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的时间都去哪了?6月19日,一项名为《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存在超时工作现象,但近年来超时工作问题有所缓解。而老年人花费大量时间从事有酬和无酬劳动,“退而不休”。
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介绍,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于2021年完成了第二轮中国时间利用入户调查和追访工作,此次发布的报告是以2017年和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时间利用全国性追踪调查数据为基础撰写而成。
超时工作现象有所缓解
调查显示,中国工资劳动者存在超时工作的现象。2017-2021年,超时工作问题有所缓解,工资劳动者的超时工作率下降了4.2个百分点,各类劳动者的超时工作率也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发现,工作时间越长的国家储蓄率越高,家庭即期消费略低。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例相近,但对工作年龄段人群的保障支出不足。
甘犁认为,应加大对工作年龄段人群的保障,适当增加带薪假期,减少工作时间,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同时,对经济增长也会有所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低收入家庭劳动力的有酬劳动时间偏短,而无酬劳动时间偏长。与其他家庭相比,收入最低的20%家庭,其劳动力的有酬劳动时间少1.17小时/天,无酬劳动时间多0.55小时/天。这意味着,低收入家庭的劳动力承担了较大的家庭责任,从事获取收入活动的时间不足,这限制了其收入的提升。
此外,报告还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休闲社交的品质显著提升,积极休闲时间增加,消极休闲时间减少。
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居民休闲社交的平均时长略有减少,但其品质显著提升。体育健身、阅读、业余爱好等积极休闲活动的平均时长增加了0.49小时/天,而作为消极休闲的看电视的平均时长减少了0.48小时/天。这可能与新冠疫情后人们更加重视健康有关。但休闲社交活动的城乡差异有所扩大。
老年人呈现出“退而不休”状态
报告显示,中国老年人平均每天从事各类劳动的时间高达4.4-6.2小时。
“总体而言,老年人的劳动时间,女性高于男性,乡村高于城镇。”报告指出,2017-2021年,男性、女性、城镇老年人的劳动时间均有所下降。男性、乡村老年人的劳动以有酬劳动为主,而女性、城镇老年人以无酬劳动为主。老年人为社会、家庭做出了重要贡献,呈现“退而不休”的状况。
此外,调查显示,家庭的儿童照料差异推动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
家庭在儿童照料的总量和结构上的差异是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重要渠道。母亲学历越高,其未成年子女被照料的时间越长,而且“父亲缺位”问题有所缓解。
2017—2021年,与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相比,母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总的儿童照料时间分别高出1.0倍、2.5倍。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时,父亲提供的照料占父母总照料的比重为21%—22%;而母亲学历为大专及以上时,该比重显著上升到28%-30%。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