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文化博物馆:《宣南往士》不断加入新角色、新艺术形式

宣南文化博物馆:《宣南往士》不断加入新角色、新艺术形式

00:00
06:26

宣南文化被誉为北京文化源头、缩影与精华,宣南文化博物馆便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椿寺内。作为皇家敕建庙宇,长椿寺曾盛极一时,明末清初有“京师首刹”之称,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自2019年起,西城区对长椿寺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文物修缮工作,同步对博物馆原有展陈内容进行改造提升。2023年5月18日,在“世界博物馆日”当天,经过三年多的文物修缮和展陈提升,宣南文化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与其同时亮相的还有全国首部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新京报专访宣南文化博物馆馆长张丽娜,聊《宣南往士》的诞生幕后。

建筑本身也在讲述故事

宣南文化博物馆主展览《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以“文以载道、家国情怀”为核心,分为“此地为宣南”“士聚宣南”“斯文在兹”“先忧天下”“宣南新声”五个部分,围绕“宣南士乡”的城市空间、士人群体的生活空间、学术活动、精神追求等依次展开。馆长张丽娜介绍,此次在展陈提升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了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在设计形式上,以“沉浸式”博物馆体验为导向,将观众的感受作为展览形式呈现的基本出发点,突出文化的在地性。

张丽娜认为,宣南推出活化的展陈形式《宣南往士》,首要目的是让观众更好地解读展览内容。张丽娜进一步解释说,当展陈进行提升之后,如今的展览内容相比过去内容更为丰富,同时也实现了文物古建保护、展陈艺术效果与人性化观展体验的统一。“通过沉浸式导览剧这种形式,无形中将这一门槛降低了很多,当游客走进博物馆,便通过这种形式沉浸了解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士人精神,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内涵。”

长椿寺作为一座文物建筑,更是一个特别适合进行沉浸式演出的历史场景。宣南文化博物馆也正是充分地利用了长椿寺建筑本身的特色,先将古建之美呈现给观众,再让古建的美和博物馆现代化的展陈手段进行一种融合。“展厅中,以往封闭的吊顶全部打开,古建的结构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可以感受到室外的自然光线洒进来。同时也融入了很多多媒体互动的元素设置,为的是让观众更沉浸式地进入展陈当中,增加参与感和互动性。”

张丽娜说,博物馆展陈最大的特色,就是把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展示方式和长椿寺古建的美相结合,建筑本身作为展陈的一部分,古建的窗、门,古建的结构和现代化展示手段一起构成了宣南士乡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所复原的也正是展览中有关宣南历史中的文化故事,演员将这些展陈中人物,通过角色演绎带到现实中来,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的错觉。”

新增京剧、说唱等艺术形式

《宣南往士》主创团队是一批对博物馆和戏剧创作有热情、有情怀的年轻人,在一年来的演出中,主创团队不断深挖宣南文化内涵的同时,还为丰富剧本创作,增加了相声、京剧、说唱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

张丽娜回忆,在剧本前期创作时,博物馆与主创团队首先考虑的便是从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入手进行创作,即使有一些相对冷门的人物角色,也会通过演员的逐步引导,让观众在看完剧之后,对宣南士乡文化首先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当他们再度进入主题展览参观时,那些曾经不熟悉的人物或事件,会促使观众更为主动去了解背后故事,甚至将这些人物和故事带出博物馆进行更深层的研究,或许这也正是博物馆自身所应发挥出的价值与意义。

自今年年初以来,《宣南往士》已成功上演了28场,接待观众9368人次。剧中除了两位主人公“石额公”与“弘生”外,从去年最开始的二十多个角色,如今根据剧情需要,以及对展陈内容的不断深度发掘已经发展到三十多个角色,而在近期的小封箱演出中,更是增加到了四十位演员参演,演出时长近两小时。演员团队背后有着一支非常有力量的组织——文保剧社,为增加更多沉浸式互动体验,主创团队邀请不同领域的成员加入演出之中,既有普通观众、戏剧爱好者、文博爱好者,也有专业的京剧、相声演员。例如,“索老板”一角便是由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索明芳担当,她在展现诗会雅集的场景中演唱京剧,不仅丰富剧目的表演内容,更是为《宣南往士》增添了新的亮点。“让观众来到博物馆,在每一次刷剧的过程中,都能解锁到新人物,不断地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张丽娜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