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9_三巨头

宋武帝刘裕9_三巨头

00:00
07:09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刘裕,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常常是以刘裕的角度展开的,然后就给我们带来一个错觉,似乎在解决掉桓玄之后,东晋朝廷就是以刘裕为核心了,其实不然哈,在平定荆州之后,东晋皇帝司马德文还朝,大封功臣的时候,实际上是刘裕、何无忌、刘毅三人三足鼎立的局面,刘裕担任徐州刺史、何无忌担任江州刺史、刘毅担任豫州刺史,刘裕的弟弟刘道规担任荆州刺史,在实际上要听名义江州刺史何无忌,都城建康所在的扬州刺史则仍然由朝廷的原来王谧担任,王谧此人碌碌无为,还曾经投靠过桓玄,由他担任扬州刺史和录尚书事,引起很多人的不满,王谧自己也敢到不安,多次向刘裕请辞,刘裕念在昔日的恩情,执意让他继续留任,当然刘裕也有自己的盘算,如今京口起义的功臣各自有了各自的地盘,朝廷中枢还是要掌握在旧门阀士族手中,这样恰好能达到微妙的平衡,况且王谧和我刘裕的关系要好,我刘裕现在的声望不足以把持朝廷权柄,那么暂时交给我的老熟人,然后再慢慢过渡。

好在这个过度的时期也不算长,三年之后,王谧去世,扬州刺史和录尚书事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按照之前的计划,应当由刘裕接任,然而此时有不服气的人站出来了了,是谁呀,就是刘毅,刘毅也是京口起义的元老,还是现在朝廷的三巨头之一,不同于何无忌,刘毅和刘裕过去并没有什么交情,而且刘毅此人心高气傲,也从来没有服气过刘裕,他必须不能甘心让刘裕担任扬州刺史和录尚书事,于是他提出两个替代方案,一、让士族文人谢混担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二、谢混不行的话,就把扬州刺史和录尚书事两只职务拆开,刘裕可以在京口兼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则让同样是京口起义元老的孟昶担任。我们来分析一下刘毅的方案,先来说谢混,谢混出自陈郡谢氏,他的祖父是谢安,父亲是谢琰,那可是根正苗红的旧贵族,用现在时髦的话,叫old money,在朝堂上很有影响力,但谢混和刘裕的关系不太好,和刘毅的更亲近些,这样安排,表面上看,仍然让士族执掌中枢,实际上是给刘毅自己铺路。再说方案二,孟昶虽然也是京口起义的元老,但孟昶在起事前是青州主簿,和刘毅一起都是青州帮,或者叫广陵帮,这么说的话,刘裕何无忌他们是徐州帮,或者叫京口帮,孟昶当然是站在刘毅那一边的,所以刘毅的这两个方案用刘穆之的话来说就是包藏祸心,我们前边说过,刘穆之是刘裕的心腹和谋士,刘穆之也是京口起义中少有的读书人,他坚决建议刘裕绝对不能将扬州刺史和尚书省拱手相让,刘裕深以为然,但又不知道如何回复刘毅,刘穆之就说您可以回信说事关重大,需要各位赶赴京城,面对面商议,然后您立刻赶赴京城,直接向皇帝请旨,您一旦到了建康,那帮朝中的官员就没有反对您的勇气了,果然,刘毅受到书信,连去京城的勇气都没有,他也怕自己一去了建康,就会被刘裕给扣留下来,于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裕成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还兼任了徐州刺史。

刘毅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用从刘裕的老战友刘敬宣身上下手了,刘敬宣是刘牢之的儿子,原北府军的接班人,曾经是刘毅的上司,那时候刘敬宣就瞧不上刘毅,二人关系不怎么好,刘毅还是个小心眼,早就忌恨上。后来刘牢之自杀,刘敬宣北逃到了南燕,并没有参加京口起义,等到桓玄被杀之后,刘敬宣回到京口,投靠刘裕,刘裕本打算让刘敬宣担任江州刺史,刘毅一听就不同意,刘毅说刘敬宣是叛徒刘牢之的儿子,我们在京口起事的时候,他没有参与,在消灭桓玄的战事上,未立寸功,让他当个郡太守就不够格,更别说郡太守了。刘敬宣听说之后,赶忙找刘裕要辞去官职,刘裕也明白刘毅的心思,就想着法给刘敬宣立一些军功,恰逢此时西蜀叛乱,谯纵自立为王,杀掉原益州刺史毛璩全家,毛璩的侄子毛修之前来投奔朝廷,请求朝廷出兵平定西蜀,于是刘裕安排刘敬宣西征,调拨了五千士兵,谯纵听说朝廷派兵来了,急忙向后秦求援,后秦国主姚兴派出两万援军,两军在成都附近对峙了两个多月,刘敬宣粮食耗尽,军中还发生了瘟疫,只能退兵。因为这次失利,刘敬宣被免去官职,刘裕举荐不当,勋位也从二品车骑将军降为三品中军将军。刘毅还想火上浇油,制刘敬宣于死地,还是何无忌居中调停,说大家过去都在刘牢之将军手下做事,不让因为个人恩怨,伤了兄弟们的情谊,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他和刘敬宣沾着亲戚呢,刘毅一看都大家帮着刘敬宣说话,也就不好再继续了,但他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每次见了刘裕,都要嘲讽几句。刘毅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刘裕也明白自己眼下必须要拿出点功劳,否则就镇不住这帮兄弟了,这时候位于山东的南燕国,给了刘裕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怎么回事呢,我们下回继续,觉得还不错的听友,麻烦您点赞收藏订阅,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继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