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的艺教融合探索,从学校“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

一所小学的艺教融合探索,从学校“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

00:00
05:16

6月11日下午,四川南充艺教深度融合工作正式启动,南充顺庆区五星育新小学作为唯一的试点学校发言。这所学校采用“馆校共建”的模式,探索艺教融合的新路径,让学生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实现“艺术”“教育”的双向奔赴。

“我校一直秉持‘文化育人,艺术养心’的理念,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五星育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谭茹月告诉封面新闻记者,2014年建校之初,学校对校园艺术拓展课程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将兴趣社团作为突破口,创造性开设了20余门艺术课程,合唱、器乐、绘画、泥塑、健身操、戏剧、书法、主持、舞蹈、手工、摄影、戏曲等,广受学生欢迎。

五星育新小学和知名艺术院团合作,聘请大学教授、文化名人、资深艺术家担任艺术顾问或辅导教师等,打造稳定的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打造合唱、舞蹈、话剧、朗诵、器乐、曲艺6个社团;组建摄影爱好者协会和传统艺术协会;打造火绘纸艺工作坊和掐丝沙画工作室。

“儿童对艺术的理解和兴趣,多元又深刻。”谭茹月书记介绍,十年来,学校将兴趣社团坚持下来,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一个年级参与特色艺术课程。“学校提供了‘艺术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愿选择。”

学校多次邀请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指挥、硕士生导师袁奕桦教授,对音乐学科教师进行陶笛进行专项培训,陶笛真正“走进”音乐课堂,让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到目前为止陶笛已经成为学校音乐老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常态工具。2024年元旦,学校组织开展以“龙腾启新年 艺起向未来”的迎新年千人陶笛展示蔚为壮观。

学校每年举办“星”时光班级展示,“星”光汇艺术节,广泛开展班班唱、班班诵等活动,搭建艺术表演、原创作品、美育工坊、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元的展演平台,积极创设非遗传承“第二课堂”,将非遗课程纳入研学旅行,与罗瑞卿纪念馆、朱德故里、相如故里、阆中古城等文化机构和文化遗产基地合力开发研学课程,实现非遗传承课程的多方覆盖。

坚持,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五星育新小学在各类艺术比赛中捷报频传,学生从学校“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剪纸作品《川北凉粉》《收茧忙》《选茧乐》《我们在一起》等作品从全国万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教育部全国第四届、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多幅作品选送参加“中日韩国际青少年书画展”交流;诵读作品《秋瑾》获南充市第十一届中小学艺术节现场展评活动一等奖。火绘纸艺工作坊更是成为学校一张“文化名片”,荣获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设计类一等奖。

五星育新小学的儿童剧《我是雨来》获得四川省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项群星奖,去年9月决赛的当晚,谭茹月静静坐在台下,看着孩子们出色的表演,激动无比,“我坚信我们对艺术特色课程的探索之路走对了。”

作为全市中小学唯一的馆校共建项目,学校和南充市文化馆签约合作,挂牌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及少儿艺术推广示范基地”,共同实施“点亮星光 筑梦舞台——小小艺术家培养计划”,从娃娃抓起,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学生有机会“走出去”登上“大舞台”。

根据南充艺教深度融合方案,首批将有14个学校与6个文艺院团、文艺家协会合作,开设17个特色兴趣班,包括杂技魔术、大木偶、泥塑、川剧、竹编、金钱板等,累计覆盖6000余人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