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首次举行全链条防汛演练

门头沟首次举行全链条防汛演练

00:00
08:36

一场全链条的防汛演练是怎样的?从防汛筹备到气象预警,从汛情监控到抢险救灾,从人员到物资,从部门到村庄……

6月27日上午,门头沟区妙峰山镇龙王庙河滩上,一场“全链条、全要素”的防汛综合应急演练在这里进行,这是门头沟区首次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实战化防汛综合应急演练,演练中,不仅动员了政府到村庄等各个领域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外骨骼搬运设备、载重无人机、便携式卫星背包站等先进设备。

全链条式的防汛演练

一场全链条式的防汛演练,并不是从汛期到来开始,而是从最初的防汛准备、气象预警开始。

演练现场,首先以视频形式展示了防汛指挥部及各个职能机构,在汛期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如应急局为防汛准备了各种应急设施、物资等,气象局实施监测气象变化,并在汛情可能出现之前发出预警。

预警之后,防汛指挥部组织各职能机构进行会商研判,同时开始指挥调度,实施人员转移、应急处置、保障行动等。

在此次防汛演练中,应用场景为2023年发生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线上与线下交互,覆盖整个防汛和抢险救灾全过程。

“全链条,即包括预报、预警、响应、抢险、救援,”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覆盖,则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力量体系、物资通讯医疗保障体系等。整个演练用全方位、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化指挥、多部门协同、快速高效处置、多任务并行等手段,开展应急演练,目的是通过实战演练达到发现问题不足,补强短板弱项,提升极端暴雨灾害应对能力的目的。”

在现场,还进行抢险救灾的实战演练,从堵口作业到汛情侦查,从内涝排水到物资运送,从救援被困人员到应急通讯保障。

最先进行演练的,是进行堵口作业的民兵队伍,众人分工作业,装袋组手持编织袋,就地取材,用铁锹将堆放的沙石填充至编织袋中,运送组采用接力模式,快速将沙袋传递至决口部位,码放组将沙袋进行砖墙型码放,快速完成决口封堵任务。

一位民兵介绍,他们大多来自各个村庄,本身就在防汛的第一线,能够最早到达汛情现场,而这样的演练和培训,可以让他们在最初的汛情应对中,有更好的组织性,更高的效率。

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

演练现场,展示了多种新装备和新技术,如内涝排水所用的组合式排水车、应急无人机、应急通讯设备等。

演练现场,靠近永定河道的地方,多辆排水设备在河边一字排开,其中体型最大的抢险排水车,具备应急供电、应急排水、应急照明三重功能,抽排水能力为4000立方米每小时,同时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现场演示了4管联排模式,机器启动时,四根管道中瞬间喷涌出巨大的水流。

在应急无人机演练中,展示了多种功能的无人机,如侦查巡护无人机,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具备智能避障、多种负载,多场景应用等功能。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无人机最大飞行距离为20公里,最长飞行时间可达55分钟,抗风能力达到7级,飞行海拔高度可达7000米,在-20℃至50℃的环境温度中都能正常工作。而3D建模无人机,可以采集现场图像和三维点云数据,使用建模软件,迅速合成二维或三维模型画面,为后方防汛决策和指挥、汛情监测等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还有空中照明无人机,连接地面供电线路后,可以实现长时间飞行,载重无人机,则可以全天候、跨海拔作业,在恶劣环境中实现救灾物资的远程运输。

外骨骼负重设备则可以帮助救援人员,负荷更多载重,帮助救援人员运送物资等。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在辅助人员的帮助下,几秒钟时间,救援人员就穿好了外骨骼设备,并将运送的物资安置到背后的载重设备上,据介绍,该装备自重仅仅4公斤,最大负载能力却能达到70公斤,它能将七成的重量引到地面,穿戴人员只需要承担三成的重量。据悉,门头沟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首次引入了80套有源负重助行外骨骼,这些外骨骼可以有效降低救援人员长时间作业的疲劳感,提升救援效率。

覆盖全区的演练筹备

经历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居住在门头沟的人们,对气候的变化尤其敏感,事实上,在此次“全链条、全覆盖”防汛演练之前,门头沟区各个机构、镇街、村庄的防汛工作和演练,就已经开始了。

比如准备更多的物资。门头沟区水务局数据显示,仅在龙世源和三家店两个区级防汛物资储备库,就有9大类4.3万件防汛物资。在城区,新设置挡水板、打捞杆、膨胀沙袋等实用物资3万余件,提升城市内涝应对能力。

相关的防汛演练也在不断进行,5月13日起,门头沟区组织了连续5天的综合防汛实战演练,包括自行走凸轮排水泵排水、打捞河道行洪阻碍物、防汛沙袋应急挡水和提放平板闸等科目。而在山区各个村庄,也各自举行了多次应对不同情况的演练。

同在妙峰山下的水峪嘴村,在2023年的洪水中受灾严重,村支书告诉记者,今年上汛前,村里就做了预案,特别筹备了四个应急小组,各自分工,随时关注汛情信息。在村里的应急安置点,准备了应急食物、饮水、药品、发电机等。还有铲车,在今年,也成为了各村都要准备的防汛设备。紧急安置点,是洪水中保障山区居民生命安全最重要的设施之一。门头沟区应急部门数据显示,在东西100多公里长的山区,有118个村级避难所,此外还有区级、镇街级避难所共52处,均配备了应急的通讯、供水、供电、照明、卫生盥洗、避难场所标志等设备设施。

洪水之后,门头沟区还建立了众多平急两用设施,这些设施平时各有共用,汛情出现后,则可以作为应急设施,保障山区居民安全。水峪嘴村也有一座平急两用设施,是一座村庄艺术馆,面积大约有2000多平方米,汛期之前,这里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准备了物资,一旦汛情发生,可以安置大量人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