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015 几个人体基本概念(中医学术语)

导学015 几个人体基本概念(中医学术语)

00:00
14:13

导学015

内容来源:李文强 《中医概念入门》gmzyjc.com/read/rm/summary.html



3.1 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


3.1、人体基本概念及运转机制

前面天地自然章节提到自然界有两大平衡需要重点关注,即日地平衡和天地平衡。日地平衡是能量与物质的平衡,即太阳能量与自然界物质形成的适度配合状态。天地平衡是气态物质与固液态物质的适度配合状态。

而人体要维持合适的温度,形成适宜的体内环境,也有这两类平衡,其原理与自然界很相似,所以称人体是一个小自然。

人体的阴与阳,大多情况下是指物质与能量。人体总的阴阳平衡就是能量与物质像自然界的阳光与水土一样,处于一种合适的配合状态。

”,指物质的能量。阳可以把物质转化为精微之气,以促进万物的生长;转化为动力,以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称为“阳化气”;“”,指有形可见的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它可以充养形体组织,有促进万物成长壮大的作用,所以又称为“阴成形”。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又因阴阳术语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所以阴阳也可指人体的其它方面,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阴阳有时用来代表内外部位、气态物质与固液态物质、功能的低沉或亢奋、干扰平衡的因素性质等等。

在进一步介绍人体机制之前,因中医有一些专用名词,初学者不一定了解,所以需要先对这些名称做一个初步介绍。

1、基本概念

1.1、元气

元气是人体的的初始能量,对应于自然界的阳光。正像阳光的作用是给自然界的土壤、水、空气提供能量一样,人体的元气给物质提供能量,形成合适的人体内环境,各个器官才能完成各自的生命活动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诸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可见阳气代表着人体具有阳性特征的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热能和动力。它的物质基础是精,它的属性是火,来源于先天,但要靠后天的补充和营养。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学说-(十六)阳气的重要性》

1.2、形

肉眼可见的人体组织器官都属于形,包括皮、肉、筋、骨、脏腑器官等,对应自然界的土壤等固态物质。

1.3、津、液、痰、饮

人体内的水,中医称为津液,对应自然界的水。

干净的水进入体内,与营养物质混合,滋润各个脏腑组织,然后携带代谢废物,主要以小便的形式,辅以汗液等形式排出体外。

其中清稀的为津,粘稠的为液。

津流动性强,偏表,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流动性小,偏里,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该有的水不够,为虚,称为津液虚。

不该有的水聚集,为实,叫痰饮。一般将稠厚的叫痰,清稀的叫饮。

1.4、血与瘀血:

血是水与营养物质混合形成的赤色液态物质,在心肺的共同作用下,在血管中通行全身,具有濡养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也对应自然界的水。

血为气之母,血能滋养气。

该有的血不够,为虚,称为血虚。

血的瘀滞,为实,称为瘀血。

瘀血与上面提到的痰饮即是身体机能不正常后的病理产物,又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脏腑组织的功能,成为新的病因。

1.5、天气、地气

人之饮食入口、吸气入鼻,饮食为自然界地气,吸入的空气为自然界天气,所以人以自然界的天地之气而生。饮食、空气进入人体以后,经过处理成为人体的天气、地气。人体的地气,包括形、津液、血等。人体中的气态物质为天气,包含自然空气以及血、津液蒸化而成的气态物质等。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黄帝内经讲解-天地形气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体的天地之气像自然界天地之气一样相互转化,也就是气态物质与固、液态物质会发生频繁的转化。津液、血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物质,就成为天气的一部分。空气溶于津液、血中就成为地气的一部分。这就是人体中的天地平衡。

人体中全身各处都有天气、地气存在,但因两者特性的不同,可以分出多种天地关系。天气倾向于向外、向上,地气倾向于向内、向下,从此角度对人体进行划分的话,人体的肌表、四肢等形体属天,五脏六腑属地;上窍属天,下窍属地;上半身属天,下半身属地;三焦中的上焦属天,中下焦属地;脏腑对比的话,腑属天,脏属地。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太阴阳明论》

这里的属天指的是相对而言,气态物质的比例高一些或者作用强一些。属地则相反。这种方式定义的几种天地,相互之间都有类似自然界气交之地的交互形式,包括物质交互和能量交互等。比如脏腑之间,腑包括胃、大小肠、胆、膀胱等,都是空腔器官,属天,里面有较多气态物质;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为实体器官,属地,相对而言气态物质比较少,固液态物质比较多。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有频繁的物质或能量的交互。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大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气”这个名词,指的是气态物质,也就是天气。在中医中,气态物质的作用非常大,与各器官的功能紧密相关。气足则功能偏强,气虚则功能偏弱。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决气》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阳的化气过程,即是把体内有形之质,化为无形之气,或转化为能量,如“精化为气”,“水化为气”等等,都依赖于阳的气化作用;阴的成形过程,即是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身的形质,如精血的生成,形体的发育等等,都要依靠阴的成形作用。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学说-(十二)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1.6、精

精指一种比血更为精华的物质,精可以与能量(元气)进行相互转化。在需要能量的时候精转化为能量(精化气),也可以在能量充足的时候,把能量存储起来(气化精)。所以精类似现代能源的概念。

肾中之精,对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精气之间是可以而且能够相互转化的,故有“精可化气”、“气可生精”的说法,其中,肾精与肾气之间亦可相互转化,故中医古籍中,“肾气”与“肾精”常可互称。

《中医药学概论-肾、膀胱》

另外精血同源,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精可以稀释为血,血可以浓缩为精。在血不足的时候,精可以转化为血作为补充,可以理解为血的提炼浓缩品。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治”之说。

《中医药学概论-肝与肾的关系》

1.7、神

神是人体的管理者,可以调动气、血、津液等资源完成各种功能,对人体的各种平衡起到控制、管理作用。神主要藏于心,五脏皆有。

心在人体诸脏腑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对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起到统领与调节的作用。《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都突出强调了心在脏腑中的统帅作用。

《中医药学概论-心、小肠》

1.8、腠理

腠理是肌表、肌肉、脏腑之间的间隙和纹理。因中医非常关注气态物质,所以腠理这种能流通气态物质的组织间隙对中医有重要作用。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所谓腠理,腠,是三焦交通融会元真的地方,又是血气所灌注的处所;理,是皮肤肌肉的纹理。总之,腠理是营卫气血交会出入的门户,又是抗御外邪的屏障。

《金匮要略讲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