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4000元的方案牛头不对马嘴,高考志愿填报焦虑是否有解

评论|4000元的方案牛头不对马嘴,高考志愿填报焦虑是否有解

00:00
04:47

填志愿难道成了一个零和博弈?更值得关注的,倒是市场火爆背后的志愿焦虑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将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如何填报志愿成了很多考生即将面临的“大考”。一些机构瞄准这一商机,渲染焦虑、过度营销,声称利用“内部数据”可提供一对一“精准”填报志愿服务,收费从几千元至数万元。

媒体报道中有的家庭花3万元购买了志愿填报机构的“一条龙”服务,包括估分、院校分析、志愿填报等,结果去了自己“最不想去的专业”,“超过同专业录取最低分40多分”;也有人4000元买了一套志愿填报服务,可最后机构给出的志愿填报方案牛头不对马嘴。

志愿填报咨询如今是个巨大的市场。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包括的专业高达816种,学生和家长再认真研究大概也很难全部了解。有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的规模约为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考虑到今年的高考人数再创新高,其市场规模估计有望继续增长。

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里,出现一些令人不甚满意的服务和浑水摸鱼的机构,也不奇怪。这些既需要考生擦亮双眼,也需要进一步明确行业标准、出台相应规范,对市场进行规制。

更值得关注的,倒是市场火爆背后的志愿焦虑。如今基本上是知分填志愿,分数和名次都已经确定,但依然十分紧张,仿佛一个志愿填错人生就会走上“错路”、就此“翻车”。为此,有人愿意花钱把人生选择交给第三方机构,甚至催生了“三分考、七分填”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填志愿难道成了一个零和博弈?林林总总的不同专业,难道真的天差地别?

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志愿填报名师,不过在运用一些话术,比如“学××就该打断腿”“普通家庭别学××”“这些专业吃不上饭”等等。这当中固然有节目效果,但在现实确实获得了大量的拥趸,不少人觉得专业是一个关乎人生命运的事——明明已经上了大学了,但一个专业的差别,似乎又可以带来巨大的人生转折。

人们的这些认知,到底符不符合现实?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就业市场是不是匹配?专业情况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教育部门和高校都不妨进行深入的摸排,也向社会公开信息,正面回应围绕专业的种种想象和猜测。

面对这种专业焦虑,常见的规劝是学生应该按照自己兴趣来。这种规劝对个人或许有用,但对整体来说恐怕效果有限。比如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一般的学生和家庭如何从字面去识别是不是“兴趣匹配”?大多数人的选择只能是功利化的“就业前景”。

因此,针对志愿焦虑,更重要的还是专业设计要根据就业市场变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及时动态调整,确保整体的供求平衡,不让一些专业变成人们口中的“坑”。就像近些年高校的专业撤销越来越常见,多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还会对专业发出预警,这些就是必要的调整。

跟随自己的内心,当然是志愿填报最理想的状态。但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干瘪的“大道理”,而是真实的就业状况,是保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有相对平均的职业起点,让他们相信“按照喜好来,未来也不会差”,那种急切的、过热的志愿焦虑,也就自然能缓解了。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