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012 天地平衡(大气的底层和陆地海洋的顶层的能量交互平衡和物质交互平衡)

导学012 天地平衡(大气的底层和陆地海洋的顶层的能量交互平衡和物质交互平衡)

00:00
22:58

导学012 天地平衡(大气的底层和陆地海洋的顶层的能量交互平衡和物质交互平衡

内容来源:李文强 《中医概念入门》gmzyjc.com/read/rm/summary.html

2.2、天地平衡

大气的底层和陆地海洋的顶层是各种生命存在的的地方,称为气交之地。前面太阳阳气与地球阴气达到平衡只是满足了一个基本前提,气交之地要想形成温度合适,适宜生命存在的区域,还需要天气与地气之间保持平衡。而天地平衡又包括两个方面,即能量交互平衡和物质交互平衡。

2.2.1、天地能量交互平衡

2.2.1.1、天气地气各自的能量波动

天气地气的能量随太阳能量的变化而变化,一年四季变换的总体趋势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和太阳照射到气交之地的能量成正比的。能量越多,天气、地气就热;能量少,天气、地气就寒。

天气地气的变化一般与地表接受到太阳能量的变化有30天左右的延迟,比如夏至是太阳能量最多的时候,但是气候最热的时候大约出现在30天以后的大暑。冬至是太阳能量最少的时候,气候最冷的时候大约是30天以后的大寒。这就像我们烧水,火最旺的时候,并不是水最热的时候,中间有个加热延迟的过程,两者一个道理。

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素问-至真要大论》

“各差其分”,指实际气候变化与季节相差的时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时间差数为:三十天,或三十日有余。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五行学说-(二)四时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为大寒是一年气候最冷的时候,所以天气、地气的计算都是以此节气作为起点。

中医把一年天气的能量变化分为六个阶段,为风、火(热)、暑、湿、燥、寒,为六气,每气六十天八十七刻半。一年地气的能量变化分为五个阶段,为木、火、土、金、水,为五运(又叫五行),每运七十三日零五刻。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运”,亦称五行。张介宾说:“五运,即五行也。”

《黄帝内经讲解-五行、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天之六气

天之六气时间划分为:

从节气大寒开始,经过立春、雨水、惊蛰,到春分,为厥阴风木;

从春分开始,经过清明、谷雨、立夏,到小满,为少阴君火;

从小满开始,经过芒种、夏至,小暑,到大暑,为少阳相火;

从大暑开始,经过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为太阴湿土;

从秋分开始,经过寒露、霜降、立冬,到小雪,为阳明燥金;

从小雪开始,经过大雪、冬至、小寒,到大寒,为太阳寒水;

例如一年六气主时,是从上年的十二月中的大寒起算...天气至此,行遍一周,故以太阳寒水为终气。

这是一年六个季节的正常气候变化。可见六气分主一年二十四节气,是有其天文学根据的。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五行学说-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关系》

地之五运

地之五运时间划分为:

从大寒到春分后十三日,为木运;到芒种后后十日为火运;到处暑后七日为土运;到立冬后四日为金运;再回到大寒,为水运;

初运木运是从大寒节当日开始...五行气运就是这样相互沿袭,分主一年五季的气候,年年如是,终而复始,成为常年气候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黄帝内经讲解-运气学说-五运》

代表天气和地气的五运六气。六气属阳,周于天外,代表天气,五运属阴,守于地内,代表地气。

关于天气,这里要注意天之六气和三阴三阳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又不完全等同。三阴三阳是一年之内的太阳阳气与地球阴气的比例波动变化,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系统的阴阳划分。六气是一年内天气的波动变化,是天气、地气系统中,天气自身的阴阳划分。两者不在一个系统中,但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三阴三阳的变化导致了天气的变化。

2.2.1.2、气交之处的能量交互平衡

气交之处指的大气的底层,贴近地面的部分,是人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此处的能量状态受天之本源六气和地之五运之气的共同影响。如果理解有困难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用了电热毯,那么被子里的温度由室温和电热毯的温度共同影响,这里电热毯的温度类似地气,室温类似天气,而被子里的空间就是气交之处。

地气五运对气交之处的影响称为五运之气:风、热、湿、燥、寒,又称中运,分别与地气的木、火、土、金、水对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

为了概括和说明五气(风、火、湿、燥、寒)的基本性质及其运动规律,故分別以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相称。同时又根据五行属性配以天干,所以张介宾说:“五行之应天干,是为五运。”....

五运之气经常处于天气和地气之间,故称中运。天气和地气上下相交之处,所谓“气交之分”,相当于大气的底层,是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黄帝内经讲解-运气学说-五运》

五气风、热、湿、燥、寒,其时间分配和地气五运的分配是一致的,都是从大寒起算,将一年分为五份,每份七十三日。

一年分作五季,每季各七十三日有零,即每年从大寒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温和,属风气主令;从春分后十三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炎热,属火气(包括暑气在内)主令;从芒种后十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潮湿,属湿气主令;从处暑后七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干燥凉爽,属燥气主令;从立冬后四日起,历时七十三日,气候寒冷,属寒气主令。

这就是一年的五行气运,它是空间因素和地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人之间的五行联系》

所以对于气交之处而言,五气与六气是同时起作用的。

五运和六气都要分主一年各个季节、气候的变化,......

而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又是空间因素和地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亦即天气与地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亦即“五运”与“六气”彼此相应,相互影响。阴,指五运;阳,指六气。阴阳相错,即五运和六气彼此交错,亦即天地阴阳之气交相作用。

《黄帝内经讲解-运气学说》

注意气交之地的五气“风、热、湿、燥、寒”与天气本源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又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前者应为气交之地受地气五行影响而形成的,后者为整体天气受太阳阳气多少影响而形成的。

现代对大气层的分层命名中,大气的底层是对流层。对流层的特性与中医的气交之处相似。比如云雨都发生在对流层,而云雨是中医天地相交的一个重要过程;对流层的温度受地面因素影响很大等等。

中医的三阴三阳、五运、六气是通过“移光定位”,也就是影子长度来判断。而影子长度即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其大小与季节有关。这个角度影响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所以三阴三阳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相关。

现代地理课讲解的大气受热过程提到,阳光的能量只有一半能到达地面,另一半被大气吸收和反射了。对照前面的五运六气可以发现,大气吸收的的太阳能量为六气,大地吸收的太阳能量为五运。

气交之处的能量就是由六气和五运共同作用来决定的。用现代的语言就是对流层的温度由大气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共同起作用。这些属于现代地理和物理的基本知识,不了解的可以查找一下相关资料。所以,自然界的气候与热辐射关系紧密,涉及到不同波长的能量波。从天人合一的理念看,人体也应该有这类道理。近些年,有中医从人体热像和波长、频率的角度研究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2.2.1.3、天气、地气的动态平衡与失衡

一年的天气按照六气划分,地气按照五运划分。天气与地气共同形成适宜的气候。自然界的生物已经适应在各个时间段有不同的气候,所以有相应的生命活动与之对应。春天温暖,种子发芽;夏天炎热,植物长大;秋天凉爽,植物结果;冬天寒冷,植物凋谢。

假设春天以气温10度为平衡点,夏天以30度,秋天以10度,冬天以-10度为平衡点,可以看出平衡点是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气温30度如果是出现在夏天就是正常的、平衡的,如果出现在春天或者冬天,就是异常的、失衡的。这种平衡点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就是中医所说的动态平衡。因这种动态平衡是太阳阳气与地球阴气互相消长进退而形成的,所以又叫阴阳消长动态平衡。

因此,自然界生物的正常生长,需要天地之气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转。如果在某个时间段没有出现对应的气候,比如春天该温暖而没有温暖,甚至出现倒春寒,这就是非时之气。非时之气会造成自然界的生物生病,也容易让人体生病。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全句意为六气有的及时而至,即本气所主的季节到来之时,就出现相应的气候变化,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类。不过在实际观察时,必须按六气所主的具体时间考察气候变化,以下均仿此。.....

与季节不相应的反常气候会引起灾变,不利于万物的生长发育,所以导致疾病的产生。

《黄帝内经讲解-运气学说-六气的常变》

2.2.1.4、地气五行的特殊性

1)地气五行与生命生长的关系

地气的变化对动植物生命的成长过程有重要作用。在平衡范围内,温度偏高的时候,生命活动活跃;温度偏低的时候,生命活动低沉。因此,地气五行与生命的生、长、化、收、藏的过程相对应,比如地气处于木气阶段的时候,土壤开始温暖,种子开始发芽,所以木气主生。其它类似,火气主长、土气主化、金气主收、水气主藏。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素问-天元纪大论》

2)地气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

五行作为地气能量阴阳变化的五分法,每一行都要有合适的度才能保持总体平衡。五行之间关系紧密,一行出现虚实失衡,都会影响其它四行。五行维持平衡的机制为五行生、克、胜、复,五行失衡的机制为五行乘、侮。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叙述的比较好。大家可以参考光明教材《概论》和《内经》的五行学说部分,因篇幅较大此处不细说。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素问-气交变大论》

3)五行与五方

前面讲阴阳的时候说过,阴阳从时间角度看是指标的波动,从空间角度看是不同位置的指标差异。

自然界的温度,在一年周期里,在任何地点,从时间角度看是按照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变化。在任何时间点,从空间角度看,都是南热、北寒、东温、西凉。因此南方与夏天都为热,北方与冬天都为寒,也就是方位与时间具有相似的象。因此方位的东、南、中、西、北与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对应。

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夏天,因为寒热互相抵消,更接近温度平衡点,所以舒适。而南方的夏天,因为夏天为热、南方也为热,两热叠加,使气候相对于平衡点向偏热方向的失衡过多,所以南方的夏天,候鸟北迁,以躲避这种失衡。同理,北方的冬天,是气候偏寒的失衡,所以北雁南飞。

有的疾病与季节有关系,比如一个人的病是冬天严重而夏天舒服,那么说明此人自身的失衡方向是偏寒,与冬天的寒叠加所以严重,此人适合选择南方居住。反之亦然。当然这是大概原理,涉及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五方温度的差异会形成空气和海洋的流动。冬天的时候,北方的寒冷空气向南流动,形成西北风,夏天的时候南方的温暖空气向北流动,这样有利于自然界的温度平衡。海洋的洋流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4)五行是五种物质么?

因为五行的名称是金、木、水、火、土,一般人容易将其理解为五种物质。这个理解是片面的。

五行是从时间角度看,是地气(固、液态物质)在自身温度波动平衡的过程中,处于五个不同能量状态的符号。土壤加热到较高温度,就是火象,降低到较低温度就是水象。从空间角度看,是地理五个方位的地气能量差异。

五行木、火、土、金、水这五种代号所指的五种物质,其本性和五行的内涵有一定相似性,比如一般情况下,水润下偏寒,火炎上偏热,木有生发特性,金有杀伐收敛的特性,所以被用来代表平衡过程中的五种状态,但不可机械的认为五行就是五种物质。

《尚书•洪范》对五行的基本属性作了部分概括:“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

五行的基本属性,是由原始的五种具体物质的属性引伸并高度抽象、概括而成。因此,它又不完全局限于原始五种具体物质的范畴,而是概括了自然界五大类事物的属性。

《中医药学概论》

2.2.2、天地物质交互平衡

前面说的是天地之间的能量交互,除此之外天地之间还有物质上的交互。

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这明显是自然界的对流。

在天地这个循环系统中,地表的物质受阳光照射后,形成比较活跃的地气;地气受热上升,离开地面成为天气,天气越向上越冷,升到一定程度后,受寒下降,落于地面,又回归为地气。通过这种升、浮、降、沉的循环运动,天地之间进行了物质上的交互,让气交之地的温度、湿度趋于平衡。

比如海水为液态,受热成为水蒸气上升到天空形成云,天空为阳,天空的云就可以理解为阳中之阴

空气存在于空中为气态,但其可以溶于水或者存在于疏松的土壤中。因地面水土为阴,其中所含的空气就可以理解为阴中之阳。土壤中的空气含有的氮、氧等元素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好的作用。农民种地的时候需要松土,有利于植物的根接触空气;养鱼的时候,需要向池塘中加气增加水的含氧量,也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这样,地面的水升到天空,滋润了空气;天空的空气下降到大地,肥沃了土壤。这就是中医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的道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

自然界大气的运动,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之阳气具有温暖、发散的特性,地之阴气具有寒冷、凝结的特性,这两种属性不同的气,常常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引起大气不断上升下降的运动。《内经》曾举云雨的变化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地面的水,由于天空(太阳)热力的蒸发,可以化气上升而为云,所谓“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天空的云,遇到寒冷的阴气,便会凝结下降而为雨,所谓“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可以看出天地阴阳之气在不断地进行上升下降的运动。

天气下降,气就下流于大地;地气上升,气就上腾于天空。天气属阳,下流于地后便转化为阴;地气属阴,上腾于天后便转化为阳。这就形成了天地阴阳之气的相互转化。

《黄帝内经讲解-阴阳五行学说—(十四)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转化》

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是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化为水蒸气进入空中成为云,云在风的作用下漂浮到陆地上空,变为雨下降到大地,滋润万物生长,然后形成河流,最后又流回大海。中医认为人体的水液循环也是这种道理,有液态与气态的相互转变,以及气态物质的传送和液态物质的传送。所以说天人合一,天地是一个大自然环境,人体是一个小的自然环境,想理解中医的人体观必须从自然观入手。

2.2.3、小结

天气、地气在能量与物质上各自平衡,并且能正常的交互,是自然界生命繁荣生长的重要条件。后面学习人体的时候,会谈到人体有多种天地关系。比如脏为地、腑为天,互为表里,说明两者会象自然界的天气、地气一样相互影响。其它天地关系也是这个原理。

天地相交的道理对理解中医治病原则有重要意义。以沙漠为例,沙漠的天气干燥,土壤也干燥沙化。天气中应该包含一定量的水蒸气才能适合生物生长,也就是阳中有阴才能平衡。天气过于干燥是一种失衡,会导致动植物的生存困难。这种失衡既可以通过改善天气增加降雨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在地上引入水源来解决。总之,要让此处的天气、地气恢复正常平衡状态即可。

如张志聪注:“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主要说明五运与六气虽然分别代表天气和地气,但不能把天气看做是绝对的阳气,地气看做是绝对的阴气,而是天气地气里面都有阴阳之气的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天气要下降于地,地气要上腾于天,所以天气也包含着阴气,地气也包含着阳气,正如张介宾所注:“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惟阳中有阴,故天气得以下降;阴中有阳,故地气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懂得这个道理,才对五运六气中阴阳互根互用有一定的认识。

《黄帝内经讲解-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