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产业“领跑全球”,应注意的3大隐性问题!

中国战略产业“领跑全球”,应注意的3大隐性问题!

00:00
12:02

2023年12月13日,美国最权威科技创新智库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发布《2023年汉密尔顿指数:中国战略产业正领跑全球1》报告。

其汉密尔顿指数以计算机和电子产品、机动车、化工品、基本金属、金属制品、机器设备、电气设备、制药、IT和信息技术、其他交通运输设备等10个战略产业发展的市场份额,以及发展势头来评估全球40个地区的综合排名情况。

研究中心分析该报告,认为我国汉密尔顿指数综合排名分值自2008年以来逐年下降趋势明显,发展势头上不及中国台湾等地,“软”技术不如“硬”实力,部分产业的专业性能力不足。

一、十大战略产业全球发展概况

汉密尔顿指数所包含的10大战略产业的全球总产值已超过10万亿美元。

其中,占比最大的产业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占全球先进产业产值的18%。

中国已在7个战略产业2中取得领先,另外3个产业3,虽然目前还由美国主导,但这种主导可能无法持续,因为中国正在针对这些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尤其已在制药和AI领域发力。

从综合LQ值排名上来看,中国台湾以其在ICT半导体方面的产能排名第1。

排名第2、3、5、7位的国家均来自东亚,分别为韩国、新加坡、中国和日本,显示出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制定的先进产业政策发挥了正向推动作用。

而排名第4、第6、第9和第11位的瑞士、德国、瑞典和奥地利以工程和化学产业闻名。美国的LQ为0.87,排名第19位,意味着十大战略产业在美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如果美国的LQ达到1.0,相关战略产业的份额就需增加15%,相当于将美国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的产业份额翻一番。从LQ值的变化来看,1995年至2020年,LQ值增长的国家/地区有19个。

其中,中国台湾和韩国的LQ增长最快。欧洲部分国家也有显著增长,如瑞士、奥地利、丹麦和德国等。

俄罗斯增长近25%,中国增长5%,处于LQ增长国家排名的倒数第3位,美国LQ则下降了8%。

南非LQ下降最多,为-41%。此外,报告还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十大战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产值做了对应的分析。

该报告沿用了美国针对“中国崛起”的惯用逻辑套路,目的是敦促美国国会在预算方面给予产业化政策更多倾斜,重塑美国相关产业的领导优势。

叠加没有使用最新的数据,部分分析可能存在偏差或者失真的情况,但其纵向历史数据在产业发展趋势方面具有一定的提示性,在揭示中国“领跑全球”的同时,或透露出背后的一些问题。

二、中国战略产业“领跑全球”应注意的隐性问题

中国汉密尔顿指数综合排名处于第一梯队,但分值自2008年以来逐年下降趋势明显。报告显示,中国汉密尔顿指数以1.47的LQ值综合排名第5。

虽然位列第一梯队,但排在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之后。从LQ值二十多年来的变动排名来看,中国的十大战略产业发展向好,但优势不大,分值仅提高了8%,排名下滑至17位,与排名第1、第2的中国台湾、韩国相差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2008至2020年,中国LQ值下滑幅度在40个国家/地区里最大。

除IT和信息技术、金属制品、制药、其他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其他6个战略产业对应的专业性分值均发生趋势性下滑,部分原因指向这些战略产业的投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较快的经济增长脚步。

而美国在2008-2020年期间,持续发力十大战略产业,基于IT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其LQ值变动趋势发生反转,增长了2% 。

中国在十大战略产业发展势头上不及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地,“软”技术不如“硬”实力。

LQ和LQ的变动指标并未考虑产业规模差异的因素,为此报告用一种动量指数来衡量不同国家/地区十大战略产业的发展势头。

2008年到2020年,中国台湾地区的该指数分值为1503,远超其他国家/地区,几乎是排名第2新加坡的两倍。瑞士排名第3,韩国、丹麦排名第4、5。

中国的发展势头得分虽然是美国的两倍多,但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传统产业的基础金属、机械设备等“硬”实力的快速提升。

美国的发展势头得分虽然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其中53%的得分来自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软”核心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中蕴含更多的高薪高知高技术人才、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及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也代表了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浪潮趋势。

中国产值规模大、份额高,但部分产业的专业性能力不足。

2020年,十大战略产业的全球产值已超过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位列40个国家/地区首席,占全球十大战略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美国以占比21%的产值位居第二。

1995年至2020年,中国十大战略产业产值占比迅速扩大,从3%增长到25%,全球市场份额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基础金属、电子器材产业的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了39.5、32.4个百分点。

但实际上,产业的全球产值、市场份额并不能作为衡量国家/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唯一标准,甚至不能作为主要标准。

为此,报告细分了对十大战略产业的专业性排名。

其中,中国四个战略产业的专业性得分低于40个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中,中国尽管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但是专业性分值相当低,仅为0.54,在40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28位。

报告指出,这是中国十大战略行业中最薄弱的行业,因为中国真正的优势在硬件和工程方面,但在软件、系统集成和软件信息商业服务方面却相对薄弱;

在其他交通运输设备行业中,中国虽然得益于高铁和造船的快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专业性排名仅为第21位,美国则基于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 · 马丁公司,以及通用电气和普惠等公司在专业技术的领先优势,排名第5位;

制药业方面,中国的专业性排名第10位,虽然与排名第8的美国相差不远,但是在分值上却只是排名首位的瑞士的七分之一。

机动车行业中,中国专业性排名第8位,虽然远超排名第25位的美国,但排在部分传统机动车生产强国之后,如德国、韩国、瑞典、日本,甚至在部分机动车制造规模化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之后,如墨西哥、泰国和菲律宾。

当前我国在转化新赛道、发展电动汽车方面成绩斐然,但我国的真正优势实际上更集中在规模和性价比上。

三、相关建议

进一步加大投资的精准度,对制药、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战略产业,形成有效投资布局。

紧密结合政策指向、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鼓励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投资,推动我国制药、IT等技术密集型战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创新产品。建议:

一是瞄准前沿技术领域,挖潜战略产业的未来增长点。

在制药行业中,重点关注创新药研发、生物类似药、细胞与基因治疗、AI辅助药物设计以及个性化医疗等前沿领域。

特别是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积极布局靶向疗法、免疫治疗、罕见病药物开发以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的企业和技术平台,抢占行业先机;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加大对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布局,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是加强产业链融合布局。如在关注制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考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包括原料药生产、高端制剂技术、智能制药装备以及医药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升级。

三是发掘并支持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良好成长潜力的初创公司,尤其是云服务、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应用、靶向疗法、免疫治疗等领域的企业,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投资机构对其“输血”的渠道和效能,为其提供种子轮、天使轮乃至后续轮融资,助力其快速成长壮大。

进一步关注并助推部分战略产业的转型升级,如基础金属、机动车等产业。

我国应进一步将目光聚集至部分传统战略产业的转型升级上,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加速推动诸如基础金属、机动车等传统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建议:

一是在基础金属产业领域,继续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冶炼技术、高效环保设备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满足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需求;

二是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同时推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应用,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三是针对上述传统战略产业,政府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包括但不限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打造示范项目和产业园区,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价值提升和结构优化。

同时,强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确保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拥有充足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始终警惕来自美西方国家有关产业链方面的打压、排挤措施,并做出提前应对防御。

鉴于该报告不断指出美国和七国集团的十大战略产业市场份额迅速下降,并暗示下降的部分均因中国以及“一带一路”地区国家崛起的挤压造成,建议美国政府需要制定更多包括国家产业战略等的相关规划,才能更好地重塑主导权。

因此,我应采取一系列主动预防和应对策略,建议:

一是建立多元化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多元化的原料供应渠道和技术合作伙伴,分散风险,避免因某一国或地区的限制而导致产业链断裂。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建立和完善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增强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降低被外部市场准入门槛限制的风险。

三是建强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封锁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判,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反制措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