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030 诊断基本常识

导学030 诊断基本常识

00:00
10:16

导学030

内容来源:李文强 《中医概念入门》gmzyjc.com/read/rm/summary.html


2、诊断基本常识

中医收集人体外在表现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即大家熟知的“望闻问切”四诊。这四诊概括了人体各方面的正常与异常表现。这些外在表现与内在要素的基本关系,就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常识。

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这里只能介绍一些初步方法,从判断精、神、气、血的角度讲起。更详细的内容需要学习《概论》的四诊章节、《口诀》的四诊、《内经》的诊法、《伤寒论》的脉法等等。

2.1、判断神的状态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判断神的状态主要看双目。目光明亮、眼神灵活、目中润泽,目睛清莹,了了分明,此为神气充足。若是两目呆滞、目光晦暗、蒙混不清,是神气不足的表现。瞳仁散大,为肾精不足或将竭;瞳仁固定,为精绝神亡。

其次看神志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活、说话是否有条理、发音是否清亮等等。

另外,注意是否是假神的情况。假神是指久病而重危的病人,突然精神转佳,言语不休,索饮索食,呼吸平匀,如同常人,这种假象,称为假神。假神往往是回光返照,很可能短时间即告死亡。

2.2、判断精的状态

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在肾,后天之精在脾。

肾的功能主生殖、主骨。

从生殖角度,当男子溢精和女子月经来潮的功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标志肾精不足。

从主骨角度看,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精生髓。所以精开始不足的时候,先从牙齿上体现出来,松动掉落。进一步不足的时候,从骨骼上体现出来,老年人弯腰驼背、容易骨折。到比较严重的时候出现肩垂,项倾,腰折,膝败,脊骨突起的现象,称为大骨枯槁,表明肾精已经衰弱到相当严重,预后不良。

脾主消化吸收,主肌肉。

从消化吸收角度看,当人的饮食能力下降,标志脾精开始不足。

从肌肉角度看,当出现肌肉不结实、人中沟变浅缩短的情况,代表脾的能力下降。严重的出现臂、腿、臀等部位的肌肉失养、瘦削,称为大肉陷下,则代表脾精衰败。

骨为肾所主,肾为先天之本;肉为脾所主,脾为后天之本。如果人中沟深而长,面部肌肉高厚,轮廓方正,面部上、中、下三部耸起而不平陷,肌肉丰满,骨骼高起者,则提示先后天精气皆旺盛,所以人能长寿,活百岁而终其天年。

《黄帝内经讲解-寿夭与先后天的关系》

2.3、判断气血的状态

中医判断气血的内容最多。这里简单介绍:面色、脉象、舌诊等几种方法的大概原则,算是索引,具体要参考教材诊断的内容。

2.3.1、面色

面色包括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一般来说面色光泽明亮,为身体气血充足的表现,即使得病,问题也不大。

张三钖说:“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神者色中光泽明亮是也,脉有胃气,同一理也。”

《黄帝内经讲解-色脉互参》

为什么面部的色泽能反应人体气血的状态呢?因为人体脏腑与经络相联,全身的经络都与面部相联。只有脏腑正气充足,功能强健,邪气很少,才能在面部体现出光泽明亮的状态。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具体面部不同的部位与脏腑的关系,内容也比较多。《概论-诊法》不太详细,应该参看国医大师孙光荣主编的《口诀浅释》的望诊部分。

两眉之间,名为印堂,又称阙中,在面部中间的最高之处,是相关肺病的部位;印堂的上面,名为阙上,阙上到头发边缘,名为天庭,天庭处在整个面部最高最上的地方,是相关头面疾病的部位;阙上处在天庭和印堂之中,所以是相关头面及咽喉疾病的部位,印堂略向下,在两眼之间,名为山根,又称下极,是相关心病的部位......

《口诀浅释》

2.3.2、脉象

诊脉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诊断方法。人体的气血流转全身,与邪气相对抗,其状态会反应于某些动脉跳动之处。通过感受这种动脉跳动,可以了解体内的正邪状态。

脉诊的知识比较多,传统的讲解方法不够简单明了,导致大多数人都觉的很难。我将在以后的诊治部分中系统整理脉诊内容。

2.3.3、舌象

舌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属于望诊的一种。舌象主要包括舌体与舌苔两部分,舌体就是舌的肉质部分,舌苔是舌头上的那一层苔。舌象可以反应人体的气血状态,舌体代表固液态的地气,舌苔代表天气。

体内的精、元气、血、津液等要素正常时,体现在舌象为:舌体颜色粉红、质地润泽、柔软灵活、无裂纹、厚薄适中、边缘光滑;舌苔颜色淡白、干湿适中、薄薄一层、全面覆盖舌体。

反之各要素有失衡时,在舌象上有对应变化,比如气热则舌苔黄、血热则舌体红、津血亏则有裂纹等等。

详见《中医药学概论-望舌》、《口诀-舌诊新法》、《口诀浅释-吴坤安察舌辨证歌》

舌诊是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每个人都应该掌握。

2.4、小结

诊断总的原则是,无论望色、切脉、舌诊还是其它方面,我们都需要先知道正常人的情况是如何的,比如正常的面色是怎样的?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正常的舌象是怎样的?然后才能知常达变,通过病人面色、脉象和舌象与正常情况的区别,来分析人体内部虚实失衡的部位、性质与程度,并施以补泻的调理方案。然后再根据调理后面色、脉象、舌象的变化,来确定调理方向是否正确。如此反复,最终调理到正常为止。

除了上述色、脉、舌的诊断外,其它的诊断多与部位的功能有关。比如肌表有护卫身体的功能,该部位失衡就有对外界寒热感受的异常。脾胃有消化饮食的功能,失衡则有多食或者不能食的异常。肺有呼吸的功能,失衡则有咳喘的异常。如此等等,具体可参看《概论》的辨证章节。

中医关注的外在表现很多,大方面包括舌、脉、目、面、发、齿、唇、鼻、耳、皮、肉、筋、骨、渴、饮、食、便、寒、热、睡、汗、精神、体力、头、颈、项、背、胸、腹、肩、腰、手、足等等,每个大方面下面还有各种小指标。这些指标各有意义,可与内在各个部位的环境、功能相对应,从而反应内在平衡或者失衡状态,属于诊断基本功。算下来至少几百个指标需要学习并能熟练应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诊断知识需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诊断知识不全,临证就容易发生漏诊。明明病人已经有某个明确外在表现表明内部的失衡情况,医者不知,必然不能正确辨证,也就谈不上正确治疗。所以诊断基本功是否扎实,是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的关键区别。中医专业人士经过系统学习后,对人体的外在表现非常敏感,比如面色变化、寒热变化、声音变化、形体变化等等,会立刻联想到人体内部的气血精神问题,以及相应的方剂、针灸等治法。而业余人士则没有这个能力,经常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症状,对关键表现却视而不见,自然无法进行系统的辨证分析,也无法给出解决办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