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贡品到今日非遗 乐至藕粉的变与不变|文化资阳⑤

从昔日贡品到今日非遗 乐至藕粉的变与不变|文化资阳⑤

00:00
05:12

如果烧烤是四川资阳乐至县夜宵的首选,那一碗软糯的藕粉则是当地另一项独特风味。

据史料记载,从北宋起,乐至就已开始制作藕粉,并提炼出了洗、磨、滤、晒,层层精致的工序,所出藕粉声名远播,后成为贡品。如今,乐至“仙荷”藕粉制作技艺,已被评为第四批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前往乐至县,探寻藕粉在当地的变与不变。

昔日贡品 相传与北宋名相寇准有关联

乐至县位于川中丘陵腹地,地处沱江与涪江分水岭上,夏季雨量占全年的半数,易冬干、春旱,自古就有“下雨两边流,无雨吃水愁”的说法。为了抵御干旱,当地在境内多处修塘筑堰,有大小水利设施数千处。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武德三年,于镇置乐至县,因乐至池为名。

据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宋朝名相寇准在乐至当县令的时候,带领当地的官民,用乐至池种莲藕,种出的莲藕取意为“天赐良池、祥瑞之莲”,后来,民间就逐渐把这个池改为现在的天池。

而随着天池的河道开发以及乐至境内水利设施的增多,人们在抗旱的同时也为莲藕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原产于天池的莲藕已扩散到当地所有乡镇,而所制成的藕粉也成为乐至的特色产品。

据史料记载,从北宋起,乐至就已开始制作藕粉。在这其中,利用当地天池七芯莲藕制作的藕粉质地肥厚、细嫩清香。从那时起,天池藕粉便成了皇家钦点贡品。也就是从那时起,藕粉制作的洗、磨、滤、晒等主要工序已基本固定。

改革开放以后,乐至藕粉几经起落,曾经红极一时、被冠以四川名牌产品的乐至天池藕粉,在时代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淡出市场。而另一采用传统制作技艺的仙荷藕粉,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

传承发展 品质不变仅改进部分工艺

仙荷藕粉目前由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品管部经理、藕粉生产负责人刘竞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依然沿用古法制作藕粉,仅在磨浆和烘烤上进行了工艺改进。

据悉,传统藕粉制作主要分为磨藕、滤粉、吊浆、切片、晾晒五步骤。首先,在选藕上有诸多讲究,选用立冬过后皮色起锈、水分少、淀粉高、鲜食无味的老藕,其中红花藕、罗汉藕为佳。随后,把藕在磨缸壁上摩擦,破坏藕的组织结构,使微小的淀粉颗粒能够顺利地从藕中解体分离出来;然后用粉帕过滤,渣子可作饲料,浆液沉淀后将黄水沥出,加入清水反复沉淀沥水,将沉淀的藕粉用粉帕包住悬吊至不滴水时,用菜刀将藕粉切成薄片并进行晾晒,水分晒干后藕粉自然龟裂成约0.2-0.4厘米大小的不规则碎片,最后装缸保存备用。

“磨浆改进是运用了薯类分离机。”刘竞提到,通过机器省去了人工磨浆这个步骤,可以直接实现渣、液分离,效率大大提升,“人工一天最多处理几百斤,机器可以几吨。”

另一项工艺改进,则是将晾晒改为烘烤。刘竞指出,晾晒全靠太阳,春季大约20个小时,夏季则需16个小时。现在使用烘箱,5-6个小时就能完成,水分控制在8%以下。“传统晾晒容易滋生细菌,水分控制也不稳定,藕粉品质就会参差不齐。”

目前,乐至仙荷藕粉制作技艺,已被评为资阳市级非遗项目。而烘干成粉后的乐至藕粉经过沸水冲调后呈半透明胶糊体,晶莹剔透、白里透红、芳香甜醇,具有化食生津、清心明目、补髓养血、镇静解烦之功效,成为不少旅客到乐至必打卡的产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