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古代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粮仓,便是大运河漕运史的有力实证。
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城市,北京仍然保留下来许多带“仓”的地名,如海运仓胡同、东门仓胡同、太平仓胡同等。曾经遍布北京城的古代粮仓虽然大部分已湮没于历史云烟中,但有些明清粮仓的故址,比如禄米仓、南新仓等,依然存在。
禄米仓将被打造成沉浸式数字体验中心
禄米仓位于东城区禄米仓胡同71、73号,经过460多年风雨洗礼,依然很好地保留了原貌。那时,朝廷官员的俸禄很多是以米的形式发放,称之为“禄米”。禄米仓就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
禄米仓建于明嘉靖四十年,清初有30廒,康熙二十二年增至57廒,光绪末年减为43廒,现存3廒。
其中,禄米仓胡同71号院保留了最为完整的一座仓廒。如今,这里已变身为充满活力与科技感的产业园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
步入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沿着流水形的地砖一路向前,就可看到古仓廒的全貌。目前,仓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已完成保护性修缮,正处于进一步的修缮方案设计阶段,预计明年可修缮完毕。
进入仓廒可以看到,标准的四梁八柱结构保存十分完整。整个仓廒呈标准的梯形,厚达整米,坚固牢靠。仓房坐北朝南,仓顶上开气窗,下有通气孔,廒内冬暖夏凉,适宜储粮。
禄米仓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仓储史,也是一部古都史和漕运史。沿着大运河北上的江南漕米被大量运往京城仓廒,并妥善贮存与管理使用,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确保资源供给的主要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仓内原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其上所刻内容说明海瑞曾为仓场监督。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将城内所有粮仓存粮拍卖,粮仓改作他用。辛亥革命后,禄米仓改为陆军被服厂,1984年禄米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仓廒的墙面低于地面,需要沿着斜坡一路下行进入仓廒。相关负责人介绍,墙面正在进行保护,未来修缮的时候会做到与地面齐平,但会设计成玻璃步道,让大家看到完整的墙面。“仓廒的正门进行修缮以后,会作为一个复古打卡拍照点。未来,这里将会被打造成一个沉浸式的数字体验中心,不仅用数字技术还原老物件,还会有新的内容带给观众。”
曾经储存“禄米”的粮仓所在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占地22亩的新视听产业园区,拥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市级文物禄米仓、区级文物民国小楼、以及近现代苏式建筑群。漫步园区内,不仅可以体验到5G、AI、VR/AR/XR、超高清、全息影像等最新技术,还可以走进主打“米”文化的特色文创店,和两三朋友坐下来喝杯茶,打卡拍照。
际华首文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入驻率已达86%,园区入驻企业76家,其中上市及规上企业4家,都与数字技术和数字内容相关。“为了解决整个园区停车难的问题,我们申请报备并通过审批了立体停车楼,解决了入驻企业的停车问题。”
“如今,园区集科创、办公、活动、居住和主题商业街区为一体,被列入市广电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通过北京市广电首批5家‘新视听艺术园区’资格认定,荣获首批京津冀新视听产业基地。”该负责人说,“商业街区也按照米仓屋顶气窗的形式做了复建,增添了文化气息。我们希望以禄米仓为抓手,带动整个产业园区数字经济的发展。”
现存规模最大皇家仓廒群变身文化休闲街
从禄米仓向北,经过豆瓣胡同、东门仓胡同,就来到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群——南新仓,这里成为了北京颇有名气的时尚休闲场所和魅力独具的特色街区。
文化街区内,今年3月刚刚开放的南新仓文化博览馆展示了大运河源远流长的漕运文化。
资料显示,来自长江的漕船,经由张家湾在石坝码头卸货,经大观楼验粮后,可由陆路或水路运送至南新仓内。“明朝人在粮仓的建筑材料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仓廒的仓瓦皆是产自山西,悬山形式的建筑屋顶结实又耐用;廒柱是产自于江南的胡科原木,直径为30-60cm;廒砖皆用明清贡砖,长约半米,重量约50斤。”馆内讲解员表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仓储与漕运也在不断更迭和变化。南新仓于明永乐七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造,为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粮米的皇家粮仓之一。清初时南新仓为30廒,后屡有增建,到乾隆时增至76廒,可储粮一亿斤。清朝后期,伴随着漕运的荒废,粮仓也逐渐失修倒塌。
如今,南新仓仍留有古仓廒9座。昔日古仓廒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被充分利用起来,改造为特色餐馆、旗袍体验店等。漫步其中,游客既可感受仓廒诉说的悠悠历史,又可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现代生活的美好。
“从文物活化利用的角度来看,需要有更多仓廒向公众开放。在文化街区改造过程中,首先是遵循极简的装修风格,尽量往新中式的方向靠拢,还要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