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发生舞弊案,邓小平下令:严惩不贷,否则穷人孩子没活路

1977年高考发生舞弊案,邓小平下令:严惩不贷,否则穷人孩子没活路

00:00
06:26

90年代中期,淡出政坛赋闲居家的汪东兴过起了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他的心情总是保持着旷达淡定,整日里潜心读书,对外的诸多活动都被一一谢绝了。就在那深居简出的日子里,如果有家乡干部、父老乡亲前来拜访,他总是热情招待,尤其对于那些从事编史修志的革命后辈更是有求必应,正如他的女儿汪延群描述的那样。“近年来找汪老的可多哩!可汪老除了同意与中央部门、党史机构的同志联系,其他的人找来都让他挡驾了。”之所以汪东兴晚年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极为特殊的工作经历,自身作为与中国革命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前辈,还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长达30年之久,又在粉碎“四人帮”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是这些特殊、重要、鲜为人知的经历,引发了外界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国外不少背景深厚的出版商特地邀请他撰写回忆录,还给出了不菲的价码,对此,汪东兴总是展现出极为严肃的拒绝态度。“我要写了,就没脸再见毛主席!”事实也是如此,他当年先后出版过《汪东兴日记》、《汪东兴回忆——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还应邀撰写过《毛主席指导我们办江西共大》等专题回忆稿件,可从来不曾写过系统的回忆录,所谓的“没脸再见毛主席”也是他的心里话。想要真正搞懂这背后的真实原因,还要从汪东兴漫长的革命经历中寻找答案。1916年生于江西弋阳,13岁就投身土地革命,16岁成为中共党员,此后参加了红十军的创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历经长征、抗战、内战洗礼,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深受毛主席的器重与信任。“东兴在我的身边,我习惯了,人还是旧的好一点,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从毛主席如此中肯的评价足以看出,老人家多年来与汪东兴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只不过,老人家口中的那些缺点,汪东兴实则总是求知若渴、常年不懈,常常深入研究党史以及毛主席撰写的文献资料。可想而知,多年受到毛主席的器重与熏陶,汪东兴自然是最懂也最敢于维护老人家的中央领导人,而这恰恰也成为他在粉碎“四人帮”后一度坚持“两个凡是”的重要原因。或许就是对于毛主席深深的怀念与敬畏,让汪东兴的政见出现极为严重的局限性,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包括他在内的几位“过渡式领袖”纷纷淡出政坛。了解那段史实的人们都知道,尤其在“如何评价毛主席”这个重要问题面前,当时不少人甚至想要将其彻底否定与推翻,始终尽力维护毛主席的汪东兴也以此被抨击为“想要为文革、毛主席的错误翻案”。实际上,对于拒绝撰写回忆录这件事,汪东兴还曾说过“如果写了就是得罪活人还得罪死人”这样的理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淡出政坛后的他,很长时间里受到来自外界很深的质疑。所以说,如果一定要解释汪东兴当年拒写回忆录的理由,很大原因就是他不想因此引起外界更多的纷争,至于他出版过的那些作品,只是真实、客观地描绘史实,与个人观点性较强的回忆录并不能一概而论。此时再来回看汪东兴淡出政坛后为还原史实做出的诸多努力,尤其在支持家乡编史修志方面,他会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审阅、指正、撰写文字材料,认真程度近乎于严苛。“那些文学作品马马虎虎,影响、危害还会轻点,如果你们写党史,也掺那么多水分、有偏向,问题就严重了。”这才是真实的汪东兴,作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始终对历史抱有很强的敬畏感。当然,除了上诉原因,他认为撰写回忆录就会没脸再见毛主席,还有可能是出于对自己坚持“两个凡是”的深深愧疚,毕竟,如此理念的确不够实事求是,也不符合毛主席的初心和理念,汪东兴极有可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辜负了毛主席的期望。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新中国缔造者毛主席也曾做出过不少错误的政治举措,又如邓公曾在接受记者法拉奇说的那样。“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汪东兴的错误同样可以理解,他的愧疚才是一位中央领导人最难得的反思品质,至少,晚年的他守住了自己的本心、做到了实事求是,依旧配得上毛主席多年来的器重和信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