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021 神
内容来源:李文强 《中医概念入门》gmzyjc.com/read/rm/summary.html
3.6、神
1、简介
教材对神的定义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在中医学中,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药学概论-心、小肠》
这个定义比较难理解。如果把神定义为一种表现、现象,那其主体是什么?可能是因为在八十年代,教材必须以唯物主义的形式进行表述,所以其对神的介绍非常简略。
从功能看,神应该是身体的管理者,对内能管理元气、气、血、津液等要素的平衡,对外则通过感受、思考与反应来正确应对各种外在境遇。
因教材中对神的介绍比较简略,所以本章会参考一些道家经典《云笈七签》的内容。
2、生成
人的气血已通、五脏发育完成,神就自然生成,安住于心中。所谓“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内经讲解-神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
3、功能
神的功能是对人体进行管理,所以神的作用遍布全身,有需要平衡的地方,就有神的作用存在。
其功能又可进行细分,主要的两个方面为高级管理功能和低级管理功能。高级管理功能指的是意识、思想方面。低级管理功能指的是生理功能方面。
3.1、高级功能
人的意识思想属于高级功能。内经对人的意识思维过程有较详细的描述,就是人通过感官对外界刺激产生印象,此为意;存储印象变成记忆,此为志;对记忆进行分析、比较,此为思;在思的基础上,预估未来的变化,此为虑;经过思虑后,能够支配行为对事物做出恰当的反应,此为智;
意、志,属于感性,是感官接受到外界刺激后自动产生的连锁反应,不需要思考;思、虑,属于理性,是人在意、志基础上主动进行的思维分析;智则是根据思、虑的结果做出恰当的行为反应。意、志、思、虑、智等五种形式,使人的认识能够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低级进入高级。说某人智力高,就代表了该人具备感官灵敏,记忆力强,能准确判断事物的真实状态,预估其正确发展方向,并做出合适反应的能力。
理解了智力的原理,对于智力方面的疾病就有治疗方向。像反应迟钝、记忆力差、思考能力差、行为异常等智力问题,需要考虑是否为神的功能异常所导致。
3.2、低级功能
神的低级功能是指本能活动和低级反应,主要是调节人体气血等要素的产生、传递和使用,其特点是可以通过本能运行,不需要人的主观思维控制。比如人摄入饮食后,会自主进行消化吸收。吸收后的精、津液会自主送到其它器官进行处理,会自主生成血液、元气。人体的废水会自动汇聚到膀胱。人能自我调节体温,以维持相对恒定的温度。感到寒冷的时候,会自主关闭毛孔。感到热的的时候,会自主出汗等等。此外,还有直觉、自主呼吸、代谢、排毒等能力。
这种低级功能强大的话,神对体内环境的控制能力强,可以高效的调节元气、精、气、血、津液的产生、传递、使用,则人营造内环境平衡的能力、未病时的抵御能力、已病时的康复能力,都很强大。
3.3、小结
以上的高级功能和低级功能是神的一体两面。高级功能侧重于与外界的交互,低级功能侧重于对内在气血等要素的管理调控。
因两种功能关系紧密,所以大多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高级功能是否正常,来判断其低级功能的状态。若人耳聪目明、记忆力强、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反应迅速,说明其神的高级功能强大,通常其低级功能也比较正常。如果人视听反应迟钝、记忆力差、言语逻辑不清、做事颠三倒四、难与人正常交流,说明神的高级功能异常,其低级功能往往也有问题。
4、神的平衡点与波动
神以心的安静为平衡点,以心情变化为阴阳波动。适度的情绪变化为正常。过度的情绪变化为异常。
这是因为人体的阴阳气血应充足且均衡的分配于全身内外上下。当心情平静时,神可以均衡的调配气血。当情绪变化时,气血会随着情绪而动,其分配就发生偏颇。情绪变化有不同形式。中医有时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有时称“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两者合称“情志”。不同的情志会使气血或偏上、或偏下,或偏内、或偏外、或偏于某个脏腑。如果气血长期、过度的偏颇,会造成此处过多而实,彼处过少而虚,进而形成各类虚实病证。
自然界很难总是保持晴天,必然有云雨雷电霜雪等气候变化。人也一样,很难总是保持心情安静,必然会有情志变化。适度的情志变化是正常的,并不产生过大影响。过度的情志变化会使神的功能失常,称为伤神。
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素问-气交变大论》
伤神在高级功能的表现为意识思虑等智力方面的问题;在低级功能则表现为内部气血平衡的失控,进而伤害到身体。内经说悲哀过度,会使内脏精气衰竭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会造成精神涣散,神不能内守,失去自主能力;忧愁过度,则气机闭塞而不通,引起胸中闷乱,四肢不能举动;盛怒,会造成精神迷乱,难以自制;恐惧太过,使神志荡散而不能收持。失神不能控制精气血津液,可导致体液失去约束而流出体外,包括流泪、流涎、小便失禁、滑精等等。所以过度的情志是病因的一种,称为“内因七情”,主要内伤五脏,。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灵枢-本神》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灵枢-百病始生》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灵枢-百病始生》
5、位置
神在人体中的位置以五脏为主,五脏中又以心为主,具体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难经-三十四难》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灵枢-邪客》
5.1、心神
心中之神是人所有神的主宰。内经讲“任物者谓之心”,是说心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进行思考分析,并做出反应。
心神统御其它脏器的精神活动,其它脏器的精神活动都在心的统帅下完成。
心神受损,会出现多种精神类疾病症状,比如怔忪 、烦躁、胡言乱语、啼笑无常等情况。
心藏神,为君火,……本病,诸热瞀瘈、惊惑、谵语、烦乱、啼笑、詈骂、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
《肝脏虚实标本用药式》
把人体比作一个国家的话,心神就是君主,其它脏腑为大臣。心神问题严重的话,会导致其它脏腑皆出问题,使气血通道闭塞不通,进而使形体也大受损伤。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比拟一个国家而言,领导英明,各部门配合得好,国家就一定强盛。反之,如心脏功能不足,则人体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便会破坏,各脏腑都要受到危害,气血通行的道路也会闭塞不通,使形体遭受很大的损伤,就会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譬之国家,则必使天下大乱,政权不稳,这是必须引起深刻注意的。
《黄帝内经讲解-藏象-十二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包
心包络是心的宫墙,保护心脏。有外邪侵犯的时候,先由包络代受。
同时心包络还是心传达喜乐情志的使者。
病邪到达心包的时候,已经就比较严重了,神志会出现问题。如果透过心包到达心,则非常危险,接近死亡。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膻中”,这里指心包络。如《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他处有指气海的。“臣使”,表达君主命令、意志的官员。此指膻中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脏,心包络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心包代心受邪,故外邪侵犯心脏,常是心包先受影响,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志喜,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传达心脏的喜乐情志,心的喜乐情志由它发出。
《黄帝内经讲解-十二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5.2、肝魂
肝中所藏之神为魂。魂辅佐心神进行思维认识活动。如魂失去神的支配而单独活动,就会出现幻觉、梦语、梦游等情况。
魂是在神支配下的思维意识活动,由肝所主,如肝不藏血,魂不守舍,就会产生梦游、梦语及幻觉,应从肝论治。《灵枢•本神》说:“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肝藏魂,悲哀太过则伤魂,魂主意识思维,故使人狂妄迷乱而不精明,言行失常。治宜补养肝血以安魂。但临床所见魂伤之证,大多病久,不是单纯补益肝血所能速愈,如《医宗必读》记载一例,峻补精血而愈,“一儒者,久困场屋吐衄盈盆,尫(wang)羸骨立,梦斗争恐怖,遇劳即发,补心安神,投之莫如。一读《素问》,乃知肝藏魂,肝藏血。作文苦衄血多,则魂失养,故交睫即魇。非峻不可?而草木力薄,以酒溶鹿角胶,空腹饮之,五日而安卧,一月而神宁、鹿角峻补精血,血旺神自安”。
《黄帝内经讲解-神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
魂传统上称“三魂”。关于三魂,《云笈七签》中提到三魂为:第一魂胎光,第二魂爽灵,第三魂幽精。
三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人的高级功能方面,比如思维、情感、智慧等,特点是由人的主观思维进行主导。
夫三魂者。
第一魂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欲与生人,延益寿算,绝秽乱之想,久居人身中,则生道备矣;
第二魂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摇役百神,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
第三魂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秽乱昏暗、耽著睡眠。
爽灵欲人生机,生机则心劳,心劳则役百神,役百神则气散,气散则太清一气不居,人将丧矣;
幽精欲人合杂,合杂则厚于色欲,厚于色欲则精华竭,精华竭则名生黑簿鬼录,罪著,死将至矣。
《云笈七签》
肝主谋虑。这与肝气的升发作用以及肝藏血的功能有关。当人们深谋远虑,筹划策略,进行紧张思维活动的时候,需要肝气的升发和肝血的供给。
因肝、胆互为表里,这里再介绍一下胆在神方面的作用。胆主决断。有的人性格为擅长谋略,而不擅于做决定,甚至多疑、易惊恐,可能是胆气不足。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前面在气的章节谈到肝主疏泄,管理气,使其以升降沉浮的形式在全身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果肝疏泄功能出问题,则气的运转不正常,进而对精神也有影响。肝气郁结,可出现郁郁不乐,闷闷欲哭的症状。若肝气上逆,则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的症状。
5.3、肺魄
肺中所藏之神为魄。魄辅助心神管理本能活动与低级反应,即前述神的低级功能。魄与构成形体的精同时形成。
肺藏魄失常的病证,可见感觉失常,产生幻觉,错觉,动作失常,可见手足妄动。如《灵枢•本神》说:“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临床治疗,应以益气补肺为主,《名医类案》曾载一例说:“一个忽觉自形两,并卧,不别真假,不语,问乃无对,乃离魄、用朱砂、人参、茯苓浓煎服,真者气爽,假者即化。”本案为魄伤后产生幻觉、错觉,故以参、苓益气补肺为主,朱砂重镇虚怯为佐。
《黄帝内经讲解-神的产生及其物质基础》
魄传统上称“七魄”。《云笈七签》中提到七魄为:第一魄尸狗,第二魄伏矢,第三魄雀阴,第四魄吞贼,第五魄非毒,第六魄除秽,第七魄臭肺。
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
《云笈七签》
5.4、脾意
脾中所藏之神为意,主管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内经说“心有所忆谓之意”。
5.5、肾志
肾中所藏之神为志,负责将意保存下来,即对事物表象认识的积累。内经称之为“意之所存谓之志”。
5.6、神与脑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思维意识是脑的作用。中医也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和髓之海,对精神活动很重要,但中医还认为脑的资源由脏腑提供,因此脏腑功能强健,脑的功能才能正常。每个脏腑对脑的对应功能有支持作用,如果某个脏腑功能衰弱,则对应脑的功能也下降。以肾藏志为例,志代表人的记忆力。肾的功能下降一段时间后,脑对应记忆的功能也会随之下降。其它脏腑也是如此。
5.7、小节
人的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心神为主宰,喜怒忧思等情感过度的话首先伤心,其次才伤及对应脏器。比如怒先伤心再伤肝、思先伤心再伤脾等。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分属五脏,与五脏的心理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但又由心产生,由心主宰,因此七情所伤,总由心先受之,而后影响他脏。如心神思虑过度则伤脾、心神忧伤太过则伤肺,所以从心主神明,直接影响着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协调平衡这一点而言,心是藏神的处所,又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正如张景岳所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中医药学概论-心、小肠》
上面谈到的脾意和肾志,对控制情绪有重要作用。同样受到外在不良刺激,“意志”强大之人,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至失态;而“意志”薄弱之人,则很容易因外界刺激而产生情绪的波动变化。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素问-汤液醪醴论》
6、影响神的因素
6.1、身体内环境的影响
神位于身体之内。当气血调和,内环境平衡的时候,神就可以安稳的居住。当人体的内环境失衡的时候,神就会受到影响。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平人绝谷》
比如心偏热的时候,会有心烦的表现。在《伤寒论》中,出现“烦”的症状,多与心脏受直接或间接因素影响,失衡偏热,导致心神不安有关。
“烦”有热与心烦双重含义,即因热以致烦。心中懊憹(ào nǎo奥恼),是心中烦乱特甚,无可奈何之状。“虚烦”是和实烦相对而言,邪热与痰水、肠胃糟粕、宿食、湿浊等有形之邪相结,皆可致心烦,甚则心中懊憹,以其邪之有形,故称“实”。
《伤寒论讲解-76条》
肝气郁结的时候,会有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金匮中有妇人五脏阴不足,使燥热偏多,表现为悲伤欲哭的情况。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血枯津竭,脏阴不足,燥热乘之,致神志不清,而证见悲伤欲哭,哭笑无常,象如神灵所作
《金匮要略讲解》
人体下腹部有热邪与瘀血结合的情况,人会有发狂的表现。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伤寒论讲解》
人体环境失衡,引起情绪、神智变化的情况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如果有人某段时间性情发生较大改变,比如由性格温和变成烦躁易怒,需要考虑身体内环境是否出现了问题。
6.2、外界刺激的影响
外界刺激通过感官进入体内,使心神波动,产生七情。心为神主、关心则乱。外界刺激对神产生怎样的影响,主要在心。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府皆摇。
《灵枢-口问》
内经谈到,人们过于关心的事物大多体现在嗜好与欲望上。人对自己的嗜好与欲望要有节制,适可而止。如果过度追求,即为内经所说“嗜欲无穷”,必然会患得患失(忧患不止),导致体内气机逆乱、精津血流失(精气驰坏,营泣卫除),最终神伤不能调控气血,患病而不愈(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此时即便用药也效果不大。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素问-汤液醪醴论》
养神的方法,内经也有论述。从正面讲,应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恬惔虚无、精神内守“,”高下不相慕“。从负面讲,不要“嗜欲无穷、忧患不止“,不要“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不要”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通俗说法,就是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总是忧虑、恐惧,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地位,不要纵欲,这些都会动摇心神,损耗精气。应该顺其自然,保持天真的本性,多听圣贤教诲,提升道德修养,即"德全不危"。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
6.3、小节
以上分别是从内外两个方面谈了影响神的因素。无论是内在身体环境失衡,还是外在的感官刺激,都可能导致神出现异常。当神出现异常的时候,轻则失眠、多梦、烦躁不安,重则抑郁、癫狂、健忘、神昏。治疗这类疾病应从形、神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疏导,安抚其思维情绪;另一方面则是调理气血失衡之处,健壮脏腑形体。这是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的原理。
中医学形神合一理论,在认为形体对精神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强调精神意识也对形体的健康发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志意调和,不但能使思想集中,精神专一,魂魄不致散漫无常,懊悔愤怒等异常情绪也无从产生。而且还使五脏的功能,不至因为精神情志的变化,而引起气运失常,从而使五脏功能正常,正气健旺,不会受邪气的干扰而生病。
《黄帝内经讲解-血气精神的重要作用》
7、神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精、神、阴、阳、气、血共同维持人体内部环境,分工各有不同。阴(物质)与阳(能量)平衡可以产生足够的气血,进而形成健康体内环境。精是阴阳的来源储备。神是这些过程的管理者。
其中,神的管理调节能力至关重要。神统御其它要素,建立适宜的体内环境,排除干扰平衡的邪气。没有神的管理,其它要素就是死物,不能互相配合形成适宜环境,更不能对失衡情况做出自动的调节。
神与阴、阳、气、血等要素共荣互损。从共荣角度看,神足可以合理的调配气血;气血足则可以养神。从互损角度看,如果神先异常,则逆乱损耗气血;而气血先失衡,则神无所养,可导致神的异常。
精与神的关系参考前面暖气的例子,其中控制器就是神,是管理者;液化气就是精,是能源储备;两者之间,如果控制器正常而能源不足,在需要调大火苗的时候,就无足够的能源来转化。如果能源充足,而控制器失常,则不能在恰当的时候增强或减弱火苗的大小,此时能源再多也起不到调节平衡的作用。精与神的关系就如这里的能源与控制器的关系。两者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前述精为一身阴阳气血之本,需要开源节流以保养。而节流的诸多方面中,最重要就在于神。人的心神平静,则精的消耗就比较平稳、缓慢。神思一动,精的消耗就加速。欲念过重,精就流失。
各要素相比较,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也要与其它的要素共同配合才能形成适宜的身体内环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