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叶檀财经团队
最近在书店,看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鳗鱼的旅行》。
封皮很吸睛,几条黑线条勾勒的鳗鱼,正在寻找着什么。副标题告诉我们,鳗鱼在进行一场对目标与意义的探寻。
这本书表面写的是鳗鱼,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鳗鱼故事。
但不知为何,阅读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周围,联想到整个中国经济。
书中有段话,可以品味一下:
黄鳗顺流而上游进江河溪流,它们可以穿过最浅、最杂草丛生的水域,也可以穿过最汹涌的急流。它们可以穿行于混浊的内湖和平静的溪流,可以穿越狂野的河流和温暖的小池塘。需要的时候,它们还可以钻过沼泽和沟渠。外部的环境无法阻挡它们,别无选择时,它们甚至可以游走在陆地上,游过湿润的灌木丛和草地,坚持若干小时,直到抵达新的水域。如此看来,鳗鱼是一种超越了鱼类自身条件的鱼。
鳗鱼的一生好像一种隐喻,环境无法选择,无论面对什么,鳗鱼都选择向前。
除了寻找生路,鳗鱼还会做些什么?
书中写道,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仿佛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仿佛生命的意义将出现于等待的间歇,或者抽象的未来。除了忍耐,别无其他实现之途。
学会等待,学会忍耐,也许也是当下大家最需要的。
言归正传,进入我们本周的檀几条。
#01
价格战打个不歇,即使是极致性价比,消费者依然选择观望
外界环境随各国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加税声浪迭起,内需突显重要。汽车作为房地产之外拉动行业最多的产业,这几年被寄予厚望。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汽车销售情况,同比增速为负4.4%。因为5月份的负增长,导致2024年前五个月同比增长只有0.2%。
6月20日,乘联会公布了6月份乘用车零售的预测报告。根据乘联会的预测,6月份零售市场销售有望达到175万辆,环比5月份增长了2.3%,但和去年6月相比,是负增长7.6%。
根据已经公布数据的国内造车势力来看,绝大多数保持增长。
6月,市场一度预期比亚迪有可能单月销量突破40万,或许预期拔得太高,也有可能是消费市场变化,比亚迪的销量最终是定格在34.1万辆。
7月2日,据车FANs在终端统计,卖998的比亚迪秦L纵然是极致性价比,但消费者依然选择观望,等待降价。
其实不止比亚迪。据乘联会的终端调研结果显示,6月中旬整体车市折扣率约为-23.2%,较上月同期的-22.2%再度扩大一个百分点。
价格持续下探,并未带来人气显著回升,终端人气及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依然有较大幅度下滑,消费者观望情绪十分浓厚。
价格战打到今天,已经出现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不降价销量肯定不行,但是一直降价消费者一直观望,这个循环在不断强化。
合资品牌,BBA,甚至豪车品牌都在大幅度降价以应对汽车行业的变化,结果普遍是销售不达预期,过去一车难求的神车,甚至成为难以脱手的库存。
从6月份的销量来看,积极参加价格战的企业们,有一些还是有不错的表现。
与比亚迪一样,吉利和奇瑞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据吉利官网公布的数字,6月吉利集团一共销售乘用车166085辆,同比增长超24%,环比增长超3%。前六个月,吉利集团累计销量955730辆,同比增长约41%,已连续3个月持续同比、环比双增长态势。
吉利是目前环境里比较特殊的存在,2024年前5月份,吉利已经完成年初目标的50%,旗下大量新能源品牌在利用价格不断攻城略地。
吉利汽车决定将原定全年销量目标上调约5%,从190万辆增至200万辆,这在今年的汽车整体行业中是不多见的,是整个行业完成率最高的公司之一。
为此,吉利主动选择上调10万辆的销售目标,让2024年目标变成200万辆。
一些新势力底气被抽走,根据媒体整理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销售进度,除了问界目标达到46%,多数品牌在三成左右徘徊,上汽埃安,小鹏两家甚至只完成了20%。
赛程过半,目前各家的进度要完成2024年的全年目标,实际上比较困难了。
7月2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调查报告,2024年上半年,仅18.4%的经销商完成半年销售任务,34.8%的经销商完成了八成以上任务,而13.5%的经销商尚未完成任务的50%。
销售端的疲软,导致库存端水位的不断抬升。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到62.3%,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环比上升4.1个百分点。
50%是汽车荣枯线基准,62.3%意味着库存大幅超过合理水平。这一数字,也创了2024年年内新高。
原本不少经销商寄希望于618促销以及以旧换新等政策,能够拉抬一波销量,实际情况不如预期。
汽车出海现在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前我们写过,欧洲港口堆积了大量中国汽车,最终命运不得而知。据经济观察网7月1日报道,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汽车增速同比下滑了30%,新能源出口增速则下滑了66%,且价格在下降。
6月,已经公布出海数据的车企数据,在印证出口增速放缓这一事实。
中国本土汽车出海,最主要看两个车企,一个是奇瑞,一个是比亚迪,前者是本土品牌出口汽车数量第一,后者是新能源出海的未来标杆。
6月份,比亚迪出口数据环比明显下滑;5月份,比亚迪出口了3.75万辆汽车,同比增速为268%,6月份比亚迪的出口数据掉到了2.7万辆,同比增速回落到156%。增速下滑值得警惕。
奇瑞方面,5月份出口了9.25万辆,6月份出口了9.7万辆,出口环比仍然增加,但斜率放缓。
另外,奇瑞出口的汽车并非新能源,而比亚迪基本是新能源,结合目前欧美市场新能源汽车疲软的市场需求,这也意味着后市新能源汽车出海本身可能会受到需求疲软和贸易政策的双重干扰。
特斯拉全球销量是一个很不错的观察指标。
7月2日,特斯拉公布了二季度的销售数据,结果显示特斯拉二季度在全球共卖出44.4万辆新车,较去年同期下降4.8%。
这是特斯拉有史以来第一次连续两个季度出现销量同比下滑。
特斯拉股价在公布业绩后反而大涨,因为市场对其销售预期太低,没想到还过得去,特斯拉的储能业务也超出预期。
2024年5月,因为欧洲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下滑了36%。
最近,欧盟对非欧盟汽车生产企业加征临时关税,特斯拉非欧洲生产的汽车关税为21%。据悉,特斯拉正在积极争取单独的优惠政策。
中国出海汽车面临的压力比特斯拉大,会在特斯拉已经面临的销售困难上进一步放大。
出海之所以重要,除了市场拓展因素,利润是最主要的部分。
国内价格战不断,除了比亚迪等少数几家几乎都不赚钱,而在海外,一台车的利润丰厚程度难以想象。
7月2日,日经中文网公布了其统计的全球汽车企业利润,单车利润最高的是特斯拉,其后是奔驰宝马,然后是日系。
中国单车盈利最强的是比亚迪,但盈利水平是特斯拉的五分之一。
如果盈利空间意味着价格战空间,比亚迪就还有价格战空间,其他不盈利的企业也许只能靠不断融资来解决问题了。
终局在哪?各路股东实力不弱,可能价格战还是旷日持久。
#02
房产刺激渐消退,脉冲过程中京沪二手房最扎眼,安全岛效应显现
过去几年,地产和汽车之间的地位此消彼长。地产不行,各方面全力奶车,希望汽车力能扛鼎,取而代之。但如果汽车也不行了,那消费大头靠什么呢?
也许还是得靠房子缓冲一下。
517房地产新政之后,6月数据终于有所表现。
据贝壳楼市,6月一线城市率先复苏,京沪二手房价格率先止跌,分别环比上涨0.4%和1.2%。这是2023年一季度来首次。
上海表现最为亮眼。据上海中原地产的统计,6月上海二手房共网签26374套,环比增加41.1%。
据华泰证券制作的可视图,上海新房仍然处于疲弱状态,但二手房有明显的复苏迹象。单月成交量同比大增83%,是最近3年来的最高水平,距离2021年仅有11%的差距。
北京由于出政策最晚,6月26日才落地。所以6月只赶上了一个尾巴,不过足以让北京二手房止跌。
7月3日第一财经报道,北京住建委网签数据显示,6月北京二手房网签量14987套,环比5月上涨11.99%,同比上涨29.12%。6月份的二手房成交量,创下自去年3月以来15个月的新高。
北京楼市能在6月份有这样的表现,主要因新政落地后当周表现强劲。
据克而瑞数据,2024年第26周,北京二手房成交面积47.2万平方米,环比增长41%,同比增长115%,较年内周平均大增84%。
北上二手房复苏,在股市里也有相应的体现,房地产板块甚至白酒等板块在最近两天有逆势行情。
除了北上两地,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复苏态势了。
诸葛找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广州二手均价约为3.59万元/平方米,已经连续15周环比下跌。
中指研究院数据则显示,2024年6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14762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73%,跌幅较5月扩大0.03个百分点,连续下跌26个月,同比下跌6.25%。100个城市的二手住宅全部环比下跌,下跌城市数量连续13个月超90个。
克而瑞的数据显示,6月最后一周,除了北京和苏州,大多数地方的楼市开始退热,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跌幅。
香港楼市在全面刺激几个月后,目前已经回到了刺激之前,甚至更低的水平。517之后,楼市热情能够持续多久也是问号,后继乏力的趋势已经出现了。
关于楼市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长沙楼市新政,允许公寓变更属性为住宅。
7月3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官网下发《关于支持公寓等类住宅商品房调整为住宅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显示,长沙市辖区范围内,将停止新的公寓等类住宅项目规划审批;已完成项目总平面图审批,但开发、去化存在困难的公寓等类住宅商品房,在确保满足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承载力的前提下,经论证可行后可依规依程序调整为住宅。
新规从《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执行,有效期一年,下辖的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参照执行,上级部门有新要求的按新要求执行。
公寓和普通住宅产权年限、附属功能差别巨大,长沙的政策对滞销严重的商用物业肯定有好处,但增加了一般住宅的供给,不是什么利好。
长沙楼市独树一帜,房价长期被控制得很好,没有激情也是调控特色吧。
未来楼市会怎么样?
除了一线城市,多数城市政策库存已经见底了,如果楼市还是换贷潮,挂牌潮,只能看政府收储效力了。
#03
大消息,央行准备卖国债了,你怎么办?
7月1日,央行在其公开市场业务板块中公告,为了维护债券市场稳健,央行准备近期借入债券。
传了好几个月的央行参与国债交易,算是尘埃落定。央行打算参与,但和很多自媒体记挂的不同,央行打算卖,而不是买。
为什么说是卖?
央行从一级交易商那里借入国债,意味着央行会和一级交易商之间进行交易,央行获得国债,一级交易商获得其他等价物,到期之后,央行要归还国债,同时支付相应的利息。
央行大费周章拿到国债之后干吗呢?肯定不是存起来,和我们老百姓一样获得稳健受益。央行是要把存在一级交易商那里的压箱底的存货,出售到二级市场。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正如央行所说,要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本轮债券市场已经走牛了4年,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降到了2.5以下。
导致以国债为锚的利率曲线几乎都打平了,7年和10年、30年差距越来越小,金融体系出现严重的扭曲。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各方面的资金蜂拥而入高等级债券市场,国债是被疯抢的那个。
据财联社报道,截至今年5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1.24万亿元,其中,权益基金合计规模为6.8万亿元,债基规模6.4万亿,两者仅相差3394.61亿元。
要知道,在2021年权益基金和债基之间的差距高达4.53万亿元。
如果所有的钱都去了债券市场,一旦利率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有什么不可预见的因素,过于拥挤的债券市场可能引发金融地震。
人们对高等级债券如此追捧,是因为现阶段追求安全资产到极致,是不确定性的集中反应。问题很简单,股市楼市和债券,你买什么?
只要这种心态在,债券需求就会一直很强烈,解决方法就是加大供给,向二级市场提供更多高等级债券。央行下场子干预某种意义就是这个目的。
现在存款搬家的情况很严重,因为存款的利率非常低,股市楼市风险加大,债券市场成为分流存款的主要资金池。
对于银行体系来说,存款不断去债券市场,意味着其安全垫不断削减,净息差因此越来越少,这会挑战银行体系的安全。
综上,从安全角度看,央行势在必行。
从人民币角度看,央行卖国债,会拉高国债收益率,缩窄中美之间的利差,有利于人民币的稳定。
最后,对于老百姓来说,优质安全放心的资产不多,每次有国债放出来大家都在抢,央行把存货拿出来,提供给二级市场,也是从加大供给层面,缓解资产荒的一种手段。
汇率问题,要多说一句。
人民币贬值突破7.3之后,已经在7.31附近展开争夺了,目前没看到强有力的干预迹象。
我们此前在文章里面提到过,对于人民币汇率,央行最新的表态是尊重市场,但是不会容忍过度调整。潜台词也许可以理解为,适度贬值可以接受,但不能贬值太多。尺度不好拿捏,谁也不知道,多少算多。
另外,人民币的对手方美元的态度也构成人民币未来走势的一部分。7月2日鲍威尔最新表态,要看到更多通胀数据才能降息。也就是降息时间不确定,需要等待和观望。
被动等待的滋味,等过的人都知道,不好受,可主动权在对方手上,没办法。
对普通人来说,关系不大。
#04
中国出口企业,拼命在海外再造一个自己
初战告捷的特朗普,让中国出海企业充满了加税恐慌。自从美国大选第一轮辩论会朗普初战告捷,国内出现一股加税恐慌。
从7月1日开始,出海板块就一直在剧烈调整。投资者担心,特朗普如果赢了,会兑现其竞选政策,对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额外加10%,对中国商品再加60%的承诺。
美国现任总统拜登誓言不退出,7月3日表示将继续参加202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这增加了特朗普的胜算。
最近非议颇多的中金公司,归纳梳理了特朗普、拜登两人的政策。
在关税方面,拜登相对温和,理智地表示关税加太多对通胀不利,影响美国人生活。不过,在比拼硬气之时,为了不显得自己比特朗普弱,拜登对于加征中国关税的部分有强硬措辞。
2018年,特朗普曾经加征过一轮中国商品关税,当时是对200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从10%提高25%。
加征关税的直接影响是,美国进口商品中来自中国本土的产品比重越来越低,从2018年的20%以上,降低到2024年2样的不足13%。
换一个视角,从中国在全球贸易的比重来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据天风证券统计,中国商品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节节攀升,从2017年的12.8%,攀升到2024年的15.1%。转口贸易、平价贸易等估计帮了不少忙。
结合中国对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出口占比的提升,显示中国出口企业为了应对美国加税做出快速选择,从过去的产品出海,转而转变为产能出海,也就是把厂设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规避美国加税。
据天风证券统计,2017年到2024年一季度,中国占墨西哥、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进口份额分别提高了 5.2、8.1、8.8、4、7.2 个百分点。
包括苹果链的立讯精密、领益智造,一般手工具的巨星科技,做手套的英科医疗等大量的上市公司,都把产能转移到了非关税地区。
中国企业在海外再造一个自己,有过一次被加税的经验,中国的民营企业们,其实远比大家想象的有韧性。
除了美国加税,本周印尼加税,也引发了国内市场的广泛关注。
据第一财经7月1日报道,当地时间6月28日,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祖尔基弗利·哈桑表示,印尼将对从鞋类到陶瓷等进口产品征收100%至200%的保障性关税,重启保护国内产业的计划。
据观察者网7月3日消息,印尼纺织协会API行政总监达南·吉林德拉瓦达纳说:“进口纺织品的质料、款式、种类跟本地货类似,但价格便宜了50%至70%。这状况不合逻辑和不可持续。”
印尼加征关税被理解为针对中国。
香港《亚洲时报》3日报道,中国对印尼的出口产品包括广播设备、电话、电脑、工程车、铁条和电器。去年,中国向印尼出口了价值约5亿美元的玩具、10亿美元的鞋类、25亿美元的纺织产品和4.3亿美元的陶瓷产品。这四类轻工业产品约占中国对印尼出口的7%。
印尼的加税之所以引发关注,主要是两方面原因,第一国内多数舆论认为印尼这些年对华相对友好,加税很是意外;第二,中国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二大外资来源,且中国很多企业去印尼投资设厂,经贸关系密切,加税似乎说不通。
东南亚轻工制造经过多年发展,本土企业已经比较成熟了,在竞争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应对海外商品的冲击,选择保护主义,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包括中国在内,过去也都存在这种案例。
我们有必要意识到一点,中国发展到今天,很多产业的竞争力确实空前强大,但这种强大也许会造成其他国家的一些困扰。
带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才能互利共赢。解决之道,一方面在彼此理解和沟通,一方面在于中国自身产业升级,转移出附加值相对低的产业,减少和东南亚等国家的重复竞争。
出海到了今天,必须意识到一点,产品出海的时代可能过去了,未来是产能出海的时代。
本周在日本考察,走访关西的岛津、京瓷、西阵织等企业,被问及怎么挺过当年的经济下行期,不约而同的提到两点:
1, 相信身边的人,大家一起努力;
2, 感恩,活着真好,感谢。
而所有这些企业,都在坚守千百年主业,同时,在海外再造了自己,包括做传统织锦的西阵织,现在成为全球奢侈品的配套企业。
经济下行,迫使企业家们到更大更深的水里游泳。
谢谢老师
听得让人窒息
房哥再来一波嘛,过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