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门头沟 在诗与画中走向振兴

诗情画意门头沟 在诗与画中走向振兴

00:00
18:05

京白梨、大樱桃、高山玫瑰、红头香椿,京西古道上,驼铃响了一千年,小桥流水间,村庄变了新模样……

北京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记忆中儿时的北京味道还在吗?京西大山里,又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6月17日,北京市休闲农业推介活动在京西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开幕,当日门头沟区举行了乡村振兴区域品牌“诗画乡村”发布仪式,以门头沟的生态山水和乡土文化资源为基础,落实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要求,立足区域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打造“山水村居如画,和美生活如诗”的“诗情画意门头沟”。

一道沟,重启振兴之路

农忙的三夏,韭园村的麦子熟了。

从门头沟城区一路进山,沿着修复一新的109国道,西行60里,韭园村的牌楼,就矗立在永定河畔。

109国道跨过永定河,河的对岸,一片麦田散发出炙热的成熟气息。去年,这里种满了油菜花,暴雨和洪水之后,村里人在淤泥和石块中重新整理出农田,在入冬前,种下了新一年的庄稼。

韭园村是京西知名的美丽休闲乡村,面朝永定河,背依九龙山,穿过韭园村的牌坊,一条沟在不远处分成两道,连接着附近的八个村庄,共同组成了一条沟域。近年中,八个村庄被连成一片,作为一个整体片区,整合乡村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韭园沟域党委书记魏喜振介绍,韭园沟域的八个村,合称东八村,其中韭园村最负盛名,韭园酱菜是老北京知名的品牌,过去三十多年中,又发展樱桃种植,王平樱桃逐渐为人所知。

沿着韭园村进山,东西落坡村、东西马各庄村等,散落在九龙山的山腰。西落坡村里,元曲作家马致远故居就在村里一座普通的小院里,大门前小桥流水依然,院子里古木蔚然成荫。隔着一座山梁的东马各庄村,北方传统的民居被改造成现代民宿,民宿中有宽敞的院子,也有小巧的舞台,每到节假日,这里会上演“小院有戏”,传统的大戏和现代的音乐在这座小院里交汇,引来八方客……

“八个村庄各有特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资源,但依靠单个村庄去发展,总是有些单薄。”魏喜振说,“所以我们把各村的特色和资源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片区,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的振兴。”

韭园村口的麦田,就是东八村片区化发展的结果之一。魏喜振告诉记者,这片麦田原本属于东西马各庄两个村,资源整合中,被重新整理开发,作为整个沟域的门户景观,人们路过这里,总会被这里大片的庄稼吸引。

就在北京市休闲农业推介活动现场,东八村的人们,也带来了他们的特产,有韭园酱菜、大樱桃,还有山里的京白梨等。

一个村,再建美丽家园

沿着国道一直西行,河流和山谷伴随着行路的人们。接近北京最西部的沿河口村,村里人带来了他们的特产,深井富矿瓦罐豆芽。

沿河口村地处深山,一道深深的峡谷从村后延伸出去,插进茫茫群山中,谷口两侧的山腰上,两座敌台巍然耸立,仿佛一对守门的将军。

过去千百年中,豆芽是村民们重要的蔬菜之一。2021年,村里发掘传统产业和特色产品,将传承数百年的瓦罐豆芽,结合现代技术,变成了村庄的新产业,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千斤左右,这种天然的蔬菜,价格比普通的豆芽更高,除了村民的工资收入外,每年还能给村里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入。

2023年的洪水中,沿河口村全村受损,峡谷中奔涌而出的洪水漫过村庄,几乎每一座房屋都出现了沉降问题,想要修复几乎不可能。洪水之后,沿河口村启动整村搬迁,190多户人家需要搬到新的地方。

新村距离原来的村庄不远,建设采用了装配式建筑,这种当前最新的建筑方式,把房子分解成一个个混凝土模块,在工厂浇筑完成后,直接拉到地基处装配,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速度更快,且不受气候影响。

2023年12月初,最早的模块开始进场,2024年1月30日,短短60天时间,新村正式建成,有村民在简单装修后,就在春节前后搬进了新居。

新村建设之前,这里原本有一片核桃树,在建设中被特意保留了下来,成为新村的景观。和老村传统的北方民居不同,新村里,每一家都是崭新的二层小楼,青砖灰瓦间,又有许多时尚的元素,蜿蜒的道路旁种满鲜花。两座敌楼遥遥在望,长城依然在头顶蜿蜒,“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是未来沿河口村的特色。”村支书唐巨轮说,新村建设时,特意考虑了村民经营民宿的意愿,为民宿的改造和装修留下了空间,这也是唐巨轮在这次推介会上,想要向所有人推介的。

一首诗,牵动京西故事

长城下、古道旁,永定河两岸的群山万壑中,藏着千万年传唱不绝的故事。见证过人类万年农耕史的东胡林村,出土过最早的黍子种子,保留着千年采煤史的西王平村,有着庞大的工业遗址……

随着生态治理、转型发展的推进,京西大山里的乡村,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重新振兴?

2024年,响应国家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的号召,落实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的部署,门头沟区启动“诗画乡村”建设。

从石器时代传承至今的京西村庄里,蕴藏着人类文明留下的无数遗产,发掘和利用这些遗产,是“诗画乡村”建设的基础。

在王平镇东八村,许多集体资产被整合起来,闲置的民居、集体的山场、曾经的库房、荒废的场院,正在打造成新的文旅资源。而穿过九龙山的京西古道上,千年关城依然矗立,成了徒步爱好者们打卡的地方,山地运动者们首选的路线。

从韭园村口的麦田经过,穿过牌楼,一路上山,古道、民居、果园、农田,可以一路攀援,在海拔990多米的峰顶俯瞰山河,也可以漫步古道,聆听千年来驮马穿行的余音,或者在村庄里停驻,和村民们聊聊天气、山水和地里的庄稼。

旅程起点的麦田中,竖立着一行大字,“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曲《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这句诗就在这个永定河边、京西古道旁的村庄写成,它的作者马致远,就是沟里的西落坡村人,而马致远的故居,正是东八村文化资源的代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门头沟雁翅镇苇子水村,六百年的古梯田被重新整理出来,种上杏树、香椿、草药、油菜,土地里的收获,又被制作成杏仁粥、香椿酱、手工皂,带到人们的面前。

在清水镇下清水村,曾经的煤谷,已经改造成花谷,种满了鲜花、谷子、藜麦、向日葵,绿树葱茏,鲜花不败,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则尤其壮丽,紫色的藜麦、黄色的向日葵、金色的谷子,把山谷变成颜色的海洋。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把花谷里的谷子、藜麦、油葵带到了推介会上,也送上了市民的餐桌。

一本账,资源变成资产

一个生态涵养区该如何发展?京西大山里丰富的资源,怎样变成振兴田园、建设诗画乡村的资本?

斋堂镇柏峪村,一个京西深山区的古村落,距离黄草梁只有15里,距离京西知名的明清古村落爨底下只有8里路。

和爨底下一样,柏峪村也是古村落,多有古民居留存。过去数百年中,人们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头建成村庄,在大山中开垦土地、播种粮食。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个古老的村庄中,年轻一代人走出大山,留下100多位老人留守村庄。

在推介会上,柏峪村村支书刘洋,带来了一个新的计划,村里整理了200亩耕地,打算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食用菌产业等。刘洋计划在推介会上寻找合作伙伴,吸引城市的资本和人才,让古老的村庄,成为具有现代农业产业的新乡村。

位于潭柘寺镇的赵家台村,也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赵家台村距离潭柘寺不远,过去多年中,以“山水画境、田园美舍;香道古驿、诗意原乡”为目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打造零碳生态。建设研学体验基地、绿色旅游度假区等。如今,赵家台也重新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农业,村里已经整理出220亩地,同样被带到了推介会上,计划以此为基础,吸引投资和创意,发展特色产业。

在门头沟区,类似事情,发生在许多个村庄里,“一村一台账、一清单”的模式正在建立,而建立台账的目的,是摸清村庄的资源,找到开发资源、把资源变成资产的途径,最终建立“一村一IP”“一村一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乡村振兴图景。

在苇子水村,千亩成片的古梯田,是村支书高彦辉心中最重要的资源,高彦辉曾经遍访京郊,之后发现,苇子水村的这片古梯田,可能是北京最老、最大的连片旱作梯田,而仅仅依靠村庄自身,以及村里常住的100多位老人,显然不太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和赵家台、柏峪村等一样,向外寻求合作,引入现代资本、理念和人才,才是真正让这片珍贵的农耕遗产发挥作用、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

一代人,接续文化传统

乡村需要新的理念,需要具备现代视野的人才,而人才振兴,本身就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据介绍,在诗画乡村建设中,门头沟区目前已经梳理了11个部门36条政策,并形成清单。推介会上,还发布了《门头沟区“诗画乡村”建设产业人才支持若干措施》。

对于年轻人来说,回到乡村创业,无疑是一场诗和远方的追寻,但生活不只有理想和情怀,乡村的振兴,同样也需要真实有力的支持,需要创业者们有可期待的未来。

2018年,在深圳工作多年的李福奎,辞去了工作,回到了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担礼村的老家,成了妙峰咯吱的传承者。在他之前,家里已经传承了五代,李福奎的祖母,是第五代传承人,但随着祖母年事已高,这项技艺也开始面临传承的困境。李福奎的父亲是工人,从小没有学过,很难继承家传的技艺。李福奎决定,成为新的传承人。

回乡传承技艺的李福奎,和妻子在制作咯吱的同时,又在村里开启了新的创业历程。担礼村有种植京白梨的传统,但由于小农户分散种植,以及劳动力老龄化等原因,很多梨树疏于管理,京白梨品质不一,收入难以保障。

为此,李福奎夫妻联合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学习新的栽培技术,改良土地和品种,同时吸引村里的劳动力。7年中,京白梨的品质和收益不断提升,村民们的收入也逐渐提高,这个当初为了卖出好价格而成立的合作社,也渐渐成熟。

同样在村里创业的闫玮,则选择红色文化作为创业的基础。2019年,闫玮辞去了工作,在妙峰山上的涧沟村开始创业,依托村里的红色文化遗址“平西情报站”,打造新的文旅产业。

几年中,这座抗战时期建立的隐蔽斗争站点,被重新整理和开发,游客可以在这座情报站进行发电报、传递情报的沉浸式体验,这里还加入了VR等现代技术元素,人们通过虚拟现实,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作为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平西情报站的开发,带动了红色文旅的发展。闫玮介绍,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让游客在这里体验更长的时间,而同时,村里的购物、餐饮、住宿等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的新来源。

一场集,回味儿时味道

过去数十年的现代化历程中,村庄,这个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生存空间,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正在快速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而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振兴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或许,对许多人来说,重振的乡村,也意味着儿时的记忆重新回归。

就在推介会召开的同时,一场持续三天的夏日乡集也同步开启,来自大山的乡村美食、特色农产品、文创产品等集中展销。

京白梨是北京人最熟悉的水果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北京味道”,如今,它还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夏日乡集上,京白梨著名产地军庄镇东山村村支书李华介绍,东山村有众多百年古梨树,近年来,通过古树复壮等方式,提升京白梨的产量、品质,通过引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发掘、整理和开发京白梨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今,东山村京白梨的年产量达到4.8万斤,产值60万元,村民年分红14万元以上,这个“老北京水果”,真正成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这场夏日乡集上,还有许许多多北京人“儿时的味道”,咯吱、香白杏、红头香椿、韭园酱菜、金丝小枣、清水豆腐……

许多新的乡野味道也被带到了乡集,它们大多是近几十年中发展起来的新产业、新特产,比如妙峰山的高山玫瑰、王平的樱桃、清水的奇异莓……

传统和现代相遇,儿时味道重回舌尖,现代产品装点生活,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乡村的味道,共同构建着新时代的乡村图景——一个诗与画的乡村。

从这场市集开始,或许也有人重拾曾经的回忆,走出城市,踏入乡野,在高山与长河间,在农田和村庄中,寻找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