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丨《技术之外》:揭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既不人工也不智能

科学丨《技术之外》:揭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既不人工也不智能

00:00
27:45

揭示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既不人工也不智能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人工智能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科学,抛开纯粹的技术领域概念,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在虚拟的数字环境中运行和处理信息,而是与物理世界有着直接的交互和认知联系,是由自然资源、燃料、人力、基础设施、物流、历史和分类构成的。如果没有经过基于大型数据库的计算密集型训练,AI系统就不是自主的、理性的,也无法识别任何东西。而这种训练,取决于人类的预定义规则和奖励条件。因此,我们需要在更广泛的物质、社会、政治背景下,来探讨人工智能是如何构建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完善的基础硬件设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其中,强大的计算能力是关键,高性能的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以及专用的AI芯片等硬件,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计算任务。而高端AI芯片的制造,离不开地球上有限的稀土矿产资源。比如钽、钨、钴、镝、钕等,这些稀土元素在提高芯片性能、降低能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训练数据是构建当代人工智能系统的基础。数据是新的石油资源的观念在21世纪开始流行,人工智能行业大量收集数据用于建立AI模型的训练数据集,不仅局限于所有可公开访问的数字材料,很多公司甚至不惜侵犯个人隐私。


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的训练还依赖于大量被人工标注的分类数据集,用于训练模型、提高准确性、解决歧义和建立基准。


再次,人工智能是在软件算法的基础上驱动硬件的,而电能则是这些系统的命脉。人工智能的运行离不开软件算法和硬件的协同工作,软件算法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它决定了人工智能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如何进行学习和做出决策。而电能是驱动整个系统运行的动力源泉,没有稳定的电能供应,硬件设备将无法工作,软件算法也就无法得以执行。


人工智能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极度需要能源,而生产更快、更高效模型的竞争推动了算法的野心,拓宽了AI的碳足迹。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曾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明确表示,“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


最后,人工智能还需要实际的应用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大众,转化为切实的价值,回报投资者,投资者才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发展人工智能。


在作者看来,人工智能并不是一种客观中立的技术,相反,人工智能是一种提取技术:从地球提取矿物、从流水线上的工人提取劳动力、从人类社会每个动作和表达中提取海量数据,从而对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冲击,并且加剧了人类社会业已存在的各种结构性不平等。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既不人工,也不智能。


人工智能系统的扩张似乎看起来不可避免,但如何可持续的发展人工智能是有争议的。作者在书中指出,发展AI面临四个核心挑战:不清洁、不智能、制造偏见、加剧权利不平等。


人工智能是不清洁的,它的基础设施高度依赖于日趋枯竭的资源,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加剧了矿产资源的紧张。很多矿产资源的争夺,是发生在全球各地动乱的根本原因。稀土矿物的开采常常会导致地貌破坏、河流酸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人工智能系统依赖矿产资源制造算力,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电力驱动硬件进行复杂的计算。人工智能产业消耗大量的传统天然气煤炭的发电,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宣称自己是碳中和科技巨头,比如苹果和谷歌,其实是通过购买信用积分来抵消碳排放的,相当于购买了赎罪券。对于环境损耗,科技行业从未完全承认或给予任何考虑,不清洁的人工智能,从公共资源中提取价值,却不为产出的真实成本买单。


那么这些付出值得吗?人工智能真的智能吗?


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个常被忽视的重大事实是,其需要数量巨大的低薪工人帮助开发、维护和测试AI系统。长期被广泛吹嘘的机器学习,并由此实现的AI效能,是基于大量通过人类员工、消费者、志愿者所进行的对人类用户行为、情感、身份,以及相关图片、视频信息的标记。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训练和运行,还必须依赖人类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数据,AI并无法处理未被充分训练的任务。不少科技公司甚至在使用人类员工来假装为人工智能系统,或者部分采用人工介入。


人工智能可能会制造偏见。


数据偏差可能会导致人工智能产生偏见。如果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本身存在某种不平衡或偏向,AI学习到的模型就可能包含这些偏差。算法本身的设计也可能引入偏见,某些算法可能对特定类型的数据或特征更敏感,从而在处理数据时产生不公平的结果。


人工智能会加剧权利的不平等。


AI观察社会的方式结合了抽象与提炼的方法,将制造它们的物质条件抽象化,同时从那些最无力抵抗的人那里提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劳动力代表了另一种形式的提取。劳动力在全球很多地区依旧稀缺,人工智能的作用更准确来说是成为了更高效的监工,监视员工行动、行为,包括追踪其社交媒体记录、电子邮件记录,评估其工作成长效能,以实现最大化的压榨。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所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许多更基本的监控和跟踪系统正在扩展新的预测能力,成为更具侵入性的员工管理、资源控制及价值萃取机制,进一步加剧了权利的不对称。


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成为塑造现代世界的关键力量,只有将人工智能与更广泛的结构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从全局的视角,通过不断对人工智能进行追问和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够逐步走向更高度的人类文明。


书名:《技术之外》

作者:[] 凯特·克劳福德

撰稿人:崔芹

编辑:阿柑 佳音

主播:路琨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劝劝 曾馨仪

总编辑:马晓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njiantie

    人工智能,确实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追问和批判性思考,这样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度发展。

  • 超爱读书的喵

    现在的人有多少还有多少常识?

  • 雅士_we

    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

  • 加效的蘑菇君

    不服你掰我卡啊

  • 超爱读书的喵

    AI的本事不知道有多少,人类的毛病倒已经有不少了

  • 仙灵灵灵要不试试

    如果更高级科技发展需要目前AI系统中的稀有矿物质,当前的智能系统是会建议人类向外空扩展呢还是摧毁当前智能系统满足科技发展呢

  • 硬派老生_龙哥

    👍

  • 1x247957m1735

    ok

  • 梅西_Fi

  • 偶忄儒曰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人工智能,我们应该多一点谨慎与保留,这样才能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