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该物种从‘濒危’调降为‘易危’等级。”这是6月20日,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透露的信息。
当日,国家林草局召开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王维胜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等出席。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本场发布会,公众有关大熊猫的多个疑问得到了解答。
6月12日,旅韩归国的“福宝”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与公众见面。摄影 周彬
疑问1
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表示,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邛崃、岷山、秦岭等六大山系。目前,野外种群数量已增长到目前约1900只。
他透露,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科学优化配对繁殖、疫病防治等技术体系,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728只,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野生大熊猫维持在同等水平,为国际合作、科普教育、放归自然提供了有力保障。
疑问2
野外大熊猫如何统计?
魏辅文表示,通过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等系列调查,我国共记录到3000余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除极少数物种外,绝大多数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和威胁因素已基本掌握。较为精准地掌握了2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发现了部分新种、新的分布记录。“开展如此大规模的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在全世界很少有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但必须认识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是生态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种群数量调查面临技术上的困难。”他举例,有的物种在密林中,如大熊猫、金丝猴等。有的物种分布范围广,如黑熊。有的跨境分布且迁移扩散能力强,如东北虎,白鹤等迁徙鸟类,其数量调查需多国合作。
他透露,正积极研发推广资源卫星、无人机、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规范监测技术标准,搭建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全面监测。“随着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实施,坚信我国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将逐步走到世界前列。”
疑问3
大熊猫人工繁育有何意义?
有人认为,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方式是让其回到野外生活;也有人认为,大熊猫人工繁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科学看待这个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表示,野生动物应该生活在野外,而且不仅限于大熊猫,但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辅助手段,也是必须的、必要的。国际公认所有野生动物物种都具有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核心在于维护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科研价值、社会价值的发挥。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科研工作者捡到的大熊猫粪便。资料图
刘定震认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有助于对该物种的科学研究。如果没有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仅依赖野外的野生动物,很多科学研究将难以进行或面临极大困难。此外,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础。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可持续保存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促进野外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种群受到破坏,可通过放归自然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与增长。”刘定震说。
疑问4
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是否矛盾?
为何不能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全部放到野外?刘定震说,因为它们在人工环境下生存太久,需要在特定年龄段、接受特定野化训练,并评估合格后,才可放归。否则,其命运可想而知。“对此,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培训手段,将野化训练合格的大熊猫放归到面临灭绝风险的小种群,以期尽快复壮这些小种群。”
他透露,2012年以来,在大小相岭、岷山山系,已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并非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他认为,只有经历野化培训、具备一定野外生存能力的圈养个体才可选择性放归。
疑问5
圈养大熊猫如何避免近亲繁殖?
如何保证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
刘定震透露,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记录了每只圈养大熊猫的个体信息等基础数据;每年组织专家对种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制定全国圈养大熊猫优化繁育年度配对方案;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繁育机制,促进各繁育机构的种源交流。
“经科学评估,在现有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他解释,所谓近亲繁殖,国际惯例是指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动物之间的繁殖。在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时,通过计算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包括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
疑问6
与多少国家开展大熊猫合作?
王维胜透露,到目前,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
魏辅文认为,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此外,获得了先进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得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先进技术、专家团队等系列支持。大熊猫赴境外开展合作,也促进了民间友好往来。
疑问7
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同源性较高?
刘定震表示,最近网上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猫存在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打“基因战”或被克隆的风险。
“从科学角度说,大熊猫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只有60%多,远低于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等类人猿,甚至比小鼠与人类的基因组相似度还低,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伪科学命题。”他说。
“其次,境外合作机构对大熊猫开展研究,受国际公约、动物伦理审查规定及双方合作协议约束。未经中方同意私自开展有关大熊猫的科研活动,其研究成果得不到国际认可和保护,其行为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谴责。”他表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