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现在如何了?

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现在如何了?

00:00
05:48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孕育地,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可是这片孕育了灿烂文化的土地,但是这片土地,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耐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数据表明:黄土高原覆盖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纵横交错的沟壑多达27万条,曾被联合国认为:该地区无药可救,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其实这都是真实现象,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还在不断改善和治理黄土高原的生存环境,中国死磕治理70年,就目前来说,成效如何呢?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悠久,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黄土高原的形成,还是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量黄土沉积,这些黄土疏松且易于风化、侵蚀,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据统计,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壤量高达16亿吨,这不仅导致土地贫瘠,也对下游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水土流失还导致了植被的退化和气候的恶化,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

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这里光照时间短、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多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限制,粮食产量低,农业经济落后。加之当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黄土高原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的落后水平。

尽管如此,黄土高原的常住人口却高达1.2亿,人均耕地面积极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治理黄土高原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治理黄土高原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中之重。国家通过修建梯田、坝地和植树造林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

梯田建设是通过在陡峭的坡地上修筑平整的台阶,使得雨水能够均匀分布,减少地表径流,从而防止土壤被冲刷流失。据统计,到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的梯田面积已达到1300多万公顷,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其次,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也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手段。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还改善了气候条件,增加了降水量。草地恢复工程则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草种,恢复草地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到2023年,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国初期的不到34%提高到63%,草地覆盖率也有显著提升。

此外,国家还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移民工程,将部分生态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居民迁移到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移民的生活质量。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节水灌溉、生态农业等新技术。在此期间还应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过七十余年的努力,黄土高原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尽管,治理黄土高原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维护。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任何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可能对其造成新的破坏。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治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增加了治理工作的难度。例如,频繁的干旱和暴雨极大地影响了植被的恢复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

未来,治理黄土高原需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果。如,推广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治理措施;推广生态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治理中来。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中,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

总之治理黄土高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科学治理、持续投入、全民参与,才能实现该地区的生态恢复或者是可持续性发展,最终达到真正孕育中华文明的土地重现生机与活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嗨好久不见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