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成都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近2.12万吨,可以装满700多辆载重30吨的大卡车,相当于超过300节货运列车才能装下。其中,武侯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近1200吨。”这是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垃圾压缩站项目负责人贺勇初步统计的情况。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一个日处理能力2000吨的垃圾处理中心?6月26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只见地面上有办公楼、草坪,以及一个供市民休闲健身的公园,园区内还有羽毛球场、足球场,以及健身步道等设施。但完全看不出地下竟“暗藏玄机”,藏着一个18米深的“超级工厂”。
这个“超级工厂”便是垃圾压缩转运中心。据悉,该中心采用全国首创全地埋建筑形式,将公园形态与公服设施有机融合,即地上建公园、地下建垃圾压缩转运中心。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
藏在地下18米深的“超级工厂”
全国首创全地埋建筑形式
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的“前身”是南桥垃圾压缩中转站。该站建设初期的日处理垃圾量设计能力仅有800吨,但伴随着武侯区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中转站实际日处理垃圾量已达1200吨,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同时,中转站产生的污染、异味、噪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周边群众。
“垃圾转运、压缩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臭味。”武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科负责人雷磊介绍,经团队综合考量,将目光转向“地下”,问题便迎刃而解,“从垃圾进站,到倾倒垃圾,再到垃圾变为‘压缩饼干’被运走,所有流程都在地下完成。”
卸料区域自动喷洒的除臭喷雾
在地下建一座垃圾压缩转运中心难点在哪?雷磊认为是承重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设计团队经过反复测试、验证,最终采用了建桥梁的方式在地下建了一座地埋垃圾站,“考虑到桥梁的跨度大且承重立柱所在的位置不会影响垃圾运输车辆掉头、拐弯等操作,这既解决了承重问题,又兼顾了实用性。”
“垃圾压缩转运中心从2023年2月投用至今,共进行垃圾压缩转运处理53万吨。”雷磊表示,这个压缩转运中心不仅提升了成都市垃圾中转处置能力,而且花园式、开放式的设计能极好地改善区域环境条件,改变人们对传统垃圾站的认知,“拓展地下空间,用科技赋能城市垃圾综合治理,为城市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地面的休闲公园
垃圾入地“一站式”处理
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藏在地下18米深的全地埋式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内都有什么?把视线转移到中心的展示厅内,治理中心讲解员孙若冰通过立体沙盘向记者全景式展现项目运行的奥秘:“地下负一层为卸料大厅,共有5个卸料位、10个处置岗、1个破碎设备位,可满足10辆车卸料。压缩转运大厅位于地下负二层,共有压缩设备4套、大件破碎设备1套、现有转运车30辆、集装箱56个、洗箱位3个。”
卸料区域
“中心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水平直压式工艺,打造4个处置平台、8个处理泊位,形成了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2000吨、日处理污水350吨的垃圾压缩处理能力,处理能力是原站的2.5倍。”贺勇介绍,这是国内单体处理规模最大的地埋式生活垃圾压缩转运项目,指着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他接着说,“这里相当于这个超级工厂的‘大脑’,可以通过屏幕了解生活垃圾进出站的实时监控、全流程的装卸、转运、消杀以及污水除臭排放等全过程。”
中央控制室
垃圾“入地”后会进行哪些无害化处理,臭气和污水都怎么解决?贺勇介绍,垃圾收集车进站后在地下将垃圾倒在压箱内,经专业设备压缩滤液,同时进行污水、除臭处理,污水经反硝化、膜过滤后排入地下污水管网,臭气经酸洗、碱洗等成套设备处理达标后排放,垃圾压缩成块后由配套转运车辆封闭运送至填埋场或发电厂。整个过程采用全数字化网络监控和可视监控,全部在地下操作,噪音、异味均被处理,站内外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厨余垃圾分选区域
据介绍,武侯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座设计日处理垃圾量2000吨的全地埋式垃圾压缩中转站、设计日处理污水量350吨的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和数字化城管、数字化环卫作业、数字化综合调度等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包含了智慧管理、污水处理、臭气处理、大件垃圾处理、垃圾压缩五大功能系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