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年来,预约制已成为国内景区和文化场馆的标配。先预约购票、再参观游览,是景区精细化运营的表现。然而,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不少热门景区经常出现连续多天一票难求的景象,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城市的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大多数游客认为,取消预约,不仅简化了参观流程,还提高了旅游便利性。但也有游客表示,政策应该考虑景区的接待能力,建议在人流量大的景区保留预约制度,以保证旅游体验。
景区的治理管理模式,其实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两个大的逻辑主线,也即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具体到“预约制”,类似的机制其实早已有之,其最初乃是为了解决某些热门景区游客数量过多,导致现场拥挤、旅游体验不佳的问题。而后在特定时期,“景区实名预约”大范围推广乃至成为标配,则是基于限制人群集聚减少公共卫生风险的考量。应该说,置于当时的语境下,这一做法是必要、必须的。但时移世易,当下景区继续无差别地延续“实名预约”,已然不合时宜。
从以往一段时间的“非预约,不旅游”,切换到常态化的“有必要,才预约”,早该如此。相较于其他形式临时限制举措的动态调整,景区取消实名预约,无疑属于姗姗来迟了。这种“慢半拍”,合乎此间条块化与高依从性的治理文化。若无归口管理部门的自上而下的“松口”,基层场景的业务单位,很少会主动先行先试撬开口子的。最近,多地文化和旅游局取消了“预约要求”,各个景区于是乎迅速响应。
是不是要采取“预约制”,其实还是应该回归到“总量管控”的基本逻辑,某个景区只要没有超过最大承载量的风险,就完全不必要实施“实名预约”。事实上,很多景区通过线上售票数量等数据,其实也是能够精准确定游客数量的。一旦“过载”,就停止售票,这在相当程度上实则也能起到“预约制”的作用。提前购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预约游览。在此基础上,再额外保留一道专门的“实名预约”程序,毫无必要。
当然,需要考虑的变量是“现场购票”。之于此,采取“预留票”“弹性余量控制”等办法,大致也是能妥善安置的。需要说明的是,其实绝大多数景区,除了在节假日等少数时段,都不存在“游客超过景区最大接待能力”的烦恼。既然如此,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取消预约制,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同时也给那些说走就走、邂逅偶遇的旅程以一个机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