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丨《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从底层移民到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传记丨《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从底层移民到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00:00
25:34
从底层移民到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的传奇人生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李飞飞简介:美国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著名的人工智能科学家,被称为AI教母。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首任红杉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院长,曾在学术休假期间担任过谷歌副总裁、谷歌云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一、成长之路


1.     父母的言传身教  


李飞飞的父亲是电气工程师,他经常突发奇想,随性而为。对李飞飞来说,这个聪明、爱玩、像同龄人一样的爸爸是理想的父亲。父亲会带着李飞飞一起玩,他乐在其中、心无旁骛的样子,向李飞飞展现了最纯粹的好奇心,让她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李飞飞的母亲对李飞飞的教育方式和当时的主流观点很不一样。李飞飞能够坚持走在科研之路上,和母亲对她的支持不无关系。作为华人移民家庭,李飞飞的家庭经济情况窘迫,而每当李飞飞有机会得到高薪工作,想要离开学术界的时候,母亲都会鼓励飞飞,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为了让聪慧过人的李飞飞有更多的选择机会,1989年,李飞飞的父母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举家前往美国。由于签证的原因,李飞飞和母亲,三年多以后才飞往美国,见到父亲。


2.     移居美国


移居美国后,一家人从中产变成了底层移民,经济上陷入贫困,文化上难以融入,新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李飞飞需要去餐厅打工赚钱,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不过,这些障碍并没有阻止李飞飞追寻科学梦。


高中最后一年,李飞飞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近乎全额的奖学金。普林斯顿大学可以说是现代物理学的殿堂,汇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李飞飞和他们一起沉浸在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海洋中,然而,李飞飞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同龄人,除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还有巨大的阶级鸿沟。


真正的身份认同发生在伯克利大学。大二暑假,李飞飞在伯克利担任研究助理。由于实验室刚成立不久,人手不够资金不足,李飞飞在资历远远不够的情况下承担起了一名研究科学家的责任。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神经科学的李飞飞,被大脑的奥妙深深吸引。在伯克利,李飞飞不再感觉自己是个移民,只觉得自己是个科学家。


二、科研之路


1.     确立目标:让计算机看见世界


在伯克利大学的经历,让李飞飞看到了智能的奥秘。她认识到,深入理解视觉可能是解开智能之谜的关键。研究生阶段,李飞飞在视觉研究领域面临两个选择: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她决定两者兼修,最终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追随两位志同道合的导师——彼得罗和克里斯托夫。在加州理工,李飞飞发现了自己的北极星,那就是让机器熟悉视觉世界,让计算机能看见这个世界。


要让机器像人类一样看世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机器看来,像素只不过是一长串整数字。如果算法想要像人类一样,根据有意义的概念,比如人物、地点,来理解图像,就必须找出以某种方式对应的数字模式。然而,定义这种数字模式的难度很大。而且,人类在看到之后,会下意识地解读看到的事物,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视觉理解既涉及感官层面,又涉及智力层面,视觉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技能。


2.     深耕数据:为机器学习建立图像集


人类的视知觉依赖于分类。如果要让计算机能像人类一样看见世界,就需要一个涵盖很多种分类的训练图集,让计算机通过一张张图片,建立对图像的认知。2004年,李飞飞在加州理工完成了Caltech 101项目,它涵盖101个类别,有超过9000个图像,是有史以来为机器学习配置的最大规模的图像集合。


Caltech 101项目只是一个起点。李飞飞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3万!这就是ImageNet,图片网络项目。由于工程过于庞大,遭到了很多同行的反对。通过一种名叫“土耳其机器人”的众包服务,李飞飞的实验室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团队支持。最后不到一年时间,ImageNet就完成了对2.2万个类别、1500万张图片的标注。2009年,ImageNet的初始版本正式发布。


为了把ImageNet推向世界,2010年,李飞飞团队举办了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赛。在第三届挑战赛上,获胜的团队AlexNet识别准确率高达85%,比上一年的冠军高出10个百分点,创造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世界纪录。这个团队使用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已经被冷落了20多年,终于在ImageNet的帮助下焕发生机。


三、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


二十多年来,李飞飞的母亲一直在和病痛抗争,经常出入医院。多年陪护母亲的经历,让李飞飞产生了把人工智能和病人的护理结合起来的想法。李飞飞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教授——阿尼·米尔斯坦博士合作,启动了“环境智能”项目。他们计划将技术引入医疗场景,默默观察病人,在觉察到危险时发出警报。在这个跨界合作的项目中,李飞飞的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阿尼的团队由医生和医学专家构成,用他们的经验确保技术的正确性,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技术不仅有效,而且尊重使用者、体现人道主义精神。最终,这个项目在保护病人隐私的前提下,从多个维度上提升了医疗效率。


然而,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5年,雅虎图片托管服务Flickr在描述一位56岁黑人男子的肖像时,自动生成了“猿”这个标签。这类技术错误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包括ImageNet在内的数据集缺乏多样性。当互联网呈现的是以白人、西方人和男性为主的日常生活画面时,我们的技术很难理解其他人群,算法无意中带有偏见。于是,李飞飞和她的博士生奥尔加·卢萨科夫斯基一起,推动了AI4ALL项目,旨在帮助女性、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学生等群体学习人工智能课程,更多地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李飞飞曾说:“科技应该造福人类,而不是伤害人类,所以使用科技时应该向全人类负责,而不仅仅是为发现者造福。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人性,这是李飞飞一直强调并践行的理念。


书名:《我看见的世界》

作者:[美]李飞飞

撰稿人:蔡雩奇

编辑:阿柑 佳音

主播:路琨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劝劝 曾馨仪

总编辑:马晓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今日无事_喜马听书

    不要羡慕李菲菲,这是有前提的,经济上是中产家庭,父母是知识分子,普通家庭的家长为了生存已经花光力气了,很少家长还能有这么开明,眼光长远。发现小孩特质的。听听就行了。

  • 落花雨LHY

    这本书有掺杂美化美国制度,丑化中国制度的沙子

    薛卫东x 回复 @落花雨LHY: 全文都没有评价中国和美国制度的内容,你这么敏感的原因是什么?

  • jinjiantie

    在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我们应该始终考虑人类的利益和福祉,避免滥用科技、伤害人类。同时,强调科技从根本上是为了服务人类,应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幸福。

  • 听友229942112

    犯不着羡慕李菲菲,其实在美国能够脱颖而出,是极个别,原因也很复杂,如果不攻击和背弃自己的国家,美国知名的科研机构是不可能用你的。我没有指责李菲菲的意思,那是她的自由,但是难说她一定会怎样。前段美国拍的关于原子弹的诞生的片子,实际历史记载解决最根本症结问题的,是一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但是片子里丝毫未提一句。这就是真正的现状,别老听美西方控制的叙事方式。

  • 1803850came

    这本书分类有问题,不是科技、人工智能,应该是自传、意识形态。

  • 夕死可也

    如果小孩子马上要出生了,父亲还在外面好奇去看鸟,然后说是对自然好奇。让我想起了洛克菲勒对他老爸分评价是对传统的挑战者,当然他邻居都知道那是人渣

  • 菜谱好像中奖了

    非管教非打压式教育的高知识中产家庭,光这一点就已经打败98%的国人家庭了。 不扫兴的,不好面子在意他人成见的家长真的很难得。你有试错的成本与底气。只能羡慕了,开局抽到了SSR父母

  • JSwK

    不可复制的,人家是天才

  • 日拱一卒时进一步

    感觉这个作者接触面太狭窄了。有点以点概面的感觉。

  • 更宝娘

    和智商有关,农村孩子一飞冲天的也有,最根本就是智商,外加有人指导的话就会鹏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