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当我们谈论父亲时,我们会谈论什么?父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父亲,更多的是责任和传承,也意味着一段全新生命旅程的开启。
很难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词语来形容父亲。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许多人仰望父亲,许多人成为父亲,许多人听从父亲,许多人怀念父亲,当然,也有许多人逃离父亲,拒绝和父亲有关的一切。
“一次次叛离和出逃后,我开始回家,开始聆听父亲。”
“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
“哪一面才算真正的自己?”
“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
那些未曾言说的爱与期望,那些开始明白的成长、传承与理解,那些对父亲这一角色的审视,汇集成一本本和父亲有关的图书,或聆听父亲,或诉说父亲,或成为父亲,或理解父亲。在这里,书评君特别选择了一些近年内出版的与父亲有关的图书,以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懂得父亲,学会成为更好的父亲,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父亲共度的时光。
开始回家,开始聆听父亲
“一次次叛离和出逃后,我开始回家,开始聆听父亲。”这是一部文学顽童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深情之作。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聆听祖辈的历史,就是在另一个方向上延长自己的生命。阿城说,“我们看拳击比赛,认为直拳是高潮的时候,勾拳往往是略过。我想这本《聆听父亲》是直拳式的作品,它能够直接打到你的心脏上。”
正如书中所说,“许多青春订交结盟的友谊会使人在年事稍长之后以互相交换陈旧回忆的方式抚慰人们各自在生命中遭遇到的种种创伤或失落,所谓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回忆使回忆者当下的现实显得不再那么沉重,也使逝去的现实显得轻盈很多。”
“哪一面才算真正的自己?《与父亲的奥德赛》如此设问,且一个人可能有几重面貌呢?那一年,父亲旁听我的《奥德赛》研读课,之后我们跟随奥德修斯的脚步巡游观光。由此我明白,答案可能出人意料。
该书的作者,诺娜·巴拉基安优秀评论奖获得者、美国当代古典学家丹尼尔·门德尔松81岁的数学家父亲,去旁听儿子给本科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细读关于“漂泊与回家”的12110行史诗,之后父子二人又一起参加《奥德赛》主题游轮旅行。在文本与空间的“奥德赛之旅”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亲。
“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一部书。”
“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
该书为叶兆言以其六十余载生命体验,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作为作家,叶兆言书写了近千万文字;但身为人子,他却从未在书中直面父辈这个人生话题。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这次,他卸下精神重负,开启父子关系探讨的文学漫旅。在叶兆言笔下,父子关系的文学漫旅亦掺杂浓郁的文化反思:出身文化世家的叶兆言,文学史上的耀眼明星是其家中常客,祖辈父辈的特殊经历,也令他对20世纪中国数代知识分子命运投以持久观照。他从历史缝隙发现他们的来路去处,一度悲观认为超越父辈几乎是不可能的,“鲁迅谈起章太炎先生,我祖父那辈人谈起鲁迅先生,我父亲谈起祖父那一辈,然后就是我,谈起父亲和他的朋友。一句话,我们都成了九斤太太的后人,历史仿佛早已写好了,注定了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似乎都不可能再超越父辈。”
“长成”一个父亲
当一个男人成为父亲后,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又会对他与自己父亲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男人成长为父亲——这归根到底是一次父亲同孩子的相互成全,彼此成就。
正如该书的译者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全书想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旨在于,“一个高度参与孩子成长的父亲,不光可以影响和充盈孩子的一生;这个父亲他自己,也会在获得父性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为一个大写的男人。”译者认为,长期以来,父亲育儿被蒙上了一层义务感和责任性;但实际上,学习成为一个父亲,获得作者所说的“父性”的过程,是一个男人在与孩子玩耍、学习、交流、相互欣赏乃至崇拜的过程中,不断修通自身,让自己更有主观幸福感,充实感,且获得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该书的作者,美国杰出精神分析师迈克尔·J.戴蒙德对父子关系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研究。他坚定地认为,父亲身份对儿子和父亲彼此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父亲会深刻地影响儿子,儿子也会影响父亲。他提出了“足够好的父亲”这一概念:一个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成长的人。
为人父母意味着什么?成为“好”父母、养育“好”孩子,真的有标准吗?在今天这个社会,养育孩子为什么会困难重重、让人焦虑?过去的父母从不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育儿经可以随时参考,过去的世界也不像现在这样,流行批评父母越做越错。
维多利亚·库珀等儿童研究学者,考察了近40年来育儿研究中针锋相对的主流观点。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与神经科学的诸多成果,探究全世界风格各异的育儿方法与观念,书中不仅关注“教养方式”的理论,也聚焦于儿童和父母体验童年和教养孩子的过程。从照料婴儿开始,探讨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涵盖父母如何构建家庭,孩子应如何社会化,怎样玩耍、学习、培养韧性和自主性、如何关注外貌与肥胖问题等——这些令当代家长头痛不已的问题并无最优解答,作者正是要告诉父母们,为人父母并非完美主义者的比拼,幸福的童年多种多样,即使父母们偶有失误,养出的孩子依然可以“工作愉快,会玩懂爱,心怀期待”。
父女关系在女孩的生命中至关重要,她的成长与成熟,她的恋爱与婚姻,无不受其影响。
女性如何谈及她们的父亲?青春期女孩对父亲有何期待?女儿如何爱父亲?我们该如何看待父女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这一关系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女儿终其一生渴望的父爱,父亲该如何给予?如何通过理解父亲理解男人?父亲又能否在陪伴女儿的岁月中更深刻地理解女性?跟随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进入书中,来一场父女关系之旅。
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不仅一生重视家庭教育,更善于智慧地开展这一教育。钱穆对他的评价是“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曾国藩家训》也被誉为“千古家训”之典范。
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如何让孩子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定力?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到底要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书中,郦波通过“省、静、勤、和、诚、学、明、挺、趣、恒”这“十字法”全面剖析曾国藩教子的智慧,从教育孩子到教育自己,从目标建立到内驱力赋能、从习惯养成到趣味生活。该书从曾国藩的教育智慧里汲取精华,从内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难题,启迪父母纠正平时教育中的不当举措。
爱的线,永不消失
“我什么都知道,便不能硬逼着她辞工回家陪伴父亲,我无法告诉母亲什么叫‘老来伴’。‘老来伴’,其实并不是一种公平的相互陪伴,而是需要健康的这一个照顾患病的那一个,需要相对年轻的这一个照顾更老的那一个,需要活着的这一个为先于他死去的那一个料理后事……”
该书是薛舒“生命两部曲”之一,她在2014年创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记录了父亲身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生活,从出现早期症状,到发病,再到智能的全面衰退,在五年的时间里,以“父亲把我忘记”为节点,父亲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与家庭、亲人在精神层面的彻底告别 。在记录、描述父亲从身体、性情到智力的全面变化的同时,作者穿插了对童年的回忆、对父辈时代的想象、对生老病死的沉思,以及一个中国家庭内部复杂难言的爱。一个人命运的转折,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巨大变故,作者带领我们从一个女儿和家庭的微观视角,进入整个社会老龄化的现状。
“价值观才是最稳健的货币。”
我的人生该选择哪一条路:是阻力最小的路,还是潜在的能获得最大满足的道路?彼得说,找到自己当走的路,是一种人生信条,使他能够追随自己的热情,找到自己的身份,收获自己的事业。也唯有找到自己的热爱,才能永远怀抱热情,拥有迈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胆识和决心。
该书是巴菲特家族的人生智慧分享书。书中,巴菲特为读者讲述了他热爱工作又才华横溢的父亲、令人信任又心胸开阔的母亲,以及他一路走来遇到的许多人生导师,是如何帮他建立了一套强大的价值观的。他们教他学会看待金钱、时间、志向、职业、自尊、天赋、机会、社会公正,以及如何才能饱满、充实地过一生。有巴菲特这样一个姓氏,他的一生享受着无尽的特权,但这位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说,他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唯一真正的遗产是一种哲学:找到自己当走的路。这是一个信条,让他追随自己的激情,建立自己的事业,收获自己的成功。身为股神之子,彼得没有继承父亲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走上音乐的道路。尽管历经了很多波折,但他终于靠不懈的努力和对音乐的热情,收获了音乐事业上的成功,并凭原创配乐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成了全美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一个骤失父亲的女儿,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以鹰的名义,他们相隔百年却遥相呼应。以驯鹰的名义,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象征习惯、饥饿、伙伴,被驯鹰人称为“爱”的线,永不消失。
2007年,父亲骤然离世的那段日子,英国作家、剑桥大学历史与哲学系附属研究学者海伦·麦克唐纳回忆:“当时我再也不想当人,选择走入小时候本能迷上的苍鹰世界,因为做一个人,我就会感受心里深处那不见底的悲伤和情绪。我想停止那一切,飞离那一切,我想变成其他生物。”她开始训练世上最难驯服的禽鸟:苍鹰,自由野性的象征。日日活在鹰的世界,离开人群投入荒野天际。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怀特重逢,追寻了与自己相同的怀特离群索居、训练苍鹰的过程。
“我不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向你们介绍,这是月球上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废弃矿坑,它曾经属于我的父亲,如今它已成为月球观光的主要景点。”在《月球上的父亲》的首个故事中,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曾经在月球矿业逐渐没落时孤注一掷,买下二十亩土地留在月球。
这是一本插画先于小说诞生,却好似从未与文字分开的“图+文”奇异故事集。由八十六张画和四十四篇小说组成。正如廖伟棠所说:“漫画里的空间出离空间的束缚;小说里的科幻出离科幻的功利主义;人物的欲望出离欲望的隐晦目的——正是这些出离,拓阔着胡晓江作品中无以名状的魅力。”
父亲的召唤
作者常沙娜的父亲是常书鸿。他们父女两代都将毕生心血献给了挚爱的敦煌。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常沙娜对人生的回顾,主要记述了父亲常书鸿和作者两代人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从中亦可见许多大师的身影与风采;其间载入大量珍贵原版照片,部分首度面世,鲜活呈现了人物与时代的风貌。第二部分以大量珍贵画作、手稿,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传承。第三部分以大量原创平面及立体作品,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开拓与创新。书末辅以常沙娜年表,读者对作者生平及学术道路可一目了然。
一个人要走多久,才能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人的最大潜能不是他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要始终积极地投身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永无止境地成长。”“像水一样”在李小龙看来是功夫的最高境界,也是其人生哲学的最佳概括。
该书即是对这一观点的详尽阐释。“像水一样”意味着清空你的心,置身当下、保持觉知、不粘着、不闭塞、有生命的空……简而言之,在生活中保持着流动与自然的本性,最终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充分表达自我的、强大而自由的人。书中,作者李香凝讲述了自己从抑郁、迷茫到被父亲的教诲所启发,走出阴雨天的人生故事,既是对李小龙哲学核心概念的新时代解读,也折射出一位女性成长与探索世界的历程,同时,还饱含着对父亲无尽的爱和无限的追思。
“我是难民儿童的女儿。”1945年1月,德军从波兰撤退,100多万德国百姓、50多万德国军人撤回西欧,造成大量难民儿童。作者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是难民儿童的后代,其父母均为战争中被逐出家乡的德裔难民。逃亡发生那年,父亲9岁,之后对此事只字不提,过去的村庄不仅换了名字,连所属国籍都由德意志划归波兰。75年后的同一时间,父亲病危,女儿重新踏上他们当年的逃亡之路。旅途中,她对抗暴雨,强渡沼泽,经过教堂、沿途人家的厨房。
这是一部家族离散史,也是一曲民族心灵悲歌。故乡是作者心头的一扇沉重之门,推开它意味着对过去的直视和反思。全书以西里西亚,这个三国交界的三角地带为中心,结合作者家人的经历、重走的沿途见闻,及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的追踪与当下的记述、旅行与纪史结合,用双脚重新丈量的方式提供了进入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
“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故事始于猫,也止于猫。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无穷地累积,才让我这个人长成如今的模样。”
书中,村上冷静书写父亲的整个人生,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毫不避讳地向读者展示,父亲人生中经历过的动摇与恐惧,如今成为了村上对世界的迷茫与不安。同时,村上也写到真实的历史,反思战争,批判恶行,思考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找寻单个人生与世界历史间的关联。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