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6月7日拉开帷幕,随着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各地今年高考的作文题也陆续引发关注。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看,不同试卷的题目侧重点各异,但殊途同归,最后的落脚点都离不开对“人”与日常生活的关注。
记得去年此时,与高考作文相关的最火爆新闻当数那几位“另类考生”。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产品纷纷上阵,以短短几秒时间写出高考作文。那段时间,在ChatGPT的推动下,AI成为最热话题之一,也让这一尝试出现井喷,再一次印证了技术对时代的推动。
今年人工智能仍是热门话题,新课标I卷的题目就与之相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这个作文题充满思辨性,也相当开放。探讨个体、社会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可切入的角度很多,不同思维也可以得出不同答案。不管答案是乐观还是审慎,都可以让考生在告别高中时代的时刻,对身处的时代和自己的未来有一次思考。
其他试卷的作文题,也都以“人”为依归。全国甲卷的题目为“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相处,也探讨坦诚交流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北京卷的两个作文题分别是“历久弥新”与“打开”。前者阐释事物经过淬炼后展现的活力和价值,既关乎社会,也关乎个人;后者将“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等类比,让考生可以从多元角度体会人生与社会的丰饶。
天津卷以“被定义”和“自定义”概念为题。无论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不免面对别人的定义。“被定义”可能是认同,也可能是警示和督促向上的力量;“自定义”则需要以思考与自信为基础,同时还需有度。就此看,这个题目同样呈现了个体的认知和思辨。
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这些作文题目都算不上“偏”和“怪”。这并非坏事,因为作文如做人。脱离实际、虚无缥缈的作文题或许会难倒不少考生,成为坊间谈资,但反而失去了考察的意义。能让考生在高考这一人生关键时刻,通过一个相对“正路”的作文题思考人生与当下,才是教育应有之义。
即使是相对宏大叙事的命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人”。新课标II卷以“嫦娥四号”探月和“天问一号”飞离地球为引线,带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题目,正是让考生憧憬并思考自己的“未知之境”。
对高三学生来说,即将告别的是中小学生涯,即将到来的则是成年人生。无论高考结果如何,每个人面对的都是新的人生模式。“未知”会带来期望,也会带来不安,但每个人都终将经历这一切,让一个个未知成为已知。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仅以刷题或做试卷的方式去面对,显然不足够或不适用。人生的许多细节,都需要举一反三式的思考。所以,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北京卷的一个微写作题目——“点赞”。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的看法,往往呈现着个体对人生的态度。
无独有偶,上海卷的作文题是“认可度”。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点赞”又是否能代表认可度呢?如果它还存在人际关系之间的客套成分,那么在乎点赞的人,在乎是认可还是社会关系的维系呢……这两个题目存在的“互文”,恰恰说明它们的出发点相似。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因为它是考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近年来,题干材料充足、观点指引明显的命题作文已经很少出现,题目大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主观倾向性明显的命题作文,考生不会跑题,更容易四平八稳,但很容易导致“千人一面”,很难展现各自的素质。
开放性题目对考生则有着更高要求,因为越是思维不受局限,越考验个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广度。这种命题趋势的改变,本身就是对多元化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当考生在开放性作文题中“思考人生”时,高考作文这一课才有了更切实的意义。
撰稿 / 叶克飞(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