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刚观察 | 大学城2.0时代,来了!

大刚观察 | 大学城2.0时代,来了!

00:00
08:52

大学城迈入2.0时代。

建新大学成为普遍趋势。更新奇的是,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学,开始从相同的地方冒出来:

在深圳,新近获批的深圳理工大学和去年建成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都在光明区的光明科学城;在武汉经开区,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学车谷校区今年会迎来首批学生。

而这些新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往往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高校建设,开始更多地以地方产业为圆心了。

【1】

“拼命建大学”已经成为广东的标签之一,其中又以深圳为典型代表。

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深圳建了至少八所大学。今年5月份,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前不久,深圳理工大学公布《2024年夏季普通高考招生章程》,启动了今年的招生。

深圳理工大学和去年建成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有着相同的成长路径。选址上很明显,这两所学校都在光明科学城。

我们再看专业的设置。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专业以医科和新型工科为主。

深圳理工大学今年公布的首批学院里,涵盖的是生命健康、合成生物、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药学、算力微电子七个方面。

很明显,两所学校的教学重点都在“新医科”和“新工科”。

说是“巧合”,其实背后有个共同背景:地方产业。

2022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了产业集群新政。大刚观察发现,光明区聚焦的“8+5”产业集群中,有超过80%的产业都属于“新医科”和“新工科”领域。

同样的现象发生在有高教大市之称的武汉。

今年9月投用的华中科技大学车谷校区和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直线距离不到三公里。

在车谷校区,武汉理工大学计划围绕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制造三大领域设置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军山校区将设立的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四个交叉学部。

发现“亮点”了吗?汽车、电子、生物医药,正是经开区的三大核心产业体系。

【2】

事实上,早在2022年,这种因为产业发生的高校聚集,就出现在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的新大学城。

古镇口称得上是高校建设的最大赢家之一。

沿着西海岸,分布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古镇口校区、中国远洋海运大学四所高校。

一座新的大学城,诞生在蔚蓝色的海滨之地。不过,在这些新大学到来之前,这片海岸已经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经济高地。

作为西海岸新区的十大功能区之一,古镇口有四大优势产业: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

这些产业也带着强烈的青岛气息。

海洋是青岛特色经济之一。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新材料,又都在青岛建设的四大工业基地之列。

船舶海工更不用说了,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也是青岛船舶海工产业进军世界级的希望。

现在再回头去看,古镇口的四所新大学,都跟这些特色产业呼应上了。

所以,与其说是古镇口建起新的大学城,不如说新大学城选择了产业特色突出的古镇口。

高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高度结合,就这样带来了大学城的2.0时代。

【3】

既然说到2.0时代,那大学城的1.0时代是什么样的呢?

20世纪中叶,大学在我国还是稀罕物种。所以,最初的大学建设也不会考虑到太多城市规划的问题。往往是建设指标在哪里,高校就建在了哪里。

不过,从现在武汉这些老牌高校的布局来看,当时高校的选址还是在相对核心的地段。相反地,工厂一般会被建在市郊地段。高校很难跟产业形成互动。

到后来,高校增加,大学之间为了共享资源聚集到一起。

人兴业,业兴城。庞大的大学生又养活了周围的商铺。慢慢地,一个社区型的区域在大学周围形成。这就是大学城的1.0版本。

地方想发展经济,企业想发展生产。伴随着教育和城市经济的互动,大学的知识和人才,成了政府和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这时,围绕高校群的高校经济圈,在政府、企业和高校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互动。

2007年,上海开始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承接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的外溢和师生的创业。

2012年和2013年,哈尔滨、济南分别围绕黑龙江大学、济南大学,打造环高校经济圈。

武汉也在2016年,开始了环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经济圈的建设。

又过了两年,武汉市出台《关于支持在汉高校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打造环东湖创新经济带、环南湖创新经济带、环黄家湖创新经济带等3条环大学创新经济带。

直到现在,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有机创新空间的成果。

在武汉的南湖西岸,聚集了7所大学,目前,这里已有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环绕大学布局。

【4】

不过,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方面,经济圈的地价随着发展水涨船高,高校在本校区扩容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很多地方的产业发展起来,苦于寻找不到高校创新资源的支持。

此时,这些地方向高校抛出了橄榄枝。

2015年,深圳市和中山大学签署《关于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深圳的备忘录》。到2018年,深圳市政府已经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拿出了300亿。

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在经开区的两所新校区,也均是和经开区共建完成。

地方出于产业发展而吸引高校落户是一方面,大学人才培养趋势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

工业转型,新兴产业大兴,都需要高校向企业输送更多应用人才。

这些年,高校也参与了一系列的应用型教育改革,比如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

以产业为核心的高校聚集趋势,正是“把学校建到工厂”“把课堂搬到车间”的进一步实现。

城市的进步需要大学,大学也与城市呼吸与共。

当高校带来企业,变成企业带来高校,大学与城市的同频共振,或许才是对大学城2.0时代的最好诠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