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贴地而行

让《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贴地而行

00:00
04:11

治理网络暴力,制度安排再发力。近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网络暴力横行,令人深恶痛绝。治理网暴,凝聚着社会期待。如今《规定》的出台,既回应了民众的关切,更为治理网暴提供了清晰路径,对进一步建立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制度体系,有力提升治理效能等,都具有深远而积极意义。

纵观《规定》,亮点不少。比如,《规定》提出,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或者利用网络暴力事件实施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营销炒作行为。此类规定戳中了当下舆论场的痛点,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制度设计,传递的鲜明信号是,坚持源头治理,治标更要治本;坚持惩防并举,既要强化事后惩戒,也要突出事前预防;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哪里问题多发,就在哪里着重发力。一言以蔽之,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原则。

治理网暴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精准发力,瞄准关键处,特别是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等,就有事半功倍之效。

值得一提的是,《规定》还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对异常账号及时采取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弹窗提示、违规警示、限制流量等措施;发现相关信息内容浏览、搜索、评论、举报量显著增长等情形的,还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毋庸讳言,网暴现象频发,与一些平台不作为不无关系。有的平台出于利益驱动,该预警而躺平,该出手而袖手,该处理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少惨痛的案例已经证明,对网暴行为有任何纵容,乃至有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为此,对网络暴力信息加强预防预警,可高效压缩网暴兴风作浪的空间。平台该尽的主体责任不可推卸,不可打折扣,更不可虚置。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等于形同虚设”。同样的逻辑是,《规定》必须被遵守,必须贴地而行,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此,相关规定应得到有力有效落实。比如,“及时受理、处理公众投诉、举报并反馈处理结果”就不能停留于纸面或口头中,而应落实在行动中,要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机制。

总的来说,这次《规定》既彰显了相关部门协同治理网暴的决心,也折射出治理网暴需要管理部门和平台积极履职尽责,才能真正奏效。协同越有力,治理越精准,效果就越显著。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遏止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空间,是大家共同的呼声。以出台《规定》为契机,提升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效能,还网络空间以清朗,值得期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