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相融,千年运河成就宜居之城

水城相融,千年运河成就宜居之城

00:00
15:50

“一条运河贯通南北,有了通州也美了京城……”6月13日,一曲京东大鼓《通州味》在运河之上回响。传承人金克强用手敲鼓,为船上的嘉宾、外国友人演唱。

《通州味》里唱的是大运河的往昔,也诉说着运河两岸的现在。大光楼、运河文化广场、城市亲水平台……映入眼帘的两岸美景,见证着千载通州的“蝶变”新生。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绵延3200公里,其中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作为运河沿岸的城市,北京不断发力,持续奏好“保护、传承、利用”三部曲。

告别“臭水河”,大运河水清岸绿

摊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图,往西北角去找,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五河交汇。在老一辈居民久远的记忆里,五河交汇处破败萧条,臭水沟绕着低矮的平房棚户流过。

金克强从小就居住在运河边上,他经常在河边割草放羊、摸鱼捕虾。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通州河畔换了“新颜”,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入河的污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污染情况更加严重。

“那时候,河道涨水,漫过大堤,把庄稼都淹了。有一段时间,河水浑浊,黑臭水体困扰着居民的生活。”他回忆说。

如今,登上五河交汇处的高楼观景平台往下看,运河水道两侧干净整洁,楼宇林立。通州的大河小溪碧波荡漾,水清岸绿,不时可见野鸭、白鹭、天鹅等鸟类。

附近的居民也更加闲适了。岸边的亲水平台、文化广场,成为了他们休闲遛弯的好去处。“这些年来,经过治理,水质明显改善,环境优美的运河给人们的生活添了很大的乐趣。”金克强告诉记者。

过去的“臭水河”变得清澈、生机勃勃,游人如织,这是大运河畔居民的普遍感受。“一清一浊”之间,考验的是政府部门的治理智慧。“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成为水务部门多年来秉持的理念。

京杭大运河从通州到天津段,被称为北运河。以北运河为例,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指出,安全是基础,首先要解决防洪问题;接下来要提升水质,解决水黑、水臭问题;此后重点实现“美丽”目标。

自2013年开始,北京先后实施了三轮“三年污水治理行动计划”。在当时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84条黑臭水体名单当中,有53条在通州境内,可见北运河流域治理难度之大。

相关制度也在跟进。2017年,北京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开展了“清河行动”“清四乱”农村小微水体整治等多项治理工作。有了河长的统筹,水务、环保、城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实现了河道与河岸齐管齐治。

2019年10月,经过综合治理的北运河实现从北关闸至甘棠闸段11.4公里河道正式通航。2022年6月,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

千年古运河,重现了往日漕运风采。与此同时,绿色生态走廊的打造、绿植花卉的种植、慢行道的建设,让运河两岸美起来。在悠悠夏日,乘船顺流而下,纵观绿树成荫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朱红色的月岛闻莺观景台,能体会到别样的运河魅力。

传承历史文脉,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与多数文化遗产不同,大运河是流动的、活态的。它串联起沿线的一座座城市,是传承历史的文脉,也润泽着当地百姓的生活。

北京与大运河的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作为首都的北京,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滋养,也素有“大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的说法。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途经朝阳区高碑店村西北部的平津闸,不少人会疑惑:“眼前这些有序叠压的巨大长方条石,曾发挥了什么作用?”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元代古闸口,平津闸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平津闸呈对头燕翅形,有上、下两闸,交替起降,解决逆流而上水路运输的难题。

今年,平津闸修缮工程将全部完成。不久后,这个古闸口的新风貌将呈现给来往的市民和游客。同样在朝阳区,6月初,一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文物古桥——永通桥再次“迎客”。它是通惠河上唯一一座大型石拱桥。

该桥地处交通要冲,曾是东至山海关、南至天津陆路交通的咽喉,历史积淀丰厚。它不仅见证了古代漕运的繁荣景象,更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卓越智慧。

往北京西北部走,素有“京杭大运河源头”之称的白浮泉遗址,也是不少游客的打卡地。白浮泉是历史上北京大运河水系重要源头,该遗址1990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昌平区启动白浮泉遗址的腾退修缮工作,拆除了宾馆、别墅、会议室等与文物保护要求不符的建筑,对遗址内的都龙王庙、龙泉禅寺、九龙池、白浮泉碑亭等进行了修缮保护。

再一路向南,历经五年大修,有着“京西小故宫”之称的万寿寺于2022年正式开放。它由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出资修建,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

京城“运河第一闸”广源闸则位于万寿寺前方,门口的长河还连接着积水潭和瓮山泊。正因为广源闸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关键节点,这才带动了万寿寺东路的拆迁。如今,重修后的万寿寺宛如大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院内苍松、翠柏、银杏等错落有致,服务设施齐全。

近年来,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聚焦修缮文物、挖掘内涵、整治环境、提升品质等,沿岸众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运河文旅受追捧,市民体验多样休闲娱乐

古老的遗迹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在大运河文化带上,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大运河作为宝贵的历史遗迹,传承着中华历史文脉。思考如何“活用”其中的文化精髓,给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日前,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北京唯一以运河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记者从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获悉,该景区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旨,系统梳理历史文化景点内涵,形成了3个文化篇章,39个文化景点,8组文化基因图谱,设置14处文化AR标识牌。

在“三庙一塔”片区的2号码头,拥有漕船桅杆顺风旗元素的滨水驿站引人驻足,各种类型的游船来回穿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全线通航,游客可乘坐不同航线、不同主题的游船,聆听不同的故事,感受多样的区域文化。据了解,游船航线开航至今已运营1万航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长约12公里的大运河灯光秀同样“吸睛”。灯光秀举办之时,运河上8座桥梁被点亮,北运河大桥的水幕秀上演,“通州八景”通过数字化再现,让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在美景中徐徐展开。一场寓乐于教的历史鉴赏课便开始了。

有些时候,热衷CityWalk的年轻人,愿意赶上好天气去胡同逛逛。在什刹海和南锣鼓巷之间,有一段宽20多米、长800米左右的河堤,这就是玉河故道的部分遗址。

玉河曾是元代通惠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作为大运河千里漕运的最后一段在胡同里蜿蜒,被人们称为“胡同里的运河”。在这里,游览完历史遗址的游客,通常要去胡同里的文创店看看,选购完精美的文创品后,还可以去附近的特色咖啡店坐坐。

现在的大运河景区,也融合了更多的体育元素。马拉松、自行车赛事及飞盘、小轮车等潮流时尚体育活动时常举办。桨板、皮划艇、动力冲浪等水上运动,也引起了运动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此外,这些景区还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面向青少年开展森林、河流、动植物等各种主题的自然研学活动,与下游森林科普教育基地形成联动,充分激发滨水区域活力。

去年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其中,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走进博物馆,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展出了千余件展品,辅以巨型沙盘、多段纪录影片和互动项目,生动还原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历史,讲述了大运河与北京的故事,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三大文化建筑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固有模式,市民可以在共享设施里就餐、停车、乘坐地铁、购物、观影,体验多样化的文化休闲娱乐生活。如今,这些设施也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态宜居环境吸引市民

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桥头堡”具有示范作用。目前,更多的人和企业向北京城市副中心“靠拢”。

公开材料显示,北京市级机关至少已有1.7万人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为牵引,引领产业集聚。三峡集团、中石油、中国电力、中国建筑等央、国企相继落户,首旅集团、华夏银行等北京市属国企总部也都开工建设。

今年4月,市民菀女士已经将家搬进了大运河森林公园周边的一个小区。除了上班方便外,她还觉得“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活,配套设施都不错,幸福指数也很高”。

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也高,多河富水,水城共融。早些时候,通州区区长助理、特聘专家林巍曾表示,在副中心生活非常便利,小街区密布15分钟步行生活圈,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同时,配套设施完善,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已纷纷落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打造成“零碳公园”,提升城市绿化综合减碳效应。目前,城市绿心公共交通、内部专用等车辆全部实现电气化替代。

另据今年1月数据显示,城市副中心森林总面积已达45.79万亩;400余公里绿道横贯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星罗棋布;实现了百姓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此外,在今年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通州区委相关负责人曾介绍,2024年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投资规模,高水平建设千年之城底座。2024年共安排435个项目,总投资预计6658亿元。

在金元浦看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利用好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景观的发展要逐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样人民群众才会觉得更生态、更宜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