读炸,暂,忽。

病人面色发白,一般说,是失血的虚弱颜色,若无脱血之证,通过问诊可能得知是恐怖导致的。恐则血随气下,故色白。恐则神随气失,故脉如乱丝。乍白乍赤,是气血不定之色,脉浮气怯,神气不安之象。通过问诊则可知是因为中心羞愧,羞则气收,故气怯,愧则神荡,故脉浮,举此情、色二端,一以诊病,一以诊情,余可类推,总在临证者神而明之,灵活运用四诊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23.颈痛喘疾,目裹肿水。面肿风水,足肿石水。

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阳虚可嗟。

观察病人,若见颈人迎脉跳动显著的,往往是喘症比较剧烈。目裹(眼胞)上下肿者,主有水气之病。肿从面部起始的,名曰“风水”,症见恶风、脉浮、有时有热,或骨节疼痛、身重等症,是属阳水的范畴。若肿从足胫部起始的,并有脉沉,腹满,无气喘等症状,是属于阴水范畴。若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则往往是阳气虚结的严重证候,实质不属于水肿病。

24.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坐则腰痿,转摇迟回。

行则偻俯,立则振掉,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偻 lóu,读楼,曲背。 俯 弯腰。 虺颓 huī tuí ,读悔推(阳平),疲惫衰败

《内经》说:“夫五藏者,身之强也(五脏为人身之根本,根本巩固,则身体强健)。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头倾斜而目陷无光),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五脏的俞穴皆在背),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若腰痛而转摇艰难,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凡此形神将夺,筋骨虺颓之形状,故皆主死候也” (均见《素问·脉要精微论》)

25.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动左乳下,有过不及。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

宗气 也称大气,积于胸中,也就是维持生命的元气。 脉象名称,“数时一止名为促”。 脉象名称,“缓止须将结脉呼”。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的部位),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这个脉络的搏动,正常情况下是动不应衣的,因以候宗气的强弱。若动之微而不见,则为不及,主宗气内虚。若动之应衣而甚,则为太过,主宗气外泄。若三、四至一止(结),或五、六至一止(促),则主有积聚。若绝不至者,则主死。因为虚里内面正是心脏,故探索虚里的搏动情况,审诊疾病的变化,前人颇为重视。

以上25条摘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概述了望面色、望神气、望身形等法。五色之诊首贵内含神气。故前哲于望诊之中一则曰“神色”,再则曰“气色”,神色者内含光采,气色者内蕴精华。观察形体病态,可知内脏的坚脆,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观察动静姿态,可以根据“阴主静,阳主动”的理论来认识面色、神气、形体,这对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但望诊不是绝对可据的,还要四诊合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