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刘少奇的长子坚持要从苏联回国,他的苏联妻子说:你会后悔的

1957年,刘少奇的长子坚持要从苏联回国,他的苏联妻子说:你会后悔的

00:00
18:43

1964年4月,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成功研制出了904核燃料元件,半年后的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曾有科学家评论说:“没有904的研制,不知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要延至何日。”而负责研制904的功臣,就是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

刘允斌的生命只有短短的43年,但是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份。

刘允斌的母亲是何宝珍,她小的时候因家境贫寒,10多岁就被卖给地主的一个女佣人当童养媳,但在为主人家的小姐伴读时,由于好学上进,受到老师的喜爱,于是破例让她成为正式学生。

何宝珍在上学时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思想进步,1918年,16岁的她考上了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并坚决和地主和那个女佣人解除了关系,他在学习的同时,开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何宝珍也积极地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查禁日货,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才能,很快成为了湖南省学生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1922年,她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6月,何宝珍因参加揭发学校校长欧阳俊贪污腐化的丑行,被学校开除学籍,她在组织的帮助下来到了长沙,住进了当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的家里。

何宝珍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久以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杨开慧一起帮助毛泽东工作。

1922年夏天,从苏联学习回国的刘少奇受党中央的派遣返回湖南,帮助毛泽东开展工作,在毛泽东的家里认识了何宝珍,一致的信仰让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了好感,而且越走越近。

1922年9月,毛泽东派刘少奇和何宝珍一起去安源组织工人运动,他们在第二年的4月在安源正式结为夫妻。婚后,何宝珍一直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并曾担任全国互济会营救部长。

1924年,刘允斌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当时刘少奇和何宝珍都忙于革命工作,带着他很不方便,刘少奇打算把他送给一位矿工收养。正巧此时刘允斌的六伯刘云庭来到安源,他认为刘允斌毕竟是刘家的亲骨肉,于是说服了刘少奇,将他带回了宁乡老家抚养。

当时刘云庭的家庭境况并不好,所以刘允斌5岁时就拿起牛鞭、背着箩筐、带着镰刀,一个人上山放牛了,到了七八岁时,他还要背犁种地,一不小心,手脚常常被划破。但正是这种苦日子磨练出了刘允斌坚强的意志,他从不叫苦叫累。

1938年7月,刘少奇将14岁的刘允斌接到了延安,他见到儿子长这么大了,非常高兴,但刘允斌却有些怕生,虽然张着嘴,却叫不出声来,刘少奇鼻子一酸,一把抱住了儿子,刘允斌才叫了一声“爸爸”出来。

此后刘允斌被安排在延安保育小学读书,1939年秋,党中央决定选送一批革命者的子弟去苏联留学,刘允斌也在其中,同年11月,他来到了苏联的莫尼诺,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宣战,整个苏联都陷入了困境。当时在国际儿童院学习的刘允斌每顿只能领取半片面包、几个蘸盐的小土豆充饥。但他却斗志高昂,积极要求上前线打仗,但没获批准。他又要求献血,可是苏联规定不准在国际儿童院采血,他软磨硬缠,最后献了血。

由于刘允斌表现突出,他被选为国际儿童院学生会负责人之一。1945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品学兼优的他还在当年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1949年8月29日4时,苏联第一颗代号为“铁克瓦”的原子弹成功爆炸。关心时政的刘允斌马上发现,随着苏联原子弹爆炸的成功,美国对苏联的强硬政策马上缓和了下来,这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原子弹既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和平。

当时莫斯科大学设立了原子能专业,但苏联政府为了保密,禁止外国留学生报考这个专业。刘允斌决定退而求其次,重新报考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因为化学系有一个核放射化学专业与原子能有关,将来也可为原子能事业服务。

但当时刘允斌已经在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了很久,重新报考化学系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有的专业,从头再来,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转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

刘允斌学习非常刻苦,当时苏联对保密控制得非常严,很多资料都只能看,不能拿走,于是他就拿笔原文照抄,16开的大笔记本抄了好多本,这些笔记为他回国以后的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因为学习太过拼命,刘允斌的身体很快垮了,他大病了一场。父亲刘少奇得知以后,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说:

“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必须马上改变那种摧残身心健康的学习方法。“

刘允斌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从此以后,尽管他学习依然刻苦,但不再蛮干,而且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

刘允斌也在学校里收获了爱情,化学系有一位女同学叫玛拉,她的父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全苏科学院通讯院士,玛拉为人热情,学习也十分优异,两人很快就相爱了。

但刘允斌也知道,自己将来肯定是要回国的,如果他和玛拉结合了,届时她会不会和自己一起到中国来?她的父母会不会拖她的后腿?她在中国的生活会习惯吗?

于是刘允斌打算先带玛拉回国看看,让她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1950年暑假,他带着玛拉回到了已经阔别11年的祖国,刘少奇和王光美见到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后,非常高兴,专门为他们举行了家宴。

席间刘少厅告诉儿子:“玛拉初到中国,会对一切感到不适应的,你从现在起就应该在各方面帮助她适应。”

于是刘允斌带着玛拉在北京四处游玩,但玛拉还是觉得中苏之间的生活习惯差异太大,如中国没有莫斯科大剧院,看不到芭蕾舞,还有语言的障碍也难以克服,如果没有刘允斌在身边为她翻译,她根本听不懂中文。这也预示着他们的爱情最终很难圆满。

1952年,刘允斌以优异的成绩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他又继续攻读研究生。不久以后,他和玛拉也结婚了,婚后他们生了一男一女,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庭。1955年,刘允斌研究生毕业,拿到了副博士的学位。

刘允斌毕业后,到莫斯科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研究员;玛拉也在莫斯科大学担任了一个教研室的主任,两人的收入十分可观,生活非常富裕。

但就在此时,刘允斌收到了刘少奇的来信,信中说:

“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刘允斌知道自己此时应该回国了,她试探性地问玛拉:“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到中国去?”

但玛拉却拒绝说:“我也有祖国嘛!你既然来到了莫斯科,我们又建立了家庭、有了子女,苏联就成了子女们的祖国,也是你的第二个故乡嘛!”

刘允斌坚持说:“但中国还没有核专家、没有原子弹,更需要我回去。”

玛拉知道自己说服不了丈夫,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动员亲戚、同事、朋友,来做刘允斌的思想工作,希望能够留在苏联。

一位苏联的高级领导人也专门把刘允斌请到自己家里,劝他说:“你虽然是中国血统,我们也很理解你的爱国热情,但你毕竟是我们苏联培养起来的,你的妻子和孩子也在这里,难道你真的会舍弃这一切而去吗?”

刘允斌回答说:“我始终把苏联当作我的第二故乡,但我不能不回去,因为贫穷的祖国更需要我。这种感情想必你是会理解的。”

1957年,刘允斌告别了妻子玛拉和两个孩子,毅然踏上了归国的旅途。他回国以后,曾多次动员玛拉来中国,玛拉也曾来探过几次亲,但因为生活实在是不习惯,而刘允斌又忙于工作,不能经常陪她,这使她非常郁闷,后面她就不再来了。

尽管如此,刘允斌仍不时把自己的工资换成卢布寄给玛拉,给她补贴家用。但后来由于中苏交恶,刘允斌最终还是和玛拉办理了离婚手续。

刘允斌回国以后,被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所工作,他全心投入到工作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了原子弹过关,少活20年也干”。

刘允斌每天都会买足一天的饭菜,然后钻进研究室就不再露面了。渐渐地,大家发现他的皮鞋不亮了、头发不光了、衣服不整了。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纷纷称赞说:“主席之子如此艰苦奋斗,难得,难得!”

当时同事们考虑到刘允斌才30多岁,老这么一个人也不行,于是将所里的科研人员李妙秀介绍给了她,李妙秀是上海人,也是从苏联回来的留学生,她非常欣赏和理解刘允斌,两人不久后就结婚了。

1959年,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相关技术资料,周恩来作出指示:“自己动手,从头摸起。”

中央决定:核研究室、所与生产厂家结合,实行厂所合一,一定要用最快的时间把原子弹拿出来。

当时二机部要在包头的西部202厂组建第三研究室,负责热核材料方面的研制工作,需要调一批北京的技术专家去,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去,但已经是研究所分室主任的刘允斌却主动报了名,他说:“我爸爸总是教导我们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干事业就不怕天南地北,要去闯才行。”

1962年隆冬,刘允斌来到了位于阴山脚下的202厂,被任命为第三研究室主任。不久以后,李妙秀也调了过来,担任一个分室的主任,她主动包揽了所有家务,让刘允斌能够全力进行科研攻关。

研究工作步入正轨后,刘允斌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一直泡在单位里,一双磨掉了毛的翻毛皮鞋穿在脚上,一直舍不得脱下来,一件蓝布上衣伴随他度过春夏秋冬。妻子李妙秀生孩子之日,正值刘允斌科研紧张之时,他买回许多营养品,然后托护理人员照顾妻子,然后就匆匆回厂,继续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巨大的爆炸声惊天动地,强烈的冲击波撼动整个世界!刘允斌知道这个喜讯后,欣喜若狂地说:

“爆炸了,中国人研制的原子弹终于成功了!有人说我们再过1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看看吧!仔细看看,中国西部大戈壁滩上冲天而起的是什么?”

原子弹爆炸后,中共中央又发出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有,氢弹也要尽快研究。刘允斌于是又带领同事们开始进行新的攻关。

但没过多久,1966年到来了,刘允斌和妻子一起被下放劳动,他认为自己长期生活在已经变“修”的苏联,也许自己的思想上确实需要好好改造,于是他努力地进行劳动,打扫卫生时的每个角落、每个垃圾点,他都一帚一帚地清扫、一揪一揪地清除,掏挖污水沟时别人休息了,他仍大汗淋漓地干个不停……

但形势的发展,无非如刘允斌所想象的,无情的现实、混乱的局面,渐渐地使他的心碎了,精神武装解除了……

1967年11月21日,是一个风雪之夜,刘允斌推开房门,走向荒野。铁路轨道从荒原的东面铺到西面,他下意识地踏上路基,一列笨重的货车呼啸而来……

第二天天亮时,人们在铁路上发现了刘允斌的尸体,他的颈部被车轮辗断、半个头颅被撞碎,鲜血浸润了厚厚的积雪……

1978年,刘允斌被正式平反,恢复了作为中共党员和核化学专家的名誉。妻子李妙秀站在花圈和遗像面前,泣诉哀思……

1990年,玛拉再次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八宝山刘允斌的墓前。这一刻,玛拉魂牵梦绕几十年的思念再也控制不住。看着刘允斌的墓碑,玛拉回忆起刘允斌在世的音容笑貌,留下了热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