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运动性猝死,运动时心率别超过最大“警戒线”

重视运动性猝死,运动时心率别超过最大“警戒线”

00:00
06:07

6月30日晚,年仅17岁的中国国家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印尼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时突然晕倒,经赛事组委会医疗部门和当地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6月30日23点20分去世。该事件的发生令人痛惜,也引发了人们对运动性猝死的关注。

“除了关注运动对健康的积极影响,也应该重视运动性猝死。”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汪芳介绍,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结束后,短时间内出现的严重“非创伤性”症状并最终导致死亡。

运动只是诱因,而非原因

此前曾有学者分析了广东地区2007-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研究发现,77%的人在死亡前几乎没有先兆症状,其余案例记录的先兆症状包括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大声喘息或发出奇怪声音等。发生最集中的前三位运动项目为篮球、跑步和羽毛球。

很多人可能会将运动性猝死归咎为运动本身,其实这不科学。汪芳认为,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人,在运动中都出现了严重的心脑血管急症。“这些急症是由运动引发的,但不是运动导致的,人们可以把这些内在、外在的隐患看作‘炸药’,而运动就是那根‘导火索’。”

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唐礼江表示,运动之所以诱发意外,与这几个原因有关。诸如:爱运动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常疏于体检,导致潜在疾病没被早发现、早诊治;绝大多数人参与运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后,如果劳累时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诱发意外;长期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熬夜、压力大等;运动者平时没有规律运动,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等。

运动心率长时间超负荷或引发心血管异常

“‘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炎、冠心病、特发性心肌肥厚、瓣膜性心脏病等都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汪芳指出,此类人平时运动强度低,一般不会表现出异常,但高强度运动时,就有可能将其激发出来。此外,暴饮暴食、高温、缺水、精神状态差等外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猝死的风险。

普通健康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为了规避超负荷运动风险,运动时不应超过最大心率的“警戒线”。

汪芳表示,一般成年人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时长时间心率超过最大心率,就可能发生心血管异常,且运动应以整体感觉舒适为宜,运动前要热身,然后循序渐进提高强度。

“运动过程中,心率随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到最大心率的70%-80%,相当于中等强度运动。若运动强度进一步增强,超过最大心率80%甚至更高,就要引起注意了,这种状态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以免发生心血管异常,诱发运动性猝死。”汪芳提醒,运动结束后也不要立即停止运动,可慢走10分钟进行恢复。

运动时建议佩戴监测工具

“如果自身明确存在心血管基础性疾病,务必在运动前进行筛查和评估,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心慌、心律不齐甚至发生过晕厥情况,需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汪芳建议,运动时尽量佩戴运动手环等监测工具,及时掌握运动中的心率等情况,运动中应适当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强度较大的情况需补充电解质,运动后避免立即洗澡或进入温度差异较大的房间。

汪芳表示,当人们的运动强度增大后出现各种不适,如头晕、恶心、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或许这就是身体发出的警告。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比赛多激烈,也要停下来好好休息,必要时尽快到医院检查诊治。

一旦猝死发生,最重要的是及时在现场进行符合标准的心肺复苏。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佐岩表示,如果患者在公共场合发生该状况,应寻找周边的AED,不管有没有经过培训,都可以按照AED上的操作手册立刻给予除颤,如果能在1-3分钟内完成除颤,能最大限度提高病人生存率。如果周围没有AED,则可以直接进行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即在人的胸骨中下部进行垂直按压,每次下压大于5cm,以100次/分钟的速度进行按压,同时请周围的人呼叫120。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